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余東明
實習生 張若琂
2018年12月1日,“環保衛士”陳奔因公殉職。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江浙一帶的海邊格外陰冷,老百姓都穿著厚厚的冬衣以御寒氣。浙江省溫嶺市環境監察大隊副大隊長兼大溪中隊中隊長陳奔此時正在為一起群眾舉報的工業固廢違法傾倒案件奔忙。
事發當天下午,陳奔追查到另外一名涉案人員王某,并聯系警察一起去尋人,在省道復線,他們鎖定了犯罪嫌疑人的車輛,并緊跟其后。
當天17時55分許,嫌疑人車輛因紅燈停在右側車道上,前面還有兩輛私家車也在等紅燈。陳奔和派出所民警從車上下來,到嫌疑人車輛駕駛座側出示證件,并敲窗示意車內人員下車,但車上兩個人并未回應,于是陳奔走到嫌疑人車輛前方。
突然,嫌疑人發動汽車,直接撞開前方車輛試圖逃離,而站在前方的陳奔則直接被撞趴在了引擎蓋上。嫌疑人駕車加速逃離。
這是一輛黑色豐田汽車,它將陳奔一路拖行長達兩公里,直至把他從引擎蓋上甩下來,落地的陳奔先后被后面駛來的4輛汽車依次碾軋,不幸殉職。這一天,距離他30歲生日只差6天。
案件被媒體報道后,引發廣泛關注。陳奔的事跡感動了很多人,他被網友譽為“環保衛士”。
辦案過程中,溫嶺警方認為犯罪嫌疑人存在主觀犯罪故意,為了客觀真實地還原案情,警方找到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司鑒院”)道路交通事故鑒定研究室,委托對該案的現場和過程進行重建,對涉案車輛案發時速、安全技術狀況及犯罪嫌疑人駕駛視野等進行司法鑒定。
張志勇是道路交通事故鑒定研究室的高級工程師,也是本案的主要鑒定人。近日他向《法治日報》記者回憶說,接到委托后,他立刻和另外3名鑒定工作人員趙明輝、李威、王禮君趕到溫嶺當地,用無人機航拍勘查系統和三維激光掃描系統,對事故路段進行掃描記錄。
隨后,張志勇等人對嫌疑車輛進行了安全技術狀況檢驗,未發現車輛本身存在影響駕駛操作的機械故障,排除了嫌疑車輛因機械原因而誘發事故的可能性,接下來他又根據監控視頻分析計算,還原車輛案發時的車速。
警方一共提供了兩段現場監控視頻,分別來自兩個不同視角,由于案發時是晚上,能見度很差,加上路上車輛來往眾多,視頻分辨性極差。張志勇向記者展示了其中一個片段,除了閃爍的車燈,記者根本看不清路況。
“盡管難以分辨,但我們還是要篩選可用的參照點,這是還原車速的關鍵。”張志勇解釋說。
根據監控視頻情況,對事故現場路段反復勘查標記,對照視頻反復查看和計算,張志勇得出了一串數字:汽車在啟動后旋即撞到陳奔的瞬間速度是32km/h,途中的平均車速達到82km/h,陳奔落地時的車速是61km/h。也就是說,在撞到陳奔后,車輛有明顯的加速并保持在較高的速度,證明司機存在逃跑故意。
在監控視頻中,記者看到了陳奔模糊的身影,他努力地趴在引擎蓋上,盡全力保持身體平衡。
但嫌疑人辯解稱,自己并沒有看見引擎蓋上有人。于是張志勇又檢查了前擋風玻璃的視野情況,測量嫌疑人坐在駕駛座時眼睛與地面的距離,對其前方的視野范圍進行了標定。張志勇發現,當涉案車輛碰撞陳奔,并致陳奔趴臥于其發動機引擎蓋上時,陳奔一定位于嫌疑人前方的視野范圍之內,嫌疑人明顯是在說謊。
“從他的視角看前方,可以清楚看到陳奔的站位,以及陳奔趴在引擎蓋上的位置,不存在擋風玻璃遮住視線的情況。”他向記者展示了一張模擬圖,顯示嫌疑人視角覆蓋的范圍,從模擬圖上看陳奔就在其視野正前方,可謂一覽無余。
車速有了,視野模擬也有了,但事故現場的還原視頻卻還未完成。他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建模的必要因素,除此之外還需要到現場對路況進行實地勘查,同時還要獲取其他涉事車輛的行駛狀況、制動距離等數據。另外,還要考慮道路監控的實時轉向,以及白天和晚上的參數不同,“一切都要做到滴水不漏”。
經過1個月左右的調查、測量、建模、還原等工作,事故現場的還原視頻終于出來了。這段視頻雖然只有兩分鐘的長度,但卻是張志勇他們反復推敲、計算的成果。
從還原視頻看,這是一條雙向六車道的公路,黑色豐田原本在向東行駛的右車道,陳奔就站在他的前方。隨后,豐田車發動,將陳奔撞上引擎蓋,車向左變道并向前駛去,此時它的后面跟著兩輛黑色汽車。
行駛過程中,豐田車明顯加速。大約行駛兩公里后,陳奔被甩下車,豐田車繼續向前行駛。陳奔被摔到了左側車道,但豐田車并沒有停下,隨后陳奔被先后駛來的4輛車碾軋。
視頻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是俯視視角,后一部分是平視視角,非常清晰。顯然,監控視頻模糊等技術性問題已經被張志勇等人完美地解決了,模擬視頻清晰地還原了陳奔殉職的全過程。
最終,當地法院一審以車輛駕駛人江某犯故意殺人罪,判處其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判決賠償陳奔親屬經濟損失28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