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滏陽河流域
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邢建偉 實習生李韻妍)近年來,南水北調、引黃入冀等大型民生水利工程的相繼施工投用,使得冀南明珠——邯鄲市這座北方城市受益匪淺,再度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此同時,邯鄲市也通過整治“五河”、修復“四湖”等工作大力開展城市水系建設,打造生態“水系大循環”,此系列工程不僅有力地保護了邯鄲的生態資源,服務工農業生產,還在行洪排澇、美化人居環境等多方面有著深遠而積極的意義。
滏陽河:扎實開展全域生態修復工程
滏陽河屬海河流域南系子牙河支流,發源于峰峰礦區和村鎮。邯鄲市境內滏陽河總長184公里,流經峰峰礦區、磁縣、冀南新區、邯山區、叢臺區、邯鄲經濟技術開發區、永年區、曲周縣、雞澤縣等9個縣(區)、145個村,于雞澤縣東于口村北入邢臺市,具有行洪排澇、服務工農業生產和生態供水等多種功能。歷史上滏陽河水面寬闊、航運發達、沿途經濟繁榮,是邯鄲至天津的主要航運交通線。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后,因本流域降雨減少,而工農業用水增加,除邯鄲建有的東武仕水庫能夠保證河水不斷流外,本地區滏陽河下游河水經常斷流,航運也逐漸被陸路交通所代替。
支漳河新穎而壯觀的東部防水排澇區節制閘。
隨著城市不斷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滏陽河作為邯鄲市城市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著南部規劃城區、主城區和北部規劃城區,城市建設面臨著防洪排澇安全的瓶頸制約。近十幾年來,兩堤之間部分河道灘地被劃為基本農田,堤防侵占、灘地圍墾、沿途生活污水直排、生活與建筑垃圾隨意傾倒等現象仍未完全解決,急需通過滏陽河全域生態修復工程加以解決。
實施滏陽河全域生態修復,是邯鄲市委、市政府部署的一項重大生態工程和民心工程,群眾期盼度大,社會關注度高。圍繞“水清河暢、行洪安全、岸綠景美、貼近自然”的中心目標,滏陽河全域生態修復工程計劃用兩到三年的努力,把這條邯鄲的母親河打造成“綠色生態帶、璀璨文化帶、繽紛旅游帶、高質量發展帶”。
邯鄲市水利局規劃計劃處處長馬宏宙介紹,滏陽河全域生態修復工程于2020年3月份正式啟動,工程由邯鄲市政府牽頭,邯鄲市水利局負責督導及技術指導。其流經的縣、區,修復工程直接由該屬地的縣、區政府負責。“修復工程的主要建設任務是恢復滏陽河防洪、排澇、輸水和生態景觀等綜合功能。具體建設內容為河道清淤擴挖、堤防加高培厚、險工段治理,修建8至15米寬堤頂道路,將河道兩側50米范圍內進行景觀綠化,并對河道兩側各按50米進行規劃管控。建設模式上,采取‘統一規劃,區縣實施,重點打造,全域治理’的推進方式,力爭在2至3年內,全部完成修復建設任務。”馬處長說。
在市水利局的《滏陽河生態修復工程作戰圖》上記者看到,滏陽河在邯鄲市境內流域已規劃了多個生態濕地公園,如峰峰礦區國家濕地公園、復興區濕地公園、邯山區南湖沙灘、叢臺區草長鶯飛濕地公園、經開區月愛湖濕地公園、磁縣如意湖公園等十余個生態濕地改造項目,每個項目均標注了河道清淤、堤防加固、綠化、道路等配套工作內容。這些生態濕地及公園項目的實施,不僅能大大優化滏陽河沿線的生態環境,更能美化沿河的風景,改善沿岸小環境,提升沿河流域的人居、旅游價值。
“滏陽河全域生態修復工程完成后,將會在防洪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景觀效益、社會效益等多方面給滏陽河帶來綜合性的全面提升,目前,很多改造工程已陸續投入施工。”馬宏宙對記者說。
支漳河:從城市臭水溝到一泓碧水秀色再現
“以前的支漳河常年流的都是生活污水,河兩岸垃圾成堆,隨處可見,夏天連窗戶都不敢開。”在支漳河沿岸村莊左西村的村民郝先生對記者說,最近幾年變化很大,經過改造,如今,支漳河不僅變得寬闊了,水也清澈了,從前隨處可見的垃圾也早已變成了規劃整齊有序的綠地,身邊日益變美的生活環境讓他和村民們心情舒適,打心眼里愉快。
近日,隨著邯鄲支漳河東區防洪排瀝節制閘的正式啟用,邯鄲市東區防洪排澇體系支漳河分洪道綜合整治工程建設已進入尾聲。沿岸大面積濱河親水景觀嬌容初現,水清岸綠景美的支漳河分洪道正以婀娜的身姿向我們款款走來。
