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煤礦在總結上半年工作的基礎上,立足實際,持續發力,對標找差,加壓奮進,扎實做好做細做實后四個月各項工作,推動礦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
標準化建設夯實基礎
走進古城煤礦,提升機、裝載機轟鳴聲此起彼伏,載煤重卡一輛接著一輛駛向主井,處處呈現一片繁忙景象。各類牌板精準懸掛、物料擺放整齊劃一、電纜吊掛標準統一、設備擺放整齊有序、巷道環境干凈整潔……處處體現著“標準”二字。
為全面推行標準化建設,古城煤礦利用崗前儀式,開展專題教育培訓,強化標準學習,為安全管理標準化、作業現場標準化和操作過程標準化奠定理論基礎。同時,圍繞通風、地測防治水、采煤、掘進、機電、運輸、安全管理、職業衛生、應急救援、地面設施11個方面,先后制定了《古城煤礦油脂管理規定》《古城煤礦圖牌版管理規定》《古城煤礦井下水溝標準》《古城煤礦井下精細化管理專項整治》等文件,將“量化管理、規范施工”的理念根植員工心中,形成循序漸進、整體推進的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良好局面。
此外,該礦按照“領導組抓總體部署、質標辦抓監督考核、部室抓過程管控、隊組抓標準落實、班組抓現場施工”,構建完善標準化層層落實、層層把關的責任體系。嚴格劃分井下各個作業隊組的責任區,明確范圍、整改標準和責任人,做到井下區域全覆蓋,責任到人。責任部室定期對包保區域進行檢查,將問題反饋給隊組,進行整改,做到標準化持續動態達標。
智能化升級提高效率
“運用AI視頻識別技術建成的‘千眼’視頻監控系統,實現對采、掘、機、運、通等不同場景的風險管控,坐在辦公室就能監控整個礦井。”監測監控部部長曹忠峰針對新技術的應用向記者介紹說。
乘風破浪、向智而航。該礦圍繞“減人、降本、提效”的目標,通過將5G無線通信、云數據中心、智能AI視頻管理系統等先進技術與智慧礦山建設深度融合,高標準完成調度指揮中心智能化改造,形成了安全生產的“洞察之眼、靈敏之耳”,發揮協同聯動的“信息使者”作用,提供決策支撐的“智慧參謀”服務。
“在井下工作5年了,新設備、新工藝不斷被采用,機器干得越來越多,人越干越輕松了。”來自綜采一隊的員工王凱提起工作現狀,興奮之情溢于言表:“現在我們使用的采煤機記性好、效率高,實現了記憶割煤、支架跟機自動移架、自動推移刮板輸送機等自動化模式,精準控制、智能截割,大大提高了煤炭開采效率,減輕了人員勞動強度。”
此外,該礦在井下變電所、水泵房等固定場所,運用智能化系統,通過地面遠程控制智能切換局扇“一鍵啟停”,實現了“無人值守、有人巡查”的模式。同時,先后引進錨桿支護臺車、大功率巖巷掘進機、管路安裝機器人等智能化設備,大幅壓縮生產準備時間及崗位用工,生產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工人的勞動強度在大大降低。
精細化管理降低成本
該礦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從修舊利廢、成本管控方面雙管齊下,開具降本增效“良方”,確保效益最大化。
“我們秉持‘省一分錢就是賺一分利’的思想,通過制定完善井下回采回收計劃,對回收的物資、更換下來的小零件、小配件建檔存放,及時進行回收復用,復用率超過50%,杜絕材料浪費現象。”綜采一隊計劃員杜曉征對記者介紹說。
在成本管控方面,該礦將“精細化”管理作為成本管控的主要手段,修訂完善了《古城煤礦材料采供管理制度》,在保證礦井正常生產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資源的消耗量,避免出現重復配置、積壓嚴重、儲備資金嚴重超儲等現象,在做到物盡其用的同時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在修舊利廢方面,該礦持續深挖降本增效活力,不斷完善《廢舊物資管理辦法》,將修舊利廢與績效掛鉤,逐級分解任務目標,層層落實目標責任,充分調動員工參與修舊利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以“五小”競賽、創新工作崗達標活動為載體,倡導員工“亮絕技、出絕活、使絕招”,在各類修舊利廢方面創新創效。
王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