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張紅軍邢建偉通訊員劉偉趙明)100年,執(zhí)著探索;100年,信念如一。在邯鄲這片紅色土地上,廣大黨員干部或在革命戰(zhàn)爭紛飛的炮火中拋頭顱灑熱血,或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突擊手,或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敢為人先,為邯鄲各個時期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些精英人物繪就出一面光輝的旗幟,引導我們前行。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我們通過展現在邯鄲革命、建設以及改革開放不同時期、各條戰(zhàn)線上作出過突出貢獻的共產黨員的風采,讓這些閃光的名字激勵全市干部群眾,以更大的熱情、更堅定的決心投入到建設富強文明美麗的現代化區(qū)域中心城市中去。
王子青:直南中共黨組織創(chuàng)立者
王子青(1903—1938),原名王維廉,磁縣岳城村人。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磁縣特別支部書記,中共磁縣執(zhí)委書記,中共直南特委組織部部長、書記等職。
1919年,王子青在北京參加“五四”運動,返鄉(xiāng)后組織“協力維新會”“人生改進會”。1922年建立磁縣第一個共產黨小組。1925年夏,領導成立中共磁縣特別黨支部。1926年,擔任磁縣執(zhí)委書記。1927年,他在岳城將“貧民會”改建為“農民協會”,開展反貪污和減租減息斗爭,組織2000多名農民舉行聲勢浩大的集會游行,這就是冀南農民運動史上著名的“提燈大會”。
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后,王子青回到磁縣重組中共磁縣縣委,輾轉千里到天津與省委建立起聯系。1928年,王子青代表順直省委參加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1930年2月,王子青在磁縣城北甘草營一帶組織領導了農民反“插耬應差”抗捐抗稅斗爭,揭露國民黨政府欺騙農民的花招,宣傳革命的意義,在群眾中引起強烈的反響。
1930年,王子青參與領導磁縣“五一”大暴動。暴動失敗后,他不顧個人安危,變賣家產撫恤烈士家屬、營救以及幫助失業(yè)工人解決難題。1934年,王子青任直南特委書記,到冀東唐山、豐潤、玉田、遵化一帶組織抗日武裝。1935年,調上海中央局工作,不久因叛徒告密而被捕,1936年,從獄中脫逃后回到磁縣。
1937年到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38年在紅軍整頓中,被誤定為叛徒、特務而被殺害。1950年,中共中央為其平反昭雪,追認為烈士。
趙海楓:能征善戰(zhàn)的指揮員
趙海楓生于1914年,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任中共永(年)曲(周)雞(澤)中心縣委書記。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冀南軍區(qū)三分區(qū)副司令員兼滏西支隊司令員、冀南軍區(qū)獨立第四旅旅長等職。
趙海楓,出生于曲周縣。1929年考入永年省立第十三中學,和進步同學秘密成立同學同鄉(xiāng)會,開展進步活動。九一八事變后,趙海楓和師生們走上街頭示威游行,強烈要求停止內戰(zhàn)。1932年,趙海楓在永年縣組織成立了農民研究社。同年秋,任中共永曲雞中心縣委書記。
1938年,趙海楓奉命回冀南組建游擊隊,后聯合其他隊伍,成立冀南軍區(qū)三分區(qū)特務大隊,任大隊長。1941年,趙海楓任冀南軍區(qū)三分區(qū)副司令員兼滏西支隊司令員。
趙海楓是一個能征善戰(zhàn)的指揮員,也是一個嚴于律己的戰(zhàn)斗員。戰(zhàn)斗中,他一直靠前指揮;戰(zhàn)斗后,他和其他干部一起抬擔架、慰問傷員;行軍時,他自己步行,把馬讓給傷員騎;他自己挨著餓,卻哄著警衛(wèi)員吃飽肚子。面對惡劣的斗爭環(huán)境,趙海楓一面組織部隊和地方群眾生產度荒,一面組織部隊反“掃蕩”。1942年,近萬名日偽軍開始對三分區(qū)進行大合圍,趙海楓準確判斷形勢,命令全體指戰(zhàn)員化裝成老百姓,從各個方向分散撤退,挫敗了日偽軍的合圍企圖。