記者獲悉,支漳河位于邯鄲市區東南部,支漳河分洪道是利用漳河故道人工整修的一條分洪河道,建于上世紀50年代,總長31.33公里,起點為滏陽河張莊橋分洪閘。支漳河于1956年開始動工挖河筑堤,1957年建成,河道設計流量212立方米每秒。1963年大洪水以后,對水毀河堤進行了恢復加高。1976年對邯鄲市和原邯鄲縣段,深槽按200立方米每秒進行擴挖,同時按全斷面過流482立方米每秒,加高加固了兩岸堤防。1995年冬,全段又進行了復堤。半個多世紀的運行,由于管理不善,加之多年未系統治理,支漳河工程年久失修、堤防損壞、河道淤積,行洪斷面不斷縮小,現狀行洪能力不足200立方米每秒,已無法滿足城市泄洪的需要。加之支漳河長年無水,周邊鄉村生活垃圾隨意傾倒,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支漳河泄洪道逐步淪為污水溝與生活垃圾場,垃圾成堆、污水橫流、雜草叢生,嚴重影響了沿河兩岸居民的生活環境,河岸邊道路坑坑洼洼。晴天時塵土飛揚、蚊蟲肆意飛舞;雨天時泥水飛濺、臭味彌漫。支漳河一度淪落為城市的“臭水溝”,嚴重損害了城市環境和人居質量。
對此,邯鄲市委、市政府以支漳河分洪道綜合整治為突破口,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全力打造“河湖清澈、綠樹環抱、道路暢通、景觀秀美、生態和諧”的河道環境。2010年9月,邯鄲市啟動支漳河上游綜合整治,正式開啟了支漳河綜合整治序幕。截至目前,已完成中華大街橋至人民路東延下游沙屯閘的主城區段治理工程,全長17.92公里。河道治理標準按100年一遇設防,河道設計為梯形斷面,通過實施工程治理把行洪流量從原來的不足2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482立方米每秒。完成了河流清淤疏浚,降低灘地、加固堤防、兩岸綠化、亮化,新建節制閘,跨河危橋拆除重建等工程。兩岸按生態防洪理念進行綠化、亮化,景觀配套建設,并以園林景觀小品點綴,使支漳河分洪道成為生態綠色走廊。
負責支漳河中段整治改造工程的邯鄲市水利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水投集團)的常振宇主任介紹,支漳河中段整治改造工程于2019年啟動,目前,已有五座閘及配套工程先后建成投用,它們分別是張莊橋分洪閘、北堡鋼壩閘、王安堡閘、左溪閘、東部防水排澇區節制閘(簡稱東湖閘)。“支漳河綜合整治充分運用了‘一閘一景’建設理念,水利工程優勢被充分發揮的同時,將生態因素納入到閘壩工程建設,在發揮防洪排澇功用的同時,通過水量調度實現河道內生態水系修復,加強河道兩側環境建設,利用河道內水資源改善水系周圍生態環境,有力提升了城市形象和人居環境水平。”據介紹,張莊橋分洪閘在建筑風格上運用燕趙古城有代表性的建筑符號,兩闕一樓觀水景,除了美觀實用,更凸顯出邯鄲歷史文化名城的風格;位于支漳河長虹橋下游、285醫院南側的北堡鋼壩閘則在負責排泄滏陽河洪水的同時,構建起水面碧波蕩漾,河岸花草芬芳的生態景區;王安堡閘規模宏大,雄偉壯觀,佇立閘頭,放眼遠望,水閘上接藍天白云,下銜碧水激流,兩岸郁郁蔥蔥,令人心馳神往;東部防水排澇區節制閘采用圓弧與直線組合式,稱為護鏡閘門,造型奇特。閘門過流時開成兩道景觀瀑布,絢麗壯觀。
支漳河分洪道綜合治理工程完成后,將上連南湖、貫穿東湖、下接廣府濕地,形成總寬300米、總面積6000多畝的城市水林景觀帶,有效改善城區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位,成為邯鄲市區最大最美的生態景觀河流,充分體現河流的生態景觀與休閑游憩功能。“除了城市防洪排澇、蓄水灌溉、景觀水面等功能外,水、綠一體化改造的支漳河整治工程還將大大改善城市生態系統,添補城市東部日漸枯竭的地下水,改善人居環境質量,帶動周邊土地升值以及文化、旅游等相關產業發展,相關益處多不勝數。”常振宇對記者講。
構建城市水系大循環,提升城市生態系統、人居環境
與此同時,邯鄲市城管、園林、建設等多部門均在水系整治改造工程中各司其職。記者獲悉,邯鄲市城管執法局的下屬部門正在對輸元河沿線、北湖濕地等處開展綜合整治施工工作。另外,沁河、渚河的改造也在近年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沿河面貌有了較大改觀。馬宏宙對記者說,邯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水系改造升級,近年來,重點通過整治改造“五河”(滏陽河、支漳河、沁河、輸元河和渚河)、修復“四湖”(東湖、南湖、西湖、北湖)來全面打造、提升城市的水系生態圈。截至目前,南湖、北湖中心景區已完成一、二期建設工程,已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
西湖總面積50多公頃,位于復興區齊村大壩以西,利用南水北調高峰來水蓄滯湖區水面,通過西湖蓄水提高全市工業和生活用水的保障率。目前,西湖已于河北省第四屆園博會前夕完成建設,成為主城區西部的靚麗一景。東湖規劃選址擬定在邯鄲市東區的中南部,規劃總面積64公頃,預計將于2021年正式啟動建設項目。
馬宏宙表示:“通過‘五湖’、‘四湖’的興建與綜合整治,邯鄲市的水系大循環的系統將形成并完善,不僅能使得這座超千萬人口城市的水資源利用水平大幅提高,還將有力地改善邯鄲市的自然生態系統環境,深層次地改善邯鄲的人居環境,讓生態改善的紅利惠及更多的邯鄲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