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史習武通訊員沃倩倩齊雄)以前是蓄污水、丟垃圾的坑塘,如今變身游樂園;以前村民避之唯恐不及,如今成休憩的好去處……初夏,走進河北磁縣時村營鄉西小屋村,道路干凈,房屋錯落有致,村南的小游園里一側正在緊張有序栽種風景樹,一側的涼亭里已經有納涼的村民。“看到這個小游園初見成效,心里敞亮多了。”已經60歲的村民陳軍說。
綠化的垃圾坑塘
這個小游園以前是村民亂倒垃圾的坑塘,一到夏天蒼蠅亂飛、臭氣熏天。今年磁縣人居環境整治,該村黨支部書記韓志國帶頭把垃圾坑塘全部清理干凈,栽種風景樹、建涼亭,安裝健身器材,讓廢棄坑塘變了樣。“這個坑塘位于進村位置,原來環境臟亂差,人居環境整治以來,我們清理了坑塘里的垃圾,規劃設計,打造一個入村小游園。”西小屋村黨支部書記韓志國說。
西小屋村坑塘治理帶來的變化,是磁縣農村坑塘整治工作成果的一個縮影。農村坑塘是農村垃圾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老大難”問題。磁縣堅持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的鄉村為目標,以治理溝渠坑塘臟、亂、差為重點,結合“五清三建一改”,統籌規劃,綜合治理,著力改善農村村容村貌、提升農民生活質量,對全縣農村所有溝渠坑塘集中開展垃圾雜物清理,對水面各種漂浮物清理,按照“綠化造林型、休閑娛樂型、景觀節點型和清淤防澇型”等治理模式,平整堤岸、綠化坡面,合理建設景觀節點,建成與美麗鄉村相得益彰的優美環境。
垃圾坑塘變身綠化帶
據了解,磁縣在全縣安排組織人員逐村對溝渠坑塘開展全面排查摸底,摸清底數,弄清每一個溝渠坑塘的基本情況(包括位置、面積、長度、目前現狀等)。在排查摸底、弄清底數的基礎上,建立縣、鄉、村三級溝渠坑塘臺賬,同時,以村莊為單位,編制簡易溝渠坑塘編碼,按照“鄉鎮+村+坑塘”形式以數字進行編碼,為每個溝渠坑塘配發一個“身份證號”,截止目前,已對摸排出的113 個坑塘依次配發了“身份證號”。
“因農村坑塘的集體用地性質和公共場所屬性,加之易藏污納垢的特點,極易出現‘破窗效應’,常年處于無人管理或管理難度大、極易反彈的無序狀態,針對這些問題,磁縣對全區坑塘逐一編號、制作‘身份證’、建立檔案,明確責任人、舉報電話等,并定期巡邏、督查、監管,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磁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侯戮延說。與此同時,根據各垃圾坑塘清理工作量,限時各鄉鎮、村清理整治到位,對具備條件的坑塘蓄水打造園林景觀,建設鄉村旅游的好去處,對有些坑塘,打造成小游園、小果園,對其他坑塘則全部進行高標準綠化,要使全縣113個垃圾坑塘舊貌換新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