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史習武通訊員沃倩倩 齊雄)在河北磁縣賈璧鄉前天濠村,一條新修的水泥路直達村口,一條條水管連接了家家戶戶,整潔的道路旁,一座座粉刷一新的紅瓦房,顯得格外氣派。村內水泥硬化的主街道、繪制千米的文化墻、嶄新的太陽能路燈,村外養豬基地、綠色生態觀光園……這一切都透露出一個信息:一個閉塞的山村正孕育著振興的生機,煥發著蓬勃的力量。
范清國跟村兩委干部一起商議整治計劃
村莊的巨變,得從2015年范清國任前天濠村村主任開始說起!范清國出生在前天濠村,25歲時,他帶著十多名工人走出了大山,經過10年的奮斗,小有成就,2015年回村競選村主任,心里想的是為村民辦點好事,干點實事,讓村民過上好日子。
吃水難,自古就是前天濠村的“第一大難”。范清國競選上村主任的第一個決定是:“修機井,引水入戶。”范清國的決定一提出來,阻礙就來了,“石板路上鑿溝子--胡鬧,別費那勁,干不成。”“我不安,你的管也別從我門前過,萬一戳溝子把我的房基弄壞了,誰管?”群眾紛紛阻工。
紛紛豎起大拇指的村民
“群眾不理解,我就挨家挨戶的做工作,機器不到位,我就人工鑿,反正就是要挖出水來。”范清國斬釘截鐵的說。他不分晝夜的去給群眾做工作,簽保證書,房子塌了他給你蓋,石堰塌了他給你壘,就這樣,做通群眾工作后,又多方籌資,維修了機井,安裝了10噸壓力罐,改建了水池。
“現在,看到群眾家里都通上了自來水,我感到特別有成就感,這種心情比我在外面掙個幾千萬都要高興。”范清國高興的說。
2019年,磁縣開始整治農村人居環境,范清國又是一馬當先。
缺資金怎么辦?面對一窮二白的村集體經濟,范清國和村兩委商量,不花群眾一分錢,自己墊資400多萬元用于村莊建設,他把公司的鉤機、鏟車等機器設備調回來免費供村里使用,還借用親戚朋友的設備參與建設。
“咱們家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你得想想我跟孩子呀?”妻子埋怨道。“村里環境好了大家都受益,我回村的信念不就是要改變這個小山村嗎!”范清國對妻子說。
為整治村內環境,范清國出資購買了68個垃圾桶、新建了11個垃圾分類亭、購置了垃圾清運車和灑水車,把原來的垃圾池改成了分類垃圾箱,安排專人打掃、清運,做到了日產日清,實現了垃圾不落地。按照徽派建筑風格,對進村口的券洞進行了修繕,戲樓也披上了“新外裝”,新建紅色文化廣場、重修了老碾房。
群眾們看到了村實實在在的變化,也紛紛參與進來,有工出工,有力出力,有的主動騰出了自己的糞廠和廢棄的豬圈。“清國,你們確實為咱村干了好事,我們也絕不拖咱村的后腿了!”看到村里的變化,村民紛紛表態。
村內廣場
垃圾不見了,環境變好了,但是還缺少靈氣,范清國就帶頭購進女貞、海棠、冬青等近6萬株觀賞樹木打造綠色景觀帶,村里的街道墻體粉刷一新,繪制了千余米的文化墻。大街小巷安裝了太陽能路燈,不僅照亮了路,更照亮了心。
“知道你現在缺錢,這個卡里有幾萬塊錢,是平時家里開支我攢下的,你先拿去用吧。”妻子也把平時節儉下來的錢交給了范清國,用于村里的環境衛生整治。人心齊,泰山移。現在,前天濠村正在壘堰擴路、鋪設污水管網和柏油路面,預計投資300多萬元。村民也從“看戲”變為了“唱戲”,全村人都行動起來了,環境美了,精神爽了,信心增了,干勁更足了。
前天濠村村口
村莊變了樣,群眾也要富起來。“我們還要在壯大村集體經濟發展上下功夫,推進養豬基地,建立生態林下養殖、綠色生態觀光園、林果產業基地,助力山區振興。”范清國篤定的說,我堅信,幸福是奮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