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棟
我還記得去年給劉振英教授的《<朱子語類>文章學研究》(2021年3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剛剛寫了篇書評,現在我又拿到了他的第二本專著《荀子思想理論范疇及體系》,三年兩部專著,劉教授在科研上用力頗勤啊。這兩個話題必然是有重要聯系的,但也的確是兩個不同的大話題。劉教授這兩本書的研究跨度如此之大還都能出之以嚴肅的理論文章,真令我欽佩。
對于荀子,我并未進行過深入研究,只是略知一二。荀子是趙國人,早年曾游學于齊國并在齊國立身、揚名。巧的是,我是河北人,也曾在淄博工作過近十年,所以對荀子多少有一點了解。荀子是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后任蘭陵(今中國山東省臨沂市)縣令。《荀子》(又名《荀卿子》)一書集中體現了荀子的學術主張和理論思想。他以為“禮”不僅是一個人人生的最高準則,而且也是治理國家的最高準則。荀子首倡性惡論,認為人的道德品質是后天形成的,是環境影響和教育的結果,因此更加注重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我以為,整理、闡釋荀子的理論一定會為當今復興時代提供深邃的思想智力支持。
荀子已經去世2260多年,他的思想集中保存在《荀子》一書當中。從古至今研究荀子思想的人不計其數,這部《荀子思想理論范疇及體系》是闡述荀子思想的最新力作,對于闡釋、總結和發揮荀子思想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這本書在研究荀子思想方面的主要特點可以歸結為“體大思精”四個字。本書第一章主要探討《荀子》中“心性”“王圣”“禮學”“群”“分”“富國”“人倫”“文學”等八個范疇的內涵和外延,解析荀子思想的基本概念。荀子詩經學范疇,以《荀子》所引《詩經》詩句為中心,探討荀子宗經征圣的本意,概括荀子講論的藝術。第二章以荀子思想誕生的時代(國與國相互戰爭,家與家相互侵奪,人與人相互殘害,進而倚強凌弱)為現實背景,以先秦諸子爭鳴為學術背景,分別列舉了《商君書》《墨子》《管子》《呂氏春秋》《韓非子》與《荀子》的主要思想內容和學術觀點。目的在于探尋荀子思想的學術個性,集眾家之何所長,并何以成為主流意識形態而經兩千年不衰,探求其本身適應中國本土社會及國家政治狀況的生命活力、傳統精髓、價值皈依。第三章從歷時的角度,擷取漢代董仲舒之和合學、宋代朱熹之理學、明代王陽明之心學、清代譚嗣同維新仁學的相關學術觀點與荀子思想進行比較。第四章主要商榷荀子思想體系。主要闡述其綱維范疇之作用及體系中四大維度之關系,歸納其“日日新,又日新”之核心內容,商榷其思想理論兩千年傳統相續之根源,為民族文化創新尋找增長點。
《荀子》在新時代已經越來越多地體現出它的獨特價值,從這個角度來說,這部專著就具有了重要意義。從理論上來說,對荀子及其思想具有重要的繼承和發展功效,古人及其偉大思想不再被束之高閣,而是被不斷認識、不斷發展;從實踐角度來說,這部專著能夠為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提供必要的借鑒,實現“學以致用”的目標。此書付梓是學術研究的一件大事,也是荀子研究領域的一件大事。這部書的出版一定能夠促進荀子思想研究向更深入、更具實踐性的方向發展,兩位老師作為荀子的異代知音,也一定能夠繼續開拓進取,在荀子研究上再創新高。(作者系河北工程大學副教授,山東大學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