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小轉盤’用起來省力多了,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費力挪動了,對我們來說太實用啦!”“別看它小,現在一個人操作都能輕輕松松……”究竟是什么樣的裝置讓高河能源供電一隊的井下職工談論起來滿是稱贊?
談及此事,還要從高河能源機電部的一次基層調研說起。記者了解到,高河能源井下中央水泵房東側進出大巷與水泵房交叉轉角處,是一條“L”形的直角巷道,隔壁是中央變電所,雖然是一個并不起眼的局促狹小空間,其運輸位置卻十分重要。
由于井下中央水泵房中的重大型設備如水泵、電機等的重量很大,當這些大型重要設備在日常檢修需要進出大巷時,此處是必經之路,轉彎處便是關鍵所在。因其長期處于積水潮濕的環境,多年來出現嚴重的卡滯堵死現象,導致載運設備的礦車在相互交叉的兩個直行道軌的交叉處,無法通過轉盤在其軌道上改變方向。因此,創新設計一套既穩定又安全高效,且具有創新性機械結構,用于井下運輸重型設備的全新轉向裝置勢在必行。
“在隊組調研時,負責人反映了這樣的問題,以前都是載運設備的礦車沿著軌道到了轉彎處,全靠數名職工用蠻力搬運挪動到另一條軌道,2—10噸重的大型設備需要耗費的人力和精力可想而知,這種傳統的方式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危險系數高,潛在的不安全因素較多,與現在的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的安全生產理念極不相符。”記者采訪到該項目主要負責人時,高河能源機電部精通機械設計的趙婧向記者介紹說。
“摒棄傳統的轉運方式,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我從安全高效的目的出發,創新設計了一套機械結構的全新轉向裝置,可實現360?自由旋轉,且運轉靈活平穩,受力載荷均勻,承重力可達到10噸以上。”趙婧說道。該轉向裝置在不改變中央水泵房現有90?方向的兩段直行軌道基礎上,在其交叉的有限空間范圍內,輕松解決重型設備運輸轉向的難題,使裝載重大型設備的礦用小車在軌道上順暢進出大巷。
這種轉向裝置由底板、中心軸組件、軸承輪組件等構成,當重型設備需要從一段直行道軌轉移至另一段90°的直行道軌時,將載運重型設備的礦車運行至轉向裝置的道軌上,接著驅動轉盤進行轉動,轉盤通過下端面上的軸承輪與底板相貼合進行滾動,從而帶動轉盤圍繞中心軸進行轉動,便可以實現360?自由旋轉,輕松實現重型設備的轉向。
效果如何,實踐來檢驗。“我們最發愁的就是這個,以前需要6-8人才能完成轉向,搬運挪動時間長,耗時又費力,現在1人就能輕松完成,說是‘四兩撥千斤’一點也不夸張,真是幫我們解決了一個大難題。”高河能源供電一隊職工實際運用后贊不絕口。據悉,由趙婧負責創新設計的此轉向裝置獲得該公司二季度五小創新項目評選一等獎,并已取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創新后的重型設備轉向裝置操作維護簡單方便,轉向靈活且安全高效,可以節約重型機電設備的檢修時間,在提高設備檢修、更換效率的同時,避免搬運挪動重型設備時可能產生的安全風險,降低人員投入,減輕了工人勞動強度,大大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從而產生更高的經濟和安全效益。(程浩 連雅男 靳秦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