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環境綜合整治,復興區鐵路大院社區利用拆違空地安裝的健身器材。聶常青 攝
鐵路大院拆違現場
中原新聞網邯鄲訊(婁增文 張紅軍 申同慶)提起復興區,邯鄲人內心都會有“灰蒙蒙”的記憶。作為傳統老工業城區,“邯鄲是要復興的”號角從這里吹響,享譽全國的邯鋼在這里成長……而今,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復興區大刀闊斧地實施環境綜合整治,強力拆違,大力推進騰退空地綠化,破舊立新,釋放發展空間,蓄積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特別是今年3月份以來,為迎接省園博會、市旅發會兩大盛會的召開,復興區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生態環境整治暨拆違攻堅行動,全區上千名干部群眾晝夜奮戰在拆除一線,一個月的時間不到,累計拆除違建3055處,累計拆除面積351751平方米,多年困擾人們心頭的違建蕩然無存,花紅柳綠的綠植拔地而起,邯西生態屏障雛形已現。
全域“零違建”解開百姓堵心的疙瘩
4月12日,復興區彭家寨鄉下莊村內機器轟鳴,從村口牌坊到村內小巷,隨處可見拆遷的痕跡。一處違建拆遷現場,挖掘機開動,殘垣斷壁轟然倒下,施工人員不停地灑水抑塵。一旁,村民們忙碌地收拾著磚瓦,現場不見漫天灰塵,一切顯得緊張而有序。
“可算是拆了,以后出行方便了!可解了大家糾結在心里多年的疙瘩。就因為他家沿河私建的廁所擋住了一半的路,每天開車從這過都得繞一圈。”一位村民說,鄉村私搭亂建之風由來已久,大家礙于鄰里情面很難解決。“這次政府出面,統一尺度,同一標準要求,雖然我家圍墻也被拆了,但看到自己讓出了‘一磚的地’,換來了一條整齊的街道,心里也舒坦。”
一位老人指著穿村而過的高級渠告訴記者,這條渠修建于上世紀70年代,曾經碧波蕩漾,魚蝦游弋。上世紀90年代斷流后年久失修,就變成了垃圾場。每到夏天,污水橫流臭氣熏天。最近,村民們發現,渠岸兩側已經種上了各種植物,非常漂亮。
村民任有堂指著渠邊一片空地說:“這兒原來是我20多年前蓋的3間大房,沒手續。村干部推心置腹地給我講了很多道理,我一想,現在不比從前,生活好了,又不缺住的地方,村里讓你免費住了這么久,有啥不知足的?所以主動拆了,拆下的磚還賣了不少錢呢!”下莊村村支書李龍真介紹,全區開展整治活動以來,該村摸排出30余處私搭亂建、違章建筑,二十多天拆除了24處違建。
“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既是廣大群眾的熱切期盼,也是城區高質量發展所需。復興區廠村交錯、企地混居,城市管理、規劃建設、環保治理方面問題突出。我們將拆違攻堅作為拓展城區發展空間、提升城區形象、調整產業結構、治理大氣污染切入點,開展了此次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復興區區委書記潘利軍說,今年以來,該區高度重視生態環境整治工作,決定突擊整治一個月,對轄區11個鄉(鎮)、街道所有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的違法建筑、臨時建筑、有礙觀瞻建筑一拆到底,真正實現全域“零違建”,堅決打破拖累轉型升級的“壇壇罐罐”,維護廣大群眾共享資源,加快推動全區高質量發展。
彭家寨鄉前百家社區拆違現場
“舍我其誰” 力塑“復興精神”
記者從一張《復興區“拆違”進度一覽表》,感受到了拆違罕見的“復興時速”:截至4月14日,復興區彭家寨鄉累計拆除240處違建,拆除面積29884平方米;戶村鎮累計拆除926處違建,拆除面積43729平方米;康莊鄉累計拆除535處違建,拆除面積40910平方米;鐵路大院街道累計拆除359處違建,拆除面積25084平方米……一個個數據后面,是說不完的故事。
“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全區累計拆除3055處違建,累計拆除面積351751平方米,靠的就是全體參戰人員一鼓作氣、你追我趕的精氣神,‘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決心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復興區區長李少鋒如是說。
3月24日,復興區生態環境整治暨“拆違”攻堅行動動員大會召開,明確全區上下要匯聚強大攻堅合力,以斬釘截鐵的態度、攻城拔寨的決心、壯士斷腕的魄力全面啟動拆違。此后,各分包區級領導、各相關鄉(鎮)街道科級干部全部下沉一線,逐村逐戶摸排調度、破難創新,加快推進拆違進度,每日通報排名,每周現場觀摩打分,提振士氣、再鼓干勁,千名干部群眾全身心投入到這場拆違殲滅戰中。
