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楊溪 通訊員趙明)年輕人從事建筑、磚雕、網銷等都致富了,可是村子的耕地不能撂荒——
隨著刨土機的作業,生姜根苗松動,用力一拔,碩大的生姜露出了全貌,緊接著把生姜分離姜苗、清理泥土、裝箱、裝車、外運……日前,永年區曲陌鄉呂七方村農田里,農民朋友正在緊張有序地收獲生姜。
“我都50多歲了,還沒見過這么大的生姜,你看這個多像‘扇子’,那個多像‘佛手’,個頭大的有五六斤。”正在生姜地幫工的一位村民說道。
“今年是第一年試種,目測畝產能達到8000斤,每斤3.3—3.5元,刨除成本等,1畝地能賺萬余元。”呂七方村黨支部書記呂為生高興地說。
“生姜,其實主要在管理方面比較麻煩,尤其對水肥要求比較高,整個生長期內需要持續保持泥土濕度,隔幾天就需要澆一次水,但它的附加值也特別高。”來自生姜種植大省山東的收購商羅立國表示,河北的氣候條件和山東類似,近幾年河北的生姜種植面積也在不斷擴大,所以他經常來河北收生姜。
呂七方村,2020年被阿里巴巴命名為“淘寶村”,全村有土地1000余畝,主要為大田種植。“年輕人從事建筑、磚雕、網銷等都致富了,可是村子的耕地不能撂荒。”前年,呂為生動起了高附加值種植的念頭。經過實地考察,他引進了生姜種植項目。“清明左右種,霜降前收,一年收一季,比大田管理費時費力,但它的收成也高。”買姜母、保溫箱里育姜苗、平整土地、播種、覆膜、鉆孔通風、澆地、施肥……經過一年的勞作,如今迎來了豐收。
呂為生算了一筆賬:“去年姜母都是從外面買的,當時生姜2元多的時候姜母賣到4.5元/斤,今年我建了地窖、蓋了保溫室,姜苗可以自己育,按照1畝地900斤計算,這又省下不少錢呢,而且地窖也能存儲,根據市場行情可以賣出好價錢。”
“現在不僅本村村民有種植意愿,周邊的鄭營村、李解村村民都來看稀罕了,打算明年跟著我們一起種。”呂為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