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薛雅蘭記者劉圓圓
中原新聞網邯鄲訊()“第八代電貓”這項智能化技術研發的帶頭人,就是邯鄲欣和電力建設有限公司安監部副主任、高級技師朱勁雷。11月24日,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朱勁雷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光榮稱號。這位始終站在反竊電第一線,讓“電耗子”無處遁形的專家,是當之無愧的“電貓警長”。
愛鉆研的種子從小種下
干練專業,這是記者見到朱勁雷的第一印象。同事們口中不善言談的他,在提起工作時卻侃侃而談,聊起為何走上電力道路,朱勁雷說那是一顆從小種下的種子。1989年,還在上初中的朱勁雷,因為受到在供電單位工作的母親影響,當同齡孩子們還在舞刀弄棒時,他的玩具已是家中各種報廢的設備。
那時候家中的機械表,常常出現故障,由于零件多且瑣碎,拆開很容易但極難還原。“每次修表匠在修的時候,我就在旁邊仔細看。等他走了之后,我重新安裝了一遍,沒想到竟然裝好了。”這個小小的成功,讓朱勁雷感受到了成就感,那一段時間,家里小的家電都被他拆卸過,盡管有些不再能繼續使用,但這種愛琢磨、好鉆研的種子卻已經悄然種下。
1995年,朱勁雷從石家莊電力技校峰峰分校畢業后,被分配到邯鄲供電公司保護班。電力部門一貫的傳統是師徒制,經驗豐富的李丙書老師傅看他愛學習,一眼就挑選他做了徒弟。在變電站工作的那幾年,大量的圖紙和符號令初來乍到的他有些頭疼,但愛“較真”的朱勁雷憑借著不服輸的勁頭,除了向老師傅多學習多請教,還堅持每天將自己遇到的故障原因、處理辦法記錄下來,不知不覺,在他更換崗位時記錄的筆記本已有幾十本之多。
記者在朱勁雷創新工作室看到了那些厚厚的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的術語和簡易圖,仿佛成為見證朱勁雷如何從小學徒一步步走進人民大會堂成為全國勞模的縮影,規整、認真的字跡讓人動容。
單位的創新“專業戶”
在變電站工作的7年時間,朱勁雷的辛苦工作得到了回饋,2002年他被破格聘任為柳林供電所所長。從那時起,朱勁雷的工作便和反竊電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由于柳林供電所轄區大部分為城鄉接合部,電力設施老化,竊電現象嚴重。源于維護國家利益的初心,朱勁雷開始身體力行地踐行一名電力反竊電人員的使命,跟隨師傅每天從早到晚挨家挨戶排查線路。盡管老師傅擁有多年經驗練就的“火眼金睛”,但由于操作繁瑣、復雜,查找竊電裝備往往也需要十多分鐘,效率很低。朱勁雷意識到傳統的檢查方法已漸漸不能滿足排查日益隱蔽的竊電行為需要。
“是否可以有一個查竊儀,只需要輕輕一測,就可以檢測竊電行為?”朱勁雷反復思考這個問題。不間斷地記錄工作日志,分析竊電典型案例,持續細致琢磨研究,終于,在多年實踐積累中冒出了靈感。2009年3月,第一代查竊電儀器“電貓”橫空出世,憑借著強大的功能與威力,“電貓”直接將查竊時間由原來的10分鐘降為6秒鐘,許多竊電伎倆在其面前原形畢露,僅投入使用第一年,就為公司查出竊電行為上千起,追補電費400多萬元。
萬事開頭難。踏出了這難邁出的第一步,朱勁雷就再也沒有停下過創新的步伐。通過不斷改進技術,“電貓”的穩定性和準確性都有了大幅度提升,第二代、第三代“電貓”也接踵而生,在保持“6秒高速”的前提下各項性能得到增強,在各類新型竊電方式面前實現了完勝。
“能當他的徒弟太驕傲了”
鑒于朱勁雷的創新佳績,2012年以他名字命名的“朱勁雷創新工作室”成立了。在他的帶領下,該工作室成員從最初的6人發展到26人。“能進入他工作室的都是單位業務骨干,成為他的徒弟真的太驕傲了。”朱勁雷的徒弟高鵬就是從創新工作室走出來的新型人才。提起自己的師傅,高鵬滿滿的自豪和崇拜。
10年間,朱勁雷創新工作室累計完成創新課題232項,其中獲國家級成果獎5項、省部級成果獎12項,取得專利49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3項,撰寫、發表專業論文119篇,多項成果被公司轉化為產品,并在全國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電力系統推廣應用。而隨著近幾年電子表、卡表大量的普及推廣使用,新型竊電方式層出不窮,反竊電更是難題不斷,朱勁雷和他的團隊始終站在反竊電的最前沿。
為了更好地減少竊電行為,朱勁雷和他的創新團隊開拓思路,決定將反竊電工作前移,由原本被動式的查竊電轉向主動式的“查防一體化”,將竊電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在認真總結規律,反復試驗,不斷對“電貓”進行升級改造后,新型智能查防一體化機器人與智能遠程防竊電表箱應運而生。有了這項技術,機器人就可代替稽查人員完成對用戶的批量篩查工作,辨別電能表是否存在“竊電”;若有人竊電,它利用“互聯網+”和紅外線感應器,便可自動采集、打印竊電信息,拍攝竊電者影像,同時上傳到公司反竊電監督管控平臺,很快便能鎖定竊電者。目前“第八代電貓”已實現了高度的數字智能化,在全國很多地區廣泛推廣。
20余年的工作中,朱勁雷從一名工人變成了一名“工匠”,成為國網邯鄲供電公司首席技能專家,教授了近百名徒弟,帶出不少省“技術能手”和金牌工人,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譜寫出美麗的青春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