一天時間,二十多間板房全部拆除,成片綠植取而代之,令人賞心悅目。“沒有啃硬骨頭的勇氣和舍我其誰的擔當,是不可能這么快就完成的。”在藍海華木公司拆遷現場,西苑街道辦主任房浩說,僅北環路沿線就拆除違建60余處。該區稅收大戶某汽車4S店緊鄰主干道,面積約3000余平方米,屬于國有劃撥土地上的違章建筑,因為前期投入資金較大,該店對拆遷較為抵觸,街道辦不厭其煩多次溝通,4S店終于答應配合拆遷。截至目前,該街道已拆除112處違建,騰地37093平方米。
“拆違不僅是任務,也是義務,更是給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但房子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即便明知違章,被拆者難免心有不舍和怨言。”西苑街道辦書記姜偉舉例說,聶莊社區北環路段違建飯店成片,每家飯店每天都有不錯的收入,房東趙某、店主張某等一度抵觸情緒較大,他數次登門細說政策以及未來規劃,才做通了工作。“拆違前期排查需要搞清違建的歷史背景、產權情況等;攻堅階段需要一家家、一戶戶登門入戶講法律、談政策、聊憧憬,不分晝夜開展思想工作。百姓心中有桿秤,不開一個‘口子’,敢于較真碰硬,難度大的先拆、黨員干部帶頭拆……復興區每天都有新變化,居住其間的群眾都有切身感受,氣順了,臉上也有了笑容”。
老舊小區拆違改造工作同步推進。近日,鐵路大院街道大院社區成排違建小房被拆除,不少居民點贊稱,家門口一下寬敞了,停放車輛更方便,“心情也跟著敞亮了不少。”據介紹,該區將在6月底前完成轄區所有老舊小區改造任務。在大力度拆違的基礎上,精準施策,每一個老舊小區建立臺賬,釋放小區空間,完善小區功能,深入推進“紅色物業”全覆蓋,探索智慧社區,在統籌設計、施工監管、用料材質、資金管控等方面再下功夫,既要符合規范,又要體現舒適宜居,把改造工作做到群眾心坎兒上。
拆違空地栽種綠植。
破舊立新 拓出邯城新空間
沿邯鄲市北環路一路向西,五彩斑斕、郁郁蔥蔥的植被擦肩而過,滿目美景,讓你不由感嘆復興區翻天覆地的變化。
4月11日,北環路沿路而建的橋梁結構廠不見蹤跡,一片廢墟瓦礫的旁邊,已經栽種上成片綠植。復興區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李勤芳告訴記者,這個廠子在此已經六七年了,因為緊鄰主路,顯得突兀而不協調,此次環境整治中該廠被列入拆遷之列,該區干部群眾僅用三天時間,拆除2個車間、1個倉庫、1個配電室、3間辦公房,騰出3000平方米空間,“下一步,我們準備在此修建一處小游園,為百姓出行增添一處休憩之所。”
在走訪中記者發現,每逢拆遷,作業現場都有人拿著水管噴灑,有的地方甚至用上了“霧炮”。復興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張麗英表示,在攻堅行動開始之初,拆遷就嚴格按照濕法作業、綠色拆違的要求,霧炮車、灑水車、噴淋車與鏟車鉤機一同作業,做到拆前、拆中、拆后噴淋灑水。渣土及垃圾清運專業委托運輸單位派專人負責清掃(洗)車身及出入口衛生,防止車輛帶泥出場。運輸車輛必須密閉運輸,嚴格按照規定時間、地點、線路運輸和傾倒。對拆除后未及時清運的進行高標準、高質量覆蓋,嚴防揚塵污染。
拆出一片新天地,造就一番新氣象。行走在復興區,主次道路干凈整潔,庭院里花草飄香……道路兩側和庭院櫻花、桃樹、金葉榆等彩葉、開花樹種及核桃、蘋果等果樹滿目蒼翠。目前復興區41個村莊全部達到綠色村莊標準,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5%。該區結合春季“綠美復興”活動,在即拆即運的基礎上,加快破硬、抓緊覆土,對裸露的土地、騰出的空地,最大限度地進行植樹綠化,外塑“顏值”,內提“氣質”,通過整治前后的強烈對比,直觀的綠化效果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感受到生態環境整治工作帶來的環境巨變。
吐故納新帶來的不僅僅是環境的提升,更為復興區綠色發展轉型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縱橫鋼鐵停產后,原址上謀劃建設了靜脈產業園,年可回收利用廢鋼、廢有色金屬、廢玻璃約500萬噸。一批新興產業項目也應運而生:港盛LNG調峰儲備站、百川熱電聯產等新能源項目已經投產,尚格魔芋生物科技產業園等新型產業正在建設……為加速轉型升級,復興區規劃了“東部現代商貿、中部新型工業、西部生態旅游”的產業發展定位,構建綠色項目產業平臺。
春光燦爛,“大美復興”正以更靚麗的面貌迎接四方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