
近年來,邯鄲堅持綠色發展,加大環境治理力度,藍天白云天數越來越多。圖為龍湖公園 一景。(資料片) 記者李嘯攝
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 劉敏)天空湛藍、河流清澈、花木蔥蘢,生態成為了發展潛力,綠色變作了城市底色。回眸“十三五”期間,邯鄲堅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一路不懈逐綠前行。一座“鋼城”悄然實現了綠色轉身,一幅天藍水碧、地綠人宜的美麗畫卷在古趙大地舒展。
謀篇布局打響大氣污染治理攻堅戰
“以前是拍霧霾,現在是拍藍天。”對于邯鄲人來說,五年來切身的感受,是鏡頭里變化的天空,朋友圈里曬出的照片從原來的灰蒙蒙開始變得清亮亮。特別是近兩年,藍天白云不再是少見的稀罕景,成為常態。
“天空日記”印證著邯鄲空氣質量大幅提升。據環保部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13日,邯鄲空氣質量綜合指數5.49,優良天數達到177天,優良天比率達到61.7%,各數據均已優于“十三五”目標任務,為“十二五”以來最好水平。
一直以來,邯鄲偏重的產業結構,偏煤的能源結構和以公路為主的運輸結構是產生大氣污染的根本源頭。市委、市政府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國之大者”,五年間舉全市之力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
強化頂層設計,做好布局謀篇。出臺《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細化制定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明確了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任務書、時間表和路線圖。全面實施“1+29”方案,強力推進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及整治燃煤污染、加強工業污染防治、“散亂污”企業清零等29項專項行動實施方案,頒布《邯鄲市大氣污染防治辦法》,一場大氣污染治理攻堅戰有計劃、有重點、分階段全面打響,穩步推進。
“組合拳”出擊真章實招治本攻堅
向污染宣戰,必須拿出動真碰硬的舉措和決心。十三五以來,邯鄲打出壓能、減煤、治企、降塵、控車等系列“組合拳”,治本攻堅——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大壓減產能力度。2016年—2019年共壓減煉鐵產能1105萬噸、煉鋼970.6萬噸、煤炭產能683萬噸、焦化產能1033萬噸、火電產能64.1萬噸,超額省定去產能任務。完成重污染企業退城搬遷41家。其中主城區的縱橫鋼鐵、裕泰焦化和武安的東山、廣耀、運豐3家鋼鐵企業整體退出,倒逼企業轉型升級。
調整能源結構,重點實施散煤清潔化替代。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完成氣代煤、電代煤“雙代”改造106萬戶,今年10月底前,將再完成46.5萬戶清潔取暖改造,實現平原地區清潔取暖“全覆蓋”,許多村莊改變了煙熏火燎的傳統取暖方式,實現了農村人居環境的提升。
調整運輸結構,推進“公轉鐵”。19條鐵路專用線建設列入國家或省計劃,4條建成投運,3條已開工建設。淘汰全部老舊機動車17.8萬余輛,市主城區實現公交車100%新能源純電動化,柴油渣土車實現全部清零。
此外,邯鄲2018年率先開展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治理改造。18家鋼鐵企業燒結、煉鋼、煉鐵工序,21家焦化企業推煤、出焦工序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鋼鐵、焦化企業全部完成無組織排放一體化治理,實現超低排放全流程、全方位改造,全過程、全周期控制。
開展“拆鍋爐、拔煙囪”行動,全市累計拆除燃煤鍋爐7869臺10059蒸噸。通過燃煤鍋爐綜合治理,實現了鍋爐行業能源結構性變革,徹底告別了“鍋爐遍地,煙囪滿天”的歷史局面。
整治“散亂污”企業。2017年以來,“關、停、并、轉”散亂污企業30271家,實現“散亂污”企業動態清零。特別是永年區拿出“洗牌”的力度,分類整治“散亂污”企業14950家,其中9098家為標準件企業,實現整治提升,脫胎換骨,建成國內環保水平一流的標準件園區。
生態修復走出綠色轉型發展路
涉縣西達鎮西達村后的山坡上,近千畝果樹、成片的核桃林郁郁蔥蔥,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而數年前這里還是西達石英砂巖礦的重點開采區。
