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共產黨員有事請找我”
走進河北省武安市白沙村,一道獨特的“風景”讓人眼前一亮:在一些院落的大門上釘著一塊金底紅字的牌子——“我是共產黨員有事請找我”。
當了近30年村支書的侯二河對記者說:“當黨員就得體現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2008年,村支部決定在黨員戶門上掛牌,從那以后,這牌子就在全村64名黨員家門上常年掛著了。”
“黨員家掛不掛牌子確實不一樣。”96歲的白沙村村民張竹英說。一次她因生病經濟出現困難,敲開了侯二河的家門,侯二河不僅幫她付清了醫藥費,從此還自掏腰包,每月資助老人400元錢。
2008年4月,村民田營河因為宅基地問題與哥哥發生糾紛,兄弟倆找到掛著共產黨員標牌的黨員溫小四家。當時哥倆都在氣頭上,溫小四勸解沒成功。此后一連五個晚上,溫小四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兄弟倆被他的真情感動,終于握手言和。田營河說,關鍵時刻看到共產黨員家的牌子,讓我們有了主心骨。
“沒有黨員就沒有俺村的今天”
在村里花木掩映的大街上與記者邊走邊聊,侯二河的思緒回到了30年前那個欠了30多萬元外債、一窮二白的小山村。1982年6月,通過選舉,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擔子,落在新一屆村黨支部肩上。那一年,新任村支書侯二河只有20多歲。“當時,看著村民渴望脫貧的眼神,俺就老是琢磨,生產隊解散了,土地承包到戶了,支部和黨員還能干點啥?”
這一年的9月21日,白沙村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次支委會召開。經過討論,會議作出決定:靠山吃山,大力興辦企業,共同富裕。山上的石灰巖成為村民的第一桶金。黨員們帶頭籌資金、請師傅、跑供電,沒日沒夜地忙。當年底,白沙村歷史上第一個成規模的集體企業——石子廠投產了,第二年就賺回5萬元。此后,村支部又千方百計內引外聯,接二連三辦起了5個石料、石灰廠,創造了每年興辦一個企業的奇跡。
如今,全村擁有建材、鐵礦、油泵廠、焦化廠、加油站、秸稈汽化站、牧業公司等28家企業,固定資產3.1億元,年工農業總產值4.5億元,人均純收入1.5萬元,全村95%的勞動力都在村辦企業上班。
“看看,俺們村人住得比你們城里人不差吧!”走進41歲的村民侯海生的家,他熱情地招呼我們參觀。房子寬敞明亮,物品擺放整潔,客廳、臥室、廚房、洗澡間、衛生間等一應俱全,煤氣、供電、供暖、供氣等設備齊全。至于農民的生產生活工具等,全都被安置在了新居的地下室里。
2003年,“家家有余糧”的白沙村請來專家,描繪新農村建設藍圖。這幾年,村里用于舊村改造的投資累計超過3億元,先后建成了5道街、3條路、2個涼亭、1個廣場、4個公園和12個居民小區。世代蝸居在小石頭房中的白沙村民,也全部搬進了80至200平方米的新樓房。“沒有黨員就沒有俺村的今天。”侯海生說。
“白沙村沒有暴發戶,也沒有貧困戶”
“村支部說不讓一個掉隊,還真沒把我落下。”身有殘疾的村民萬從河站在自己的新居前,有些激動地對記者說。前幾年新民居建設中,他家的舊房太小太舊,折價后加上村里的6萬多元補貼還差3萬多元。村兩委干部立刻集體商量解決像他這樣的村民的困難。最后通過村民代表大會討論,由村集體補上差額,21戶有困難的村民高高興興搬進了新房子。
對于因突然變故而致生活困難的村民,黨支部總是在第一時間伸出救援之手。前幾年,村民趙海軍承包企業不僅賠了錢還失去了右手。“當時我真是絕望了,準備把住房賣掉抵賬。是村黨支部和村干部帶頭捐款,帶動了好多企業和黨員、群眾紛紛伸出援助之手,一共捐了6萬元,幫我還清了欠款。過后,村黨支部還把我安排到石料廠當門衛,讓我有了工作。”說起這段往事,趙海軍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村支部把俺們沒想到的事全想到前頭了,啥事都不用俺們自己愁。”72歲的張白如老人每每和人聊起現在的日子,都會情不自禁地露出憨憨的、幸福的笑容。
和張白如老人一樣,白沙村的每位村民,都感覺生活在幸福之中。“白沙村沒有暴發戶,也沒有貧困戶”成了遠近皆知的口碑。
如今,村里164位60歲以上的老人,全部由集體出資辦理了養老保險,人均每月可拿到200元養老金。孩子們上幼兒園全部免費,學生考上大專以上院校的,村集體一次性獎勵3000元至1萬元。村里還掏錢為村民辦理了新農保、新農合。26名身體殘疾、喪失勞動能力的村民,每人每年得到1000元生活補助,還全部安排到企業的門崗、后勤等崗位工作。
“公平尊嚴一樣也不少”
“俺們村不但在奔向幸福的路上一個都沒掉隊,公平尊嚴一樣也不少。”侯二河自豪地說。
作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在全國引起重大影響的“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自治運行機制;支部工作規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監督程序化”的發源地,多年來,白沙村兩委班子嚴格按照“一制三化”的要求運行,“權怎么用、錢怎么花、事怎么辦”全部由村民集體決定。
“村民選我們,是對我們的信任。我們代表的是2000多名群眾,錢該不該花、往哪兒花,都得讓群眾明明白白!多年來,大到上億元的投資,小到買一把掃帚,村里的每一筆開銷都得通過民主理財小組。”民主理財小組成員趙增書說。
全心全意為村民服務使黨員威信倍增,黨組織的凝聚力也更強了。侯二河說,大家踴躍向黨組織靠攏,目前全村有470多人向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新華社記者楊守勇朱峰靳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