1945年,趙海楓調任冀南軍區(qū)獨立第四旅旅長。解放戰(zhàn)爭開始后,他率部參加了隴海路汴徐段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定陶戰(zhàn)役,鄭南戰(zhàn)役等多次戰(zhàn)役,給國民黨軍隊以沉重打擊。
1947年,趙海楓奉命率獨四旅進入新鄉(xiāng)附近地區(qū)參加豫北戰(zhàn)役。在攻打楚旺的戰(zhàn)斗中,他親臨前沿陣地指揮。戰(zhàn)斗勝利后,巡視戰(zhàn)場時被敵人冷槍擊中,不幸犧牲。
柴鴻儒:英勇善戰(zhàn)的指揮員
柴鴻儒,1903年出生于大名縣老堤南村,1928年,參加國民革命軍,1929年,受連長、共產黨員魏孟賢影響,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上級黨組織的指示下,1931年2月15日,柴鴻儒與魏孟賢等率部起義,攻進敵指揮部和六安縣政府,擊斃敵旅長、團長及反動官員多人,后部隊被編入紅軍中央教導第二師。
1931年11月7日,鄂豫皖根據地紅軍組成紅四方面軍,后來創(chuàng)建了川陜革命根據地。這時柴鴻儒已是團長,并調總指揮部,在徐向前總指揮身邊當參謀。1933年,柴鴻儒被任命為紅三十軍第八十九師師長,率部參加了宣達戰(zhàn)役。在11月反敵“六路圍攻”中,他率部在西線反擊進犯之敵,取得重大勝利。
1935年,柴鴻儒調任第三十一軍第九十三師師長。為掩護部隊轉移,在四川名山與敵激戰(zhàn)了幾天幾夜,保證了全軍安全轉移。1936年,紅四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會合,分三路縱隊二次北上長征。第九十三師屬中央縱隊向包座前進,遭遇兩股敵人襲擊。柴鴻儒帶領一個半團的兵力,急行軍搶占制高點摩天嶺,將靠近山頂的敵軍擊潰。
1936年,紅四方面軍奉命西渡黃河作戰(zhàn)。為了阻擊敵人,掩護部隊渡河,柴鴻儒率第九十三師會同第九十一師,在會寧城東給敵關麟征第七十一旅迎頭痛擊,迫敵停止追擊,掩護紅三十軍突破黃河天險,在虎豹口渡河成功。關麟征妄圖再奪渡口。柴鴻儒率部協同其他兩個師在白草原慢牛坡設伏,阻擊。激烈的戰(zhàn)斗從黃昏開始,一直持續(xù)到深夜,戰(zhàn)斗即將勝利結束時,一排子彈飛來,擊中了他的頭部。警衛(wèi)員跑步趕到時,他已倒在血泊中。
徐向前總指揮聽到噩耗后沉默良久,難過地說:“他是一位英勇善戰(zhàn)的指揮員,太可惜了!”
郭好禮:困境中堅持斗爭的楷模
1943年3月22日,冀南抗日軍民懷著悲憤的心情,沉痛悼念在日軍“鐵壁合圍”時壯烈犧牲的路南支隊司令員郭好禮。追悼會上,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發(fā)來師部電報稱贊“好禮同志一生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è)而奮斗,艱苦卓絕英勇犧牲之精神,足為三軍楷模”。
郭好禮,原名郭福堂,1904年出生于臨漳縣郭小屯村。1927年秋,郭好禮參加國民軍,后返鄉(xiāng)組建國民黨臨漳縣保安隊,任中隊長。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郭好禮組建河北民軍,任第一路軍副司令員兼第五支隊司令員,率部活動于晉冀豫邊境地區(qū)。
1939年,中共冀魯豫五地委派人到郭好禮部組建黨支部。翌年春,郭好禮率部正式編入八路軍第一二九師三八六旅七七四團,他任副團長,率部參加百團大戰(zhàn)。1941年,任冀南第一軍分區(qū)參謀長,并組織抗日武裝臨安支隊。1942年,經中共冀南區(qū)黨委批準,郭好禮轉為中共正式黨員。
1942年,冀豫地區(qū)惡劣的斗爭環(huán)境迫使各縣政府和主力部隊先后轉移,僅留下臨安支隊堅持戰(zhàn)斗在路南地區(qū)。日軍派漢奸找到郭好禮的母親做勸降工作,封官許愿。郭好禮立即派人把漢奸扣押起來,送到冀南軍區(qū)處理。敵人扣押了其妻子女兒,企圖借骨肉之情迫使他就范,被郭好禮斷然拒絕。
1942年秋,冀南軍區(qū)組建路南支隊,郭好禮兼任司令員。1943年,支隊接連拔除了敵人多處重要據點,又一舉攻克了魏縣縣城。
敵人窮兇極惡,調集九路日偽軍,向魏縣以東的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qū)進行“鐵壁合圍”,路南支隊被敵人圍困在魏縣漳河村。郭好禮沖出了村莊發(fā)現部隊主力還沒有出來時,立即停下來接應掩護。他孤身迎戰(zhàn)圍攻上來的日軍,一連擊斃五個敵人,終因眾寡懸殊而壯烈犧牲。
郭好禮犧牲后,《新華日報》(華北版)發(fā)表文章,沉痛悼念郭好禮,稱贊他“忠誠愛國堪稱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