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孟令衛 通訊員宋會娛)11月1日上午,位于叢臺區滏陽河與北湖交匯處附近的叢臺區西部生態補水泵站院內喜氣盈盈,西部生態補水工程通水儀式在此舉行。自2019年9月工程啟動以來,叢臺區人經過13個月400個晝夜的連續奮戰,實現了從“滏水東流”到“滏水西引”造福群眾的目標。
叢臺區委書記李學軍說,西部生態補水工程對緩解西部干旱缺水、生態修復具有重要意義,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
一條引水“生命線”,補齊西部地區水資源“短板”
11月2號,記者在補水泵站內看到,幾臺設備正在運行,滏陽河水通過泵站,被引到地下鋪設的輸水管道內。輸水管道一路西行,最終到達紫山腳下的三陵鄉陳窯村東南。出水口處一股清流源源流淌,進入溝渠、水庫。
生態興則文明興。紫山坐落于叢臺區西北部,自古碧水環繞。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自然、經濟等因素的影響,紫山周邊淡水資源逐漸減少。如何破解“水困局”,開創叢臺西部水生態、水文明新局面?叢臺區委、區政府在前期廣泛調研、深入論證的基礎上,順應民意、大膽決策,于2019年9月啟動西部生態補水工程。
一條逆行“調水線”,見證叢臺人扎實的工作作風
管線距離長、施工難度大,引水工程的設計建設極具難度。
水往低處流,然而,我市地形東低西高,要想讓城區西部得到滏陽河水的滋潤,必須提水近160米。工程路段地形和地質結構復雜多變,管線設計壓力須達2.6兆帕,除了開挖直埋方式外,還要采取擴孔拉管的方式定向穿越中華大街、輸元河、107國道、南水北調總干渠等重要部位,途徑河灘地、巖石層、膨潤土等不穩定地質,項目施工風險之大、精度要求之高十分罕見。
“滏水西引”管線全長約16.4公里,橫跨北湖公園、三陵鄉等3個鄉鎮15個村,前期僅遷墳數量就達200多座,涉及京廣鐵路、南水北調、國防光纜、青蘭高速、石油管線等專項穿越節點,且需對接協調北京鐵路局、水利部等多個國家部委和省市部門。這是叢臺區實施的橫跨區域最廣、協調難度最大的項目。該項目還克服了疫情影響、施工人員短缺、建筑材料設備不足等因素。
叢臺區紫山辦主任吳鵬的辦公室里有一塊“小黑板”,倒排工期表、引水作戰圖、每日進度、完成情況等一一記錄在上——正是這些努力保證了工程的按時通水。10月份以來,為搶抓施工有利時節,吳鵬帶領叢臺區紫山辦全體人員取消休假,項目工作組全力以赴搶工期、抓進度、保質量。如今,工作人員衛雅斌登上蓄水庫區,看到自己灑下的汗水變成波光粼粼的湖水,覺得受的累都值了。
一條靚麗“生態線”,全力實現以水惠民、以水興業
“滏水西引”輸水管線日供水(峰值)3萬立方米,受益面積為邯西生態示范區全域60平方公里。為滿足廣大群眾用水,該區加快推進西部生態水網建設,鋪設輸水管網、修復自然坑塘、疏通現有溝渠,真正讓西部鄉村受益。
三陵鄉西陶莊村民張奉林告訴記者,沒通水之前他就去看過溝渠,水來了又去看過多次,“種地缺水的問題解決了”。吳鵬說,以前紫山區域嚴重缺水,這股水不僅為紫山和大磨山景區帶來了勃勃生機,更能夠潤澤附近13萬居民。
目前,叢臺區在優先解決重點節點用水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水系全覆蓋規劃方案,最大限度擴大水系受益面積。叢臺區將堅持民生至上理念,管好用好這一寶貴的水資源,使其發揮出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