2014年底,隨著礦山被關閉,西達村開始走向綠色轉型之路。礦山上,種植果樹發展經濟的同時重披綠裝,并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了周邊農民致富。
經過幾年的發展,昔日支離破碎的礦山開始“美顏”,成了集生產、研發、銷售、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田園綜合體,老礦山煥發出新生機。
邯鄲作為資源型城市,在長期的經濟發展中,各類礦山曾一度超過3000多個,長期的亂挖亂采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十三五期間,邯鄲把生態修復作為促進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道工序,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刮骨療毒的力度,推進礦山關停取締和露天礦山深度治理工作。2016年以來關閉固體礦山240個,恢復治理礦山250個,治理面積3萬多畝,累計投入各類資金3.62億元。
峰峰礦區對采煤沉陷區土地進行綜合治理,隨坡就勢,建設了600余畝的清泉公園;武安市開展“區域化、系統化、生態化”修復治理工程,高標打造國家級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示范區;涉縣堅持“礦山治理+旅游”思路,在圣福天路兩側打造景觀節點,將符山礦區打造成千里旅游通道上一處萬紫千紅的國家級礦山公園;邯鄲主城區西部的紫山,從曾經遍地小煤窯的禿山荒山變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錯落有致、色彩多變的的城市后花園。
河清岸綠 譜繪興業富民新篇
治山見林、治水常清,邯鄲高標準實施綠化攻堅、水生態修復,以擴大綠化總量、提升綠化質量為重點,構建河渠湖庫連通的邯鄲大水網體系、全面的水生態修復和保護體系,讓山更綠、讓水更清,補齊生態短板。
建設邯西生態示范區,重點打造康湖生態文明示范區、沁河生態文化示范區、園博園等亮點工程;編織綠色生態廊道,市域內高鐵、高速、國省干道和各類公路兩側林帶綠化提升,滏陽河、躍峰渠引漳濟沁兩岸再現風景秀麗的生態景觀廊道;
構建森林生態圈,在主城區和各縣(市、區)建成區周邊,依托山巒水系,建設了武安市東山森林公園、肥鄉區鳳湖濕地公園等90多個精品游園;
推進鄉村綠化美化,三年完成村莊綠化12萬畝以上。壽東村、小堤村、響堂水鎮先后榮獲全國十大最美鄉村稱號,魏縣、肥鄉區、臨漳縣、曲周縣、涉縣等被評為全國綠化模范縣(區)。
開展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等“三水共治”,構建河長、警長、督查長“三長治河”工作體系,水岸同治、分類施策,護好水、去差水、治污水、凈河水,生態水網日益完善。以滏陽河為主線,營造靚麗景觀水線,西部山區、中部城區、東部平原三區統籌構建山區水源涵養區、城市靚麗水景觀區、平原生態灌區的水生態格局;各縣(市、區)以水為脈,以文化為魂,多點打造水秀景明。
十三五期間,邯鄲每年營造林都在52萬畝以上,累計完成營造林面積419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15年末的27.7%提高到了2019年底的34.1%。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5.3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19平方米,各項指標均已達到或超過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指標。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它帶來了勃勃生機,帶來了綠色繁榮。魏縣鴨梨,涉縣、武安核桃、花椒,永年葡萄等一批優勢高效林業產業不斷壯大。以森林為依托的旅游、休閑、康養等新興業態紛紛涌現,建成峰峰藥王谷、涉縣王金莊萬畝梯田等一批優秀生態旅游景點,2019年全市森林旅游游客量達741.8萬人次。通過生態水網綜合開發了一批獨具特色的鄉村游、山水游、風情休閑游、觀光農業、采摘農業等旅游精品觀光項目。永年廣府古城5A級國家旅游風景區、涉縣清漳河旅游景觀帶、滏河源景區等新旅游景點,帶動旅游業總收入年均增長37%。
青山碧水白云繞,鳥語花香溪垂釣。五年來,邯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上,持之以恒地探索、堅持和創新,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銖積寸累,曾經的鋼鐵之城正綻放出奪目的“生態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