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頁 > 中原 > 正文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武安溫村:紅薯致富,有一套

來源:新邯鄲客戶端發布時間:2022-11-22 16:09:34

  11月16日,寒意漸顯,但武安市午汲鎮溫村卻處處流露出“暖意”:村口的紅薯專制品銷售店人來人往;村中紅薯生產加工廠飄出陣陣淀粉香;村西頭紅薯種植基地,一壟壟剛被翻過的土地昭示著豐收的景象。

  這是一個靠小紅薯發展壯大的村莊。2016年,溫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紅薯種植,村集體成立武安市溫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積極探索紅薯深加工產業。經過6年的努力,村集體收入從最初的0元壯大為40萬元,蹚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集體經濟發展路。

  向傳統農業“要飯吃”

  溫村是什么時候開始種紅薯的?

  李擁華說不上來。“爺爺輩就種紅薯,也許時間更早,可能還沒我呢!”生于1976年的李擁華,是村“兩委”成員,也是村集體企業——武安市溫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經理,在他的記憶中,紅薯早就與溫村人有了聯結。

  “小時候,每家炕爐子上都烤著幾塊紅薯,那種香甜至今難忘。”李擁華說,溫村是典型的黃土地,降雨少,土地干旱,各項條件都適宜種植紅薯。因此,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種植紅薯的傳統。

  自用為主,零零散散,不成規模……溫村傳統的種植模式無法為村民帶來更多收益,而這種困境在2015年也變得更為突出。

  “溫村緊鄰309省道,為建設護路林帶,2015年村里流轉了1500畝耕地,都種上了防護林。”這種境況一時讓溫村黨支部書記郝振強犯了難。

  溫村是一個典型的純農業村莊,祖祖輩輩以土地為生,該如何更好地利用土地、帶動村民共同致富?經過一番調研,郝振強最終又把目光投向了紅薯。

  “這種考慮,一是來自于村里有種植紅薯的傳統,二是不少村民都擁有制作紅薯粉皮、紅薯粉條的手藝。發展紅薯深加工,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2016年,村集體成立了武安市溫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決定繼續向傳統農業“要飯吃”。

  在郝振強和李擁華等村“兩委”干部的帶動下,溫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紅薯種植,近年來引進濟薯25、徐薯32、澳洲紫白等新品種,種植面積達300余畝。

  為增強抵抗市場風險能力,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溫村還積極探索紅薯深加工產業,購置了先進的淀粉加工生產線,開發了純紅薯淀粉、粉條、粉皮等系列產品,逐步形成了紅薯“種植、儲存、加工、銷售”一條龍產銷模式。

  在溫村粉芡晾曬場,村民在為晾曬好的粉芡裝袋儲存。

  在深加工上“做文章”

  溫村土地上長出的紅薯怎么樣?

  “今年我們收獲的紅薯,個個體態飽滿,顏色鮮艷。”李擁華說,今年溫村共種植300余畝紅薯,其中20多畝的食用型紅薯,在田間地壟就銷售一空。“主要種植的淀粉型紅薯也迎來大豐收,每畝產量達到5000多斤。”李擁華一邊掰著手指算,一邊帶領記者來到溫村紅薯深加工生產基地。

  大門一開,就飄來了幽幽香氣。潔白的淀粉晾曬了一院,用手輕捻,光滑細膩。李擁華算了算,今年每畝地能產干淀粉1000斤,這為他們加工紅薯粉皮、紅薯粉條和粉芡提供了充足原料。

  走進生產車間,村民們正趕制粉皮。

  在陣陣轟鳴聲中,一個個包裹著泥土的新鮮紅薯經過清洗機、攪拌機、粉皮機、烘干機等工序,“變身”為一張張晶瑩剔透的紅薯粉皮。“我們的粉皮和粉條都是純淀粉的,口感醇正,吃起來勁道。”正在工作的村民張海蘇高興地介紹道。

  轉身走向隔壁的倉庫,包裝好的粉皮和粉條垛滿了房間。“這些還遠遠不夠。”李擁華說,根據往年的經驗,他們備的貨不到年底就會全部銷售完,“今年收益好,我們還要趕緊再生產出一批粉條,不然到時候都不夠賣的!”

  對于溫村來說,小紅薯確實做出了大文章。在種植紅薯的基礎上,溫村延伸紅薯制品生產鏈,發展自己的品牌“溫之薯”,不僅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還帶動了本村40多名村民共同致富。

  隨著村集體收入的日漸壯大,吃上“紅薯飯”的溫村人,也享受到了更多生活紅利——新修建的休閑廣場,讓村民文化生活更豐富;鋪設完成的2000米飲水管道,使村民飲水不再困難;70歲以上老人每月領取6袋鮮奶、60歲以上老人可以免費理發;村中千畝環村梧桐林帶五彩斑斕,“梧桐小鎮”越來越近……

  “紅薯是我們的初心產業,希望我們的紅薯粉條、粉皮能夠銷往全國……”問起未來的打算,村支部書記郝振強說,“希望溫村的‘紅薯夢’能早一點實現。”

  記者手記

  一個典型的純農業鄉村,缺乏自然資源,長期以來從事傳統的農業種植,該如何讓村子強起來、村民富起來?

  溫村用6年時間摸索出了自己的路子——發展紅薯深加工產業。村支部書記郝振強認為,普通作物未必不能掙錢,關鍵是講方法、有新意。溫村的集體經濟發展之路就從大家習以為常的紅薯開始。多年來,溫村通過“打造農產品加工鏈”為集體經濟賦能,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土壤條件優勢和村民的傳統手藝,在發展紅薯種植的基礎上,打造紅薯制品生產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相信溫村的集體經濟發展路,能給其他普通的農村一些靈感和啟示。

  邯鄲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楊溪/文 胡曉華/影

本文記者

?2018中原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亚洲美女网站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久久tv免费国产高清,国产日韩AV免费元码一区二区
亚洲性欧美在线se | 亚洲中文字幕二区三区 | 五十路熟中文字幕 |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 在线视频国产日本 | 一日本道a高清免费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