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邯鄲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大學生在展示他的支付寶花唄額度。記者邢建偉攝
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邢建偉 實習生李韻妍 于文靜)隨著手機支付技術的成熟以及互聯(lián)網經濟的蓬勃發(fā)展,各類消費信貸產品層出不窮,以螞蟻花唄(簡稱花唄)為主流的互聯(lián)網信貸產品,以其門檻低、便捷、額度高的特點受到大眾的青睞,更風靡于廣大大學生群體中,在無形中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消費方式和理財觀念。一方面,大學生群體的消費需求較為旺盛,另一方面,絕大多數(shù)的大學生還沒有自主的收入來源,其較為強烈的消費欲望不得不因此受到限制,而隨網絡科技應運而生的花唄看似緩解了這個困難。面對各種信貸消費的誘惑,大學生的消費方式和理財觀念是怎樣的?超前消費是否在大學生群體中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小額超前消費已融入多數(shù)大學生日常生活
作為學生群體,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沒有獨立的經濟收入,主要靠父母供給生活費。記者分別采訪了三位大學生——無錫太湖學院的淮同學、石家莊河北美院的賈同學以及邯鄲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劉同學。三人表示,目前家中每月供給他們的生活費均在1000元至1500元間。雖然能滿足他們的日常生活花銷,但他們仍然開通了花唄。
“花唄在當今大學生中是比較普及的,至少我個人是花唄的忠實用戶。我的平日消費中,大到網絡購物,小到去超市買幾包方便面,幾乎大大小小的物件采購我都會首先選擇花唄支付。”在石家莊上大學的賈同學說,使用信貸消費是他的一種習慣,但并不會過度消費,必須讓自己能“hold”住。“因為當今社會已發(fā)展到網絡支付時代,使用信貸會適度緩解‘現(xiàn)金’花銷的壓力。
大學生在快遞收發(fā)點取網購的用品。邢建偉攝
大學生在學校門前取 快遞。 邢建偉攝
另外,都是電子結賬,沒有特別情況,我出門一般都不帶錢包和紙幣,因為所有結算手機都能搞定。”“我使用花唄的時間較早,現(xiàn)在我身邊的很多同學也都已開始使用花唄。”賈同學說。
在邯鄲職業(yè)技術學院讀大三的劉同學也是一位花唄的老用戶,與賈同學的“超前”支付不同,他在關鍵時候才用花唄來“救急”。他表示,平時自己網購時,會首先從自己的喜好入手,再看價格的高低。“日常飲食、學習資料等日常花銷上我很少用信貸消費,只是在網絡上買鞋、買衣服等‘大件’時才會動用花唄。另外,使用花唄不會選擇分期還款。因為‘羊毛出自羊身上’,早晚自己都要還。所以不想被花唄影響自己的理財觀念。”劉同學表示。同時,他告訴記者,在學校,一有機會他便會勤工儉學,盡量少地使用花唄。
在江蘇無錫讀大學的淮同學則表示,自己除了父母每月給的1500元生活費外沒有額外收入。“雙11促銷期間,我喜歡集中網購,但一般不愿超支,還會貨比三家,先考慮價格再決定是否購買,只有買貴重衣物時才會動用花唄。另外,飲食占我花銷的大部分,但買零食、日常餐飲是不會用花唄透支的。”淮同學說。
相關網絡調查數(shù)據顯示,當前,已有近九成的大學生使用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信貸產品,嘗試超前消費,這種信貸透支消費模式已融入當代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但是,絕大多數(shù)的大學生會把自己的超前消費維持在小額幅度內,并堅持著按時償還的習慣。
信貸消費考驗并鍛煉了大學生理財能力
