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商丘訊(陳臣)七月的盛夏,透藍的天空,懸著火球般的太陽毫不留情的烤著大地上的一切。時下,步入商丘市梁園區觀堂鎮蘇堂村,映入眼簾的是:寬闊平坦的道路、古樸優雅的涼亭、干凈整潔的農家小院、碧波蕩漾的池塘、姹紫嫣紅的小花園、一座座民居樓錯落有致、一條條水泥路在村內蜿蜒延伸……村民們圍坐在廣場涼亭石桌前,共嘮家常。一幅美麗宜居的鄉村畫卷正在蘇堂村緩緩鋪開。
垃圾不見了,路面硬化了,看病方便了,戲曲舞臺建好了,文化活動廣場寬廣……這幾年,蘇堂村的變化,每個村民看在眼里,記在心頭。而說起這些變化,始終繞不開一個人,他就是梁園區總工會派駐蘇堂村第一書記宋鵬。
在蘇堂村村民眼里,駐村第一書記宋鵬就是他們的親人。宋鵬熱心為群眾辦事,全身心投入駐村工作,贏得了民心。
“駐村6年多的時間,在宋書記的帶動下,蘇堂村變化很大,街巷道路都水泥硬化了,新建了村室大樓、文化廣場。他不怕吃苦、敢于擔當、任勞任怨、無私奉獻、忘我工作,付出得真是太多太多了!他真是俺們的領路人!”蘇堂村支部書記徐士民提起宋鵬就激動不已。
宋鵬自2017年春季入駐蘇堂村以來,他把自己當做“村里人”,放下架子、撲下身子,默默無聞扎根基層,始終以一名共產黨員應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地工作在農村扶貧第一線。
走村串戶,摸清底子因戶施策
蘇堂村位于觀堂鎮西南部,基礎薄弱,經濟發展緩慢,該行政村共有4個自然村,6個村民組,全村共有13戶貧困戶。到蘇堂村上任的第一天,他就和村干部一起深入五保戶、貧困戶和殘疾人家中訪寒問暖,半個月里他走遍了全村的庭戶門院、角角落落,在隨身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著每家的基本情況。田間地頭,百姓炕頭,建設工地,農家小院,經常出現宋鵬的身影。白天,他渾身仿佛有使不完的勁,深夜回到臥室,才感覺渾身累得如同癱瘓了一般。休息一夜后,第二天又像打了一針興奮劑一般出現在群眾面前。
他時刻牢記職責、堅守承諾:凡是要給群眾辦的事情,今天能辦的就今天辦,決不要拖延到明天。精準識別是精準扶貧的基礎,為此,宋鵬上任后,對照“兩不愁、三保障”和貧困戶識別與退出標準及建檔立卡工作要求,按照“六步工作法”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逐組逐戶逐項逐條復核,確保了貧困戶識別與退出及建檔立卡資料精準、真實、規范、全面,做到一戶不差、一戶不漏。
在此基礎上,他和村黨支部成員、幫扶責任人反復會商,集思廣益,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案”的要求,找準致貧原因,探尋脫貧路徑,制定幫扶措施,優化扶貧方案。為此,他殫精竭慮,廢寢忘食,不遺余力,力爭做到“四個精準”:精準識別、精準退出、精準建檔、精準幫扶,為扶貧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礎。為方便聯系群眾,他自費制作了印有工作職責及聯系電話的服務聯系卡,親自發放到貧困戶手中。
圍繞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要想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我們必須加強基層黨建工作,筑牢堡壘,夯實根基,增強黨性,提升素質,才能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在由村黨支部成員參加的脫貧攻堅研討會上,宋鵬言懇意切地說。他的主張得到了與會同志的一致認可和支持。
作為區總工會派出的扶貧第一書記,宋鵬從抓班子、帶隊伍、強堡壘入手,通過借助黨建活動載體,來凝聚發展合力。通過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引導村“兩委”干部在開展工作中,堅持高標桿定位,高標準落實。不斷完善和健全了管理制度,規范開好“三會一課”,制定村級班子議事規則、決策程序,建立健全村務公開,確立民主決策,加強班子團結,增強組織的戰斗力。堅持與村黨員干部一道學習政策法規,探討農村科技,謀劃發展出路。讓群眾對村“兩委”班子有了理解、信認和支持上的轉變,村“兩委”班子形象得到重塑,整體戰斗力明顯增強。為抓好脫貧攻堅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石。
引進項目,不斷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一直以來,蘇堂村的農戶農業種植都是麥茬玉米、玉米茬小麥的傳統種植模式,經濟效益低,出力流汗不多掙錢。為了扭轉群眾農業種植的老思想。宋鵬決定帶領貧困戶調整產業結構。
