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從中國礦業大學畢業后,作為獲得過“校級優秀學生”的王謙,選擇了古城礦開始他的青春生涯。在這10年間,多次獲得“先進個人”、“優秀瓦斯員”等榮譽,并在2020年和2022年兩次獲得古城煤礦“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成長的黎明,照亮前方的道路
來到古城礦通風部,王謙從最簡單的技術工作做起,井下測風,繪制通風系統圖,編制瓦斯曲線分析等等,日積月累,踏實肯干,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綜合素養有了很大提高。2016年古城礦桃園工區成立,當時的桃園通風部只有3個人,但是井下掘進工作面多,巷道貫通和通風系統調整頻繁,為了確保井下通風系統的穩定,經常需要一天內連續下2個井,一下去就是十幾個小時,即便如此,他也從來沒有抱怨,“這就是我的責任”是一直掛在他口中的座右銘。但是在他的心中,卻始終有一個遺憾,就是沒有基層鍛煉的經驗,他始終認為,沒有經過基層鍛煉的人,不足以稱為真正的人才。于是在2017年6月,王謙主動向單位申請,從桃園通風部調至桃園通風調度,從一名瓦斯員干起,一干就是半年。這期間,王謙跟隨隊內的老師傅,虛心請教,熟練掌握了瓦斯檢查工的作業標準,并在2018年,成為了瓦檢隊副隊長。
敏于觀察勇于創新
從擔任瓦檢隊副隊長至今,王謙積極解決井下遇到的各類問題。每天考慮最多的就是如何能夠更好的優化檢查路線,減少人員出勤,并且降低工人的工作強度,為此經常會見到王謙趴在通風系統圖上,一趴就是幾個小時。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不斷的優化檢查路線,全年累計節約了298人次出勤,并且創新了瓦斯巡回路線可視化,將每一條路線畫在系統圖上,使工人能夠一目了然知道自己井下的路線。同時還創新了瓦斯測點便攜卡和瓦斯巡回小票標識化。便攜卡主要解決了瓦斯員在井下由于不熟悉工作面相關測點導致的漏檢、書寫小票不方便的問題;巡回小票標識化是在小票中額外標明了電話、避險通道、人員定位,解決了偏遠巷道單崗作業的瓦斯員安全管控問題,提高了單崗作業的安全系數。積極參加“五小”創新,今年已申請“膠管的滑輪控制裝置”,解決了井下部分地點難以測量瓦斯的問題。通過工作中積累的經驗,分別在《當代化工研究》2021年11期和2022年03期期刊發表本專業相關論文兩篇,申請一項專利“煤礦通風救援應急通道”。
創新源于實干 效益源于創新
自負責隊內的精益項目工作以來,王謙多次通過實地對標常村礦、余吾礦、高河礦等先進礦井,并結合本隊實際,在2022年累計立項10項精益項目,其中3項可量化項目(瓦斯牌板復用、瓦斯探仗復用、探仗改膠管),在2022年全年預算9.85萬元的情況下,累計節約了5.35萬元。并且在對標中過程中進一步創新了帶輪的組合沙箱,解決井下沙箱過大過重不方便移動的問題。在今年2月份,對標報告入選了古城礦第一期《精益視窗》精品報告。
勇于擔當 履職盡責
面對井下掘進頭面的增多,人員不足成了隊里的現實問題,因此人員出勤不足時,“頂崗”也成了王謙的日常工作,經常哪個班缺人,頂哪個班,人員出勤不足最嚴重時,甚至會四點班倒八點班再倒零點班,但他還是那句話,“作為一名隊干,這就是我的責任”。完成了井下的工作,還要繼續隊里的技術和精益工作,來隊里的5年多,王謙早已習慣了這種工作節奏。除了隊里的本職工作,作為曾經的通風部老員工,王謙經常配合通風部完成井下測風、巷道貫通等工作,并且是古城礦井下瓦斯排放小組成員,在2020年的兩次全礦主扇停電停風導致的大面積瓦斯超限時,總能第一時間看見他參與瓦斯排放的身影。
咬定青山,立根原在破巖,砥礪深耕,履踐恒以致遠。抱著堅韌不拔的態度,王謙將十年青春無怨無悔地獻給了古城煤礦,同時在這片煤海中,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并不斷突破自我。
尹賢德 王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