信貸消費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悄然興起,一方面適度滿足了這個青年群體旺盛的消費欲望,一方面也考驗著大學生在超前消費環(huán)境下的理財能力。“我同學中就有一位月月被花唄討債的透支‘月光族’,常常寅吃卯糧,月月依次還錢。”采訪中,在石家莊讀美院的賈同學對記者透露,由于大學生們朝氣足、沖勁大,又加上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定型,有的大學生易受環(huán)境和理念的影響,在與人攀比的虛榮心驅使下或個人喜好的沖動下,經常“勇氣可嘉”地大額度動用花唄,導致自己不得不分期還款,淪為被花唄等信貸平臺定期“逼迫”的負債者,最后搞得自己狼狽不堪,疲于應付。
與此同時,還有更多的大學生在支出和理財上行事穩(wěn)健,平時注重省錢和存錢,在動用花唄上也較為謹慎,便不會出現(xiàn)被花唄“套牢”的窘境。此外,有些大學生不僅自己平時存錢,以備急需,還通過各種途徑創(chuàng)收,譬如打工、家教、做微商、校內勤工儉學等,在大學時代,實踐學習著獨立賺取人生“第一桶金”。“我今年讀大三,前兩年在校內崗位上勤工儉學,收入不多,補貼一點自己的生活。今年我著手準備考研,沒時間勤工儉學了,不過我對自媒體感興趣,最近置辦了一臺打印機。通過打印機和自媒體,我又掙了一些外快,不多,每月幾百元吧,但對我而言,貼補了我的生活。因此,一般無特殊情況,我也基本用不著動用花唄。”在邯鄲職業(yè)技術學院讀書的劉同學說。
通過上述實例可以看出,在面對信貸消費普及的誘惑下,有人會根據自己的消費能力和經濟現(xiàn)狀,以較為理性的態(tài)度運用花唄。也有人會因花唄的存在出現(xiàn)強烈的消費欲,時常讓自己入不敷出。在一定程度上,信貸消費考驗鍛煉著大學生的理財能力,塑造著他們的理財觀念。近年的一項調查數(shù)據顯示,超過半數(shù)的大學生每月的超前花費額在300元至500元,大多數(shù)的同學會選擇花唄,少數(shù)同學選擇京東白條,無使用信用卡的。除了基本的生活費花銷,男生大額花銷主要是在聚餐、禮品上,女生的大額花銷主要集中在服飾、化妝品等消費上。
用好信貸雙刃劍塑造健康理財觀
對多數(shù)大學生來說,信貸消費作為一種臨時性的“救命稻草”,在補貼大學生花費上起了一定的安慰劑作用。與此同時,一部分同學可能會受到外界的消費欲望刺激,滋長愛慕虛榮的心理——具體表現(xiàn)就在執(zhí)著于買一些自己目前經濟狀況并不能支撐的名牌衣物。在記者看來,大學生的生活消費結構相對簡單,借助于花唄去買名牌、追求生活品質的努力,雖然可以理解,然而對大學生個人理財而言,得不償失。
對于大學生信貸消費現(xiàn)象,邯鄲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工部負責學生工作的寧處長對記者表示:“在信貸消費的浪潮下,大學生首先應當樹立起正確的消費理念,絕不應把透支消費、寅吃卯糧的消費當作常態(tài),應該倡導勤儉節(jié)約、量入未出的理性消費觀。此外,近年來我校也在價值觀、消費理念等方面不斷地開展宣傳工作,盡可能地杜絕學生們浮躁、虛榮、沖動等非理性的觀念和消費心態(tài),讓更多的學生從容地避開花唄信貸、非法‘校園貸’所營造出的消費‘陷阱’。”
記者的話:
大學生在剛步入大學校園時,獨立面對一個相對寬松自由的小社會,也希望自己能夠擁有金錢自由,能隨心所欲買到自己想買的東西。但是切記,借來的錢是要還的,而自己的經濟來源是父母,所以只能拆東墻補西墻,把自己的生活過得狼狽不堪。另外,如果真想擁有更多經濟自由,不妨在不耽誤學業(yè)的前提下,去嘗試兼職,既賺到了錢,又增加了社會工作經驗,也是不錯的選擇。
當代大學生使用網絡信貸也有積極正面的意義,它給剛步入成年的大學生在操練獨立生活和消費上以更大的實踐空間和選擇自由。并非不能提前消費買一些自己暫時還沒有能力購買的東西,而是在使用信貸消費時,能有很好的自制力去控制自己的消費欲望,在信貸消費后,又能很從容守信地及時償還信貸費用,這一過程,會對大學生健康理財觀念的形成助益良深。自我樹立起高效且健康的消費理財觀念,不虛榮攀比,量入為出地管理好自己的資金,這不僅是當代大學生們應該學習并養(yǎng)成的一項個人優(yōu)良品質,更是邁向社會和成功人生舞臺前的一門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