他與村“兩委”干部經過調研分析,將產業扶貧作為增加村民收入,積極引導群眾發展辣椒、葡萄、花生種植業,與此同時,還出資為辣椒種植戶代繳了辣椒種植保險業務。該保險,不僅解決了群眾“種得出來,賣不出去”的后顧之憂,還降低了種植風險,給種植戶吃下“定心丸”。今年,該村發展小麥辣椒套種模式200多畝。確保脫貧戶穩定增收。宋鵬還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引資360萬元,新建了清河養殖場,安排3名脫貧人員到養殖場就業。此外,宋鵬協調民權九都集團為蘇堂捐贈村道路硬化3.1公里,總投資150多萬元,投資120萬元對新修了下水道;投資3萬元新架路燈26盞。村道路綠化工程采取公司加村委會形式,購置紅玉蘭綠化樹1000棵,總價值2.5萬元。今年,他協調區園林局爭取了“村道路種植軟籽石榴樹”項目,種植石榴樹900棵,起到即美化了村莊又增加村民的收入,受到村民一致好評。宋鵬還協調區總工會為村文化廣場購置了24套健身器材。他還積極協調有關單位為蘇堂村村室購置了筆記本電腦、打印機、監控設備、辦公家具等;精心完成了文化長廊、文化舞臺和環境綠化美化打造。通過這些基礎設施項目的實施,進一步夯實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基礎。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
打造宜居環境,擦亮鄉村振興底色
自“五星”支部創建活動開展以來,宋鵬和蘇堂村“兩委”班子成員緊緊圍繞“生態宜居星”創建標準,治理“六亂”有條不紊、開展“六清”順勢而上,全村不斷掀起人居環境整治熱潮,形成了黨員干部作表率、廣大群眾齊參與、全民動手共整治的生動局面,全村人居環境持續增顏值、提氣質、升品質。
他們在“凈起來、綠起來”上發力,在“美起來”上做文章,不斷擦亮村底色,扮靚村顏值。他們以開展“六清”、治理“六亂”為抓手,持續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做到精確化、精細化,推動全村環境衛生水平進一步提升,讓村“顏值”再提升。擬訂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承諾書,明確了院內院外及房前屋后的衛生清潔、生活污水、垃圾處理、綠化亮化等管理要求,壓實了門前“三包”責任。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有效發揮黨員干部的表率作用和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充分調動廣大黨員干部及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形成“黨員帶領群眾干、群眾跟著黨員干”的良好局面。實行網格化管理,村“兩委”干部擔任網格長,小組長擔任路長,黨員、群眾代表擔任戶長,形成“三長”共抓人居環境的長效機制。同時,開展“五美庭院”評選活動,建立“門前三包”制度,引導廣大群眾形成良好衛生習慣。
在綠化過程中,宋鵬通過牽線搭橋,讓農戶與本市一家苗圃培育公司“聯姻”,造林綠化采取“公司+農戶”合作模式,由苗圃培育公司提供綠化樹苗和肥料,村民提供房前屋后廢閑場地并負責、栽植、澆水、剪枝、除草等管理,樹苗培育三年銷售后,苗圃基地和農戶按4:6分成。“公司+農戶”的造林模式,符合群眾心聲,符合公司利益,干群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主動參與,效果明顯。既解決了公司發展用地難問題,又實現了群眾增收增效問題,既解決“年年種樹不見樹”矛盾,又提升了人居環境,達到了多贏效果。切實形成了村村有規劃、戶戶有責任、人人有任務、大家齊參與的良好局面。宋鵬協調民權九都集團為蘇小莊村捐贈池塘綠化工程款30萬元。
關愛留守兒童,傳遞黨和政府的溫暖
民之所呼,我有所應。駐村工作隊發揮挖掘自身潛力,勇擔職責使命,組織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自駐村以來,宋鵬每年堅持協調區總工會黨組為蘇堂小學贈送小食品、學習文具和書籍等,價值8000多元,協調區總工會為蘇堂6名困難學子進行資金幫扶,幫他們圓了大學夢。
疫情防控沖在前,彰顯駐村隊員的風采
宋鵬經常說:當干部雖然工作緊張勞累,但是自己的付出上級認可,群眾擁護,再苦再累也值得。三年疫情期間,宋鵬吃住在村。他帶頭在村路口疫情防控卡點,24小時堅守值班,加強對入村車輛及人員的管控監測和信息登記,利用村大喇叭,勸停群眾春節期間拜年走訪和其他聚集活動,嚴密防控隔斷疫情傳播渠道。并加強防控政策宣傳,引導村民出門佩戴口罩,著力提高健康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他和村支部一班人,實行黨員干部帶頭分村包干網格化負責制,對各家各戶開展外出務工人員全覆蓋、零遺漏登記排查,做到不漏一戶、不漏一人。
蘇堂村共有4個自然村,宋鵬除在疫情防控卡點值班外,還獨自騎著兩輪電動車帶著喇叭,走街串巷宣傳冠肺炎的防疫知識,對日常衛生、口罩佩戴、洗手方法等進行講解,增強群眾自我防范意識,在村防控物資匱乏的時候,宋鵬聯系鄉賢蘇偉為村疫情防控服務卡點捐款3萬元以及方便面、火腿腸等物資,助力于全村防疫工作,為蘇堂村全面打贏疫情防控工作奠定了充足的后勤保障。
欲問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風雨瀟瀟。如今,蘇堂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3戶貧因全部脫貧。宋鵬本人也連年被區委、鎮黨委評為“優秀駐村第一書記先進個人”,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黨員干部為民服務的宗旨,給蘇堂村這片寂寞的土地帶來了一片生機。他用真心、真情、實干的工作激情抒寫著一個共產黨員的人生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