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李輝)2020年即將過去,今年發生的疫情下催生了一個新的詞語:“新經濟預約時代”。僅看詞語,我們就可以理解大半,也就是說,諸如看病就醫、在線教育、家政服務、外出旅游等事情,現在都可以通過預約進行。
“預約”已成為生活常態化
所謂預約,就是預先約定時間、提前作出安排。一直以來,許多人沒有這個概念,從來都是“說走就走”,以至于到醫院看病、窗口辦事、景區游玩等,經常需要排起長龍等待,浪費大量時間。
提起預約,就不得不提到今年的疫情。突如其來的疫情,給社會生產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也使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發生改變。比如,受疫情影響,各大醫療機構全面實行預約診療、分時段就診,免除了掛號排隊與候診之苦,減少了人群聚集和交叉感染。
以前人們去醫院看病,經常遇到的場景就是“擠”:掛號處、繳費處、取藥處、候診區,到處都是滿滿的人,有時一上午還看不完,下午接著排隊。但是如今,走在醫院,除了少數掛號的人以外,多數人都是隨看隨走。
“以往看病不知道給自己看病的醫生是誰,也不知道醫術如何,現在我只要打開這家醫院的公眾號,就可以看到醫院的出診信息。”說著,杜女士打開手機微信,點開“邯鄲市眼科醫院”微信公眾號,11月9日至15日的門診出診信息就顯示出來。眼科、耳鼻喉頸外科、口腔科、醫學驗光配鏡科的信息可供選擇,一步步操作下去,杜女士選擇了科室名稱,同時選擇了自己比較熟悉的張姓專家,并按該專家的時間進行預約就診時間段。“明天上午只要按點到醫院就行了,不用再排隊等候了。”杜女士說,以前每次自己去看個病,哪怕是再簡單的病,也需要半天時間,有時還碰不到自己想找的醫生。有了預約后,直接按點兒去就行了,省了時間,心里也有了底。
在邯鄲市眼科醫院,記者看到許多市民帶著手機確認掛號后,就可以等候叫號就診了。記者跟隨一名王先生來到眼科,當醫生開完醫囑后,王先生打開“邯鄲市眼科醫院”微信公眾號和支付寶生活號的“醫療業務”中“門診繳費”點擊“全部付款”完成繳費。“你看,我省了往返收費窗口繳費次數,直接手機上支付就行。”王先生說。記者發現,王先生從進醫院門,到出醫院門,半個小時搞定。據了解,除了看病節省了時間外,患者每次就診記錄、檢查檢驗報告單和費用清單都可以在手機上查詢。
市民在手機上進行掛號預約。記者邢建偉攝
據了解,今年3月份,邯鄲市眼科醫院率先開展了電子健康碼線上線下分時段預約服務,在手機上實現掛號、分時就診以及繳費、在線咨詢、信息查詢等智能服務。目前,全市醫療系統大多數醫院都開展了“預約看病服務”,省去了患者排隊等候時間,實現了患者精準看病。“這樣既能夠讓患者快速找到醫生、找對醫生,有效避免過去人擠人的場景,又最大限度地減少了院內交叉感染風險。”邯鄲市眼科醫院工作人員稱。
“預約”正在普及
今年以來,人們發現原本只在特定場合出現的“預約”,已強勢占領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進機關辦事要預約,下館子要預約,理發要預約,看病要預約,連打個球也要預約……尤其是全國各景區更是“無約不進”。
今年的疫情倒逼一些景區智能化升級,實行門票預約,不僅可以讓人們自主決定最合適的時段,增強參觀游覽的體驗感、獲得感,而且擺脫了以往那種“排隊一小時,游玩幾分鐘”的窘境。
今年十一假期,程先生一家到山東泰安游玩。3日下午14時趕到泰山景區,令程先生一家沒有想到的是,因為他沒有提前預約,被景點拒絕進入。程先生想趕緊在網上預約,但因為時間有些晚,早已不再網上售票。與程先生情況一樣徘徊在景點門前的還有許多游客,有的拖家帶口、背著行李也被拒之門外。無奈的程先生只得從網上購票后,在當地住了一晚。盡管頭一天稍有不順,但令他沒想到的是,第二天的游玩竟十分開心,他所擔心的人挨人的現象并沒有出現。“不擁堵,登山很盡興。”程先生說,雖然預約有些繁瑣,但景點每天只售出一定數量的票,減輕了景點的負擔,游客也可以玩得開心。
進入“互聯網+”時代,預約辦事已是大勢所趨。對于辦事者而言,可以避開高峰時段人流量,進而獲得更為優質的服務體驗。
在2020年抗擊疫情過程中,以到家服務、社區小店、生鮮電商、在線娛樂、在線醫療、在線辦公、在線教育等為特征的數字化服務方式,在保障社會基本生活、避免社會恐慌、防止疫情擴散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另一方面,疫情對服務業的在線化、模式創新化、服務分離化等進行了一次大的普及。消費者在疫情期間已習慣于在線解決各類生活服務需求,而各大生活服務平臺、電商平臺、在線辦公平臺、實體商超、實體服務店、教育機構、醫療機構等在疫情的影響下,高度重視服務線上化,產生了很多的新服務模式。
“預約”凸顯管理智慧
有人曾吐槽,“預約”限制了人們購買和享受公共服務的權利。但是,景區不再人擠人,看病不用等太久,高速公路不再蝸牛爬行,圖書館不再站著閱讀,博物館不用在烈日下排隊蒸曬……這些看得見的“甜頭”,正是“約”聲響起來的美妙。
實際上,這次疫情之前,預約也不是新鮮事物。看病掛號可以在網上預約專家,結婚登記也提前打個電話,但是這些都在疫情后擴大了范圍,普及了預約。
“約”產生于公民與城市服務之間,既是一種約定,也是一種契約。遵守契約,提供服務和接受服務都不爽約,是“預約”帶來的良好互動生態。特別是新時代下的“預約”,推動了城市管理部門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手段構建智慧體系,提高了城市服務能力和水平,實現公共服務精準化和人性化,無疑有助于城市管理的提質增效。
記者發現,“預約”的好處不言而喻。記者在網上查到,以一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為例,擴建后紀念館設計的接待量是一年300萬人次,但實際上達到了800萬人次。因為缺少“預約制”,對于遠道而來的參觀者,紀念館不好意思拒絕。這次借疫情推出“預約制”,紀念館的管理可以再上一個臺階。
餐飲外賣、生鮮電商、即時配送、預約服務等,極大地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便利度,隨著即時配送網絡的不斷完善,即時配送范圍不斷擴大,將進一步提升消費品質,改變消費體驗,各行業也在進行著整合。從目前發展趨勢來看,預約對各類生活服務行業進行平臺化整合正在成為一個趨勢。例如,外賣平臺正在集成生鮮電商、日用商超、在線娛樂等多種服務。
目前來看,也許一些行業的“預約制”是因為抗疫的需要而被倒逼出來的。但在疫情結束之后呢?“預約制”能不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就需要政策的支持,讓“預約制”滲透到老百姓的生活中,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就會習慣成自然。
但是,也存在許多老年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情況,“預約”成為限制他們自由活動的“煩惱”。記者發現,許多醫院、景點、行政大廳等人多的地方,也會采用提前預約與現場排隊相結合的方式來提供服務。
預約能有效統籌和調節公共服務資源,實現簡約高效配置,進而形成良好的公共秩序。所以說,“預約”是一種城市管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