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邯鄲市交通運輸局傳來好消息,群眾期盼已久、社會關注度極高的邯鄲城市東南路網南北貫通工程南段已全線貫通,“斷頭路”成了名副其實的“民心路”。那么,已通車的路段到底在什么位置?會給人民群眾帶來哪些便利?這條路通車背后又有什么故事?來跟隨記者一探究竟吧。
打通十年“斷頭路”
邯鄲城市東南路網南北貫通工程在哪兒?記者試圖從導航軟件上找到這條路,但任何導航軟件都不顯示這條“新路”,只好根據文字描述,找到了這條路。
這條路非常好找,從邯鄲市東環路行至國道G309路段經過邯鄲工業園區后,就看到了新修通的藺相如大街。這段路長約2.4公里。記者到這里時,發現不時有貨車、客車經過,路通了就有車流。
此次通車的路段中,還包括賈中路劉南線至藺相如大街段1.8公里,是連接邯臨快速路的必經路。邯鄲至臨漳快速路市區連接線共計1公里貫通,這條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從邯鄲直通臨漳,并且還與邯大路交會,通往成安、魏縣、大名。
據市交通運輸局工作人員介紹,該路是邯鄲至大名冀魯界高速公路市區連接線。邯鄲至臨漳快速路的這部分“斷頭路”擱置長達十年之久,是我市多年來老大難遺留問題。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多次研究該路段土地征遷解決方案。今年以來,市領導多次調研,現場辦公解決項目建設面臨的拆遷制約難題,道路終于貫通。
通路通出加速度
在工地項目部,記者看到了頭戴小紅帽、身穿反光背心的安少娟。這條民心路的貫通,離不開她和團隊的付出。此刻,她正來回奔波,為工程的北段也就是藺相如大街北延至人民路段倒排工期、研究筑路工藝。以安少娟為代表的筑路人匠心堅守、攻堅克難,為北段順利通車仍奮戰在工地一線。
“從3月5日進場,我和同事基本都是吃住在工地,由于工期緊張,我們沒有離開過”,安少娟告訴記者,她是河北光太路橋集團有限公司邯鄲市區連接線項目部常務副經理。南段道路貫通歷時57天,項目部以道路暢通為第一要務,通路通出了加速度。
據安少娟回憶,“剛進場時是成堆的垃圾山,經過7天時間清運地方垃圾6萬方、路基換填6萬方,路槽開挖、路床處理、路面施工,每一道鋪路程序背后,項目都按施工節點來,才能保證道路如期貫通”。
“項目駐地的宿舍,緊挨著會議室,這樣便于協調解決問題,推開宿舍窗戶就能看到整個工地。”安少娟經常伴著機器的轟鳴聲入睡。為了確保施工進度,該工程項目采取了人休機器不停,合理科學排班施工。“用多少方土和筑路材料,要按天去做、去分解,排工期的時候盡量往前排,排除天氣等因素”。
“項目團隊共計11名建設者入駐工地,有負責技術的、有負責安全的、有負責地方事務的、有負責后勤保障的、有負責材料的,團隊內部分工明確,全力協調鋪路工作,嚴把工程質量關”,安少娟介紹。
“在邯山區西王莊村清理垃圾后,完成了路面基層施工,但在路面攤鋪時,老百姓擔心壓路機影響自家房屋穩定,不讓機器起震作業。于是我就分層處理,使路面變薄,同時鋪路時及時與當地老百姓溝通,并保證工程質量和進度。”施工工藝已經成熟,安少娟和她的團隊通過技術能力和耐心溝通如期完成了西王莊段的施工。
安少娟于1989年參加工作,是單位工地上的“花木蘭”,多次跟隨項目部完成公路鋪設工作。從1996年參建穿越邯鄲的第一條高速公路——石安高速公路到2013年參建新疆三莎高速公路項目,從“邯鄲市勞動模范”到“援疆建設功臣”,她三十余年如一日堅守在施工一線。給記者的感覺是,安少娟“一直身在工地、一心只為鋪路”,是個能夠不斷克服困難、技術過硬的交通建設者。
民心路暖人心
如今,邯鄲城市東南路網南北貫通工程南段已全線通車,筑路工人還在路中間及道路兩旁布置了綠化帶,路周圍已種植上樹、草、花。“以前村前是垃圾場,現在村前是柏油路,環境變好了,出行太方便了,路通了我們真高興”,邯山區東城子村村民對記者說。
“老百姓總是騎著電動車跟著我們筑路隊,我們鋪設瀝青,他們就跟著聞新鮮瀝青的味道,說這味道好聞。我們說現場危險,別跟著啦,他們還是跟著,每鋪一米路,他們就高興一分”,安少娟回憶起老百姓跟著鋪路的場景時說。
在魏縣工作的孟先生家住邯鄲市主城區,工作日留在魏縣。他告訴記者,“周末回家,我以前經過邯大路時,茶棚至河沙鎮段非常擁堵,現在新修通的這段路分流了車輛,緩解了交通壓力,走下來比以前能節省10分鐘的時間,讓回家路更順暢了”。
該路段通車后可以為臨漳、成安、魏縣、廣平、館陶、大名等邯鄲東南部六縣400多萬人往返主城區提供出行方便,自此結束了東南部六縣多年僅依靠邯大公路進出市區的瓶頸制約,還對完善邯鄲市東南路網體系、提升城市交通品質、促進東部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城區框架不斷拉大,道路不斷延伸,出現斷頭路是必然的事情。而打通斷頭路,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有著深遠影響。今后,我市將不斷破解擺在城市發展進程中的難點、痛點、堵點,打通“主動脈”,暢通“微循環”,讓一條條全新的現代化交通線連接起邯鄲發展脈絡,用完善的路網架起一條條民心路。
邯報融媒體記者曹楚琦文/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