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為了落實“雙減”政策,邯鄲市叢臺區黎明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老師為學生設計了豐富多彩的寒假活動,其中包括制作并認識日歷。
日歷是記錄日期的工具,它可以告訴我們,現在是什么日期了,應該干什么事情了。它還能夠幫助人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日歷是人類的好朋友。黎明小學寒假讓同學們一起動手制作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日歷。
我國最開始有歷法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證明殷代的歷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這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歷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歷。
真正的日歷產生,大約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歷,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歷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注明了天數和日期,發展到后來,就把月日、于支、節令等內容事先寫在上面,下部空白處留待記事,和現在的臺歷相似,那時,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日歷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終,皇帝審查證明無誤后,送交史官存檔,這在當時叫日歷,這些日歷就作為史官編寫《國史》的依據。
后來,朝廷大臣們紛紛仿效,編制自家使用的日歷,至于月歷以后又發展成掛歷、臺歷等各種形式,只是近一個世紀的事,隨著時代的發展,盡管日歷的品種增多、花樣也不斷翻新,但仍舊保持著古老日歷的格局。
日歷發展至今已經有掛歷、臺歷、電子日歷等形式。已成為人們生產、生活不可缺少的用品。每頁顯示一日信息的叫日歷,每頁顯示一個月信息的叫月歷,每頁顯示全年信息的叫年歷。
黎明小學的同學們表現很棒,不僅能制作日歷還學會了認識日歷,動手能力和認知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通訊員鄭海燕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