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頁 > 中原 > 正文

倉廩實 天下安 特殊年景里話豐收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編輯:李茗茜發布時間:2020-12-14 11:21:33

  

安陽縣瓦店鄉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種糧大戶笑容燦爛。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紅濤

  又是一個豐收年!12月13日,全年糧食產量數據發布:2020年,河南省糧食總產達1365.16億斤,比上年增加26.08億斤;單產847.5斤,比上年增加15.8斤,糧食總產量首次跨越1350億斤臺階。

  倉廩實,天下安。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解決好吃飯問題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作為全國農業大省、糧食生產大省,河南省糧食產量自2006年起連續15年超過1000億斤,連續4年超過1300億斤,為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作出了“河南貢獻”。

  

  孟津縣會盟鎮水稻喜獲豐收。

  豐收的“味道”不一般

  ——沉甸甸的數據里,有歡欣、有艱辛、有信心

  在2020年的時光記憶中,廣闊的中原田野里掀起了非同尋常的波瀾——新冠肺炎疫情打亂農業生產的節奏,春耕春管在年初等不起、慢不得。

  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申延平介紹,面對疫情,河南省堅持疫情防控和春耕生產兩手抓,解決了運輸難、管理難等“卡脖子”難題,小麥長勢近3年最好;重大病蟲害防控全覆蓋,小麥條銹病累計防治超過6300萬畝次,是發生面積的2.89倍,赤霉病發病面積和程度是近幾年最小、最輕的一年。

  特殊時期行特殊之策,河南省創新糧食生產服務方式,做到防疫和春管兩不誤:有序引導農民錯峰下田,開展小麥田間管理;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發放應急通行證,采取電話預約、點對點配送等方式送農資到村到田;發揮農民合作社和社會化服務組織作用,幫助農民施肥、除草、澆水……戰疫情、搶農時、抓春管,到3月底,全省麥田管理不僅沒有受到影響,進度還快于上年。

  

  靈寶市函谷關鎮高標準農田的彩色小麥。

  疫情防控期間,作為縣里“特聘農技員”,滑縣白道口鎮種糧大戶黃國興每天都在“新型職業農民”微信群里做直播,通過“線上春管”給農戶提供技術指導。此外,滑縣還推出“農管家”服務平臺,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化“保姆式”服務,農民手機上“下單”,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除草、打藥、澆水等田間管理。

  天道酬勤。6月初,隨著隆隆的收割機一路北上,豐收的喜悅灑滿中原大地。麥收過后,新蔡縣獅子口村村民時中龍家小麥畝產超1200斤,新麥蒸出的饅頭的香氣彌漫整個小院。

  750.75億斤!7月16日,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發布數據,河南省夏糧總產量再創新高,其中小麥總產量750.63億斤,占全國總產量的28%以上,繼續領跑全國。

  夏糧是河南省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開局豐收,全年主動”。今年,河南省夏糧增產1.67億斤、秋糧增產24.41億斤,這是全省上下同心、努力加實力的結果。

  

  溫縣武德鎮徐堡南街村,收割機在麥田作業。

  豐收的“氣質”不一般

  ——俯瞰金色大地,中原沃野有底氣

  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出路在科技。

  今年,商水縣張莊鄉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成為“網紅地”,引來一撥又一撥省內外參觀者觀摩學習。去年以來,該縣投資1.5億元建設5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通過智能物聯網控制中心,為農業生產提供數據監測、信息發布、田間管理等一系列服務。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廣泛應用,高科技為農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田野變成充滿“智慧”的沃野。

  省農業農村廳農田建設處處長黃幸福介紹,去年河南省建成高標準農田590萬畝,今年將完成66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并按照不低于3000元/畝的標準建設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打造高標準農田建設“升級版”,示范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行走在高標準農田內,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旱澇保收,糧食生產能力持續提升。

  麥收季節,延津縣塔鋪街道辦事處通郭村高標準農田內,“豐德存麥20號”進行千畝豐產方實打驗收,小麥畝產855.2公斤,刷新了全國冬小麥單產紀錄。

  

  上蔡縣黃埠鎮南王樓村無人機為高標準農田噴灑農藥。

  “河南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夯實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打造全國重要糧食生產核心區。”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謝長偉表示,到2025年,全省將建成8000萬畝高標準農田,穩定保障1300億斤以上的糧食產能。

  近年來,河南省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全省耕地面積穩定在1.22億畝以上,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6320萬畝,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2%,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比全國高15個百分點。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糧食生產要持續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提升行動,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河南農業大學教授、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顧問郭天財說,通過統籌各類農業科技資源,促進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建立大聯合、大合作的農業科技發展新機制,推動糧食穩產高產。

  

  鄧州市開展“一噴三防”藥肥噴施作業。

  豐收的“韻律”不一般

  ——奏響鄉村振興的時代旋律

  “誰來種糧,怎么種糧,如何種好糧”,糧食生產的“三問”曾困擾著不少種糧人。如今,一代新農人、一批新農企走向農村走進田野,播撒下歲歲豐收的希望。

  疫情之下、麥收之際,黃泛區農場萬畝麥田,鐵甲轟鳴,吞金吐霧,九分場農業主管王慧陽熟練調度農機搶收小麥。

  “80后”的王慧陽是“農場三代”,專業院校畢業后已從業12年,調度30余臺收割機和數十輛運輸車對他而言“輕車熟路”。“前兩代人種地是為了吃飽飯,我們這一代人種地是職業選擇。”王慧陽主要負責農技推廣和農機管理,“統一品種布局、技術規程、機械調度、農資投入、綠色防控、品牌銷售,讓農業生產像工業生產一樣標準統一、井然有序。”

  把廣袤田野打造成“露天工廠”是“后浪”們常常提起的話題,他們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開展耕種管收儲加銷等農業生產性服務,引領和帶動更多小農戶挑起“金扁擔”,共同筑牢中原“大糧倉”。

  現在,越來越多的“后浪”活躍在田間地頭,用新知識、新技術、新理念經營農業、壯大農業,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麥收后,正陽縣大林鎮涂店村村民正忙著插秧。

  “土地、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在農業生產中聚集,并合理配置,農業生產走向專業化和現代化,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糧食安全更有保證。”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經濟評價體系首席專家張道明認為,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日益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

  “今年我的3000多畝小麥超八成實現訂單收購,一斤比市場價高一毛多錢,能增收30多萬元。”臨近年末算收成,臨潁縣佳圣家庭農場負責人李曉東臉上滿是自豪。

  農業根基穩,發展底氣才足。“糧食豐產豐收夯實了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強大基礎。”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陳明星說,河南省糧食連年豐收,為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應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克服各種風險挑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實基礎。

  展望未來,隨著支農惠農政策力度的加大,農業科技的發展,現代經營方式的注入,中原這片沃土,不僅承載著國家倉廩殷實的希望,也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奮斗和追夢的舞臺,在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征程中,必將書寫出更加絢麗多彩的時代答卷。

?2018中原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亚洲美女网站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久久tv免费国产高清,国产日韩AV免费元码一区二区
秋霞国产日韩91视频 | 亚洲国产永久免费播放片 | 亚洲熟女精品不卡一区 | 精品国产高清在线拍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