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申同慶 張紅軍)走進邯鄲市復興區戶村鎮宿莊村,放眼望去,環村路干凈整潔,街道兩旁是一幅幅圖文并茂的文化墻,松樹、女貞等花草樹木交相輝映;長廊小亭內攀藤舒展了花枝,恣意怒放;1500平方米草坪旁,村民們正在休閑健身。“以前家里安的都是雙層玻璃,屋里還常常落一層灰。如今,天天開著窗戶,屋里的灰塵很少,你說變化大不大?”復興區居民孫雙林自豪地說。“灰頭土臉”的“鋼城”已成歷史,現在的復興區處處是美景。
復興區組織老舊小區改造觀摩。
復興區美麗“蝶變”有目共睹。近年來,該區立足區情實際,再創后發優勢,緊緊抓住產業升級、生態修復的歷史窗口期,以“夙興夜寐、激情工作、不等不靠、事不避難、艱苦奮斗”的復興精神,圍繞“山水邯鄲、綠色復興”主題,舉全區之力拆除違法建筑、清理“小散亂污”,全力構建人居環境治理長效機制,打造邯鄲市民休閑度假的“后花園”,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
新擔當
以雷霆萬鈞之勢整治出一片新天地
曾經,以鋼鐵、煤化工等傳統產業為主的復興區,以全市三百分之一的面積,貢獻全市十分之一的GDP,創造了一個工業神話。但產業結構單一,高耗能、高排放的粗放式發展,也讓復興區成為主城區最大“污染源”和“臟亂差”的代名詞。隨著城市轉型、環保壓力持續加大,多重因素疊加讓復興區一度陷入“斷崖式沉降”。如何破解傳統工礦區的發展困局,在新時代實現偉大復興?
“要想補齊粗放發展的歷史欠賬,改變人們對復興的印象,必須把黨員干部的思想打開,枷鎖放開,讓他們沒有負擔,敢想敢干。”2017年初,剛上任的復興區委書記潘利軍這樣說道。
復興區地處城鄉接合部,廠村交錯、企地混居,衍生出盲目建設、無序管理、亂占土地、環境臟亂差等諸多問題。區委書記潘利軍在城市修補、依法治亂整治動員會上痛下決心:“違建”和“小散亂污’等亂象是影響發展、環境污染的最直接載體、最主要根源,必須從源頭著手,堅決徹底地依法依規治理到位。
“違建”和“小散亂污”集中整治行動打響了復興區轉型升級的“第一槍”。毫無疑問,這塊骨頭不好啃。百家街道黨委書記孔德峰說:“拆除違章建筑,從法律上講沒有任何經濟補償,還要取得群眾理解和認同,工作做起來難度相當大。我們堅持一視同仁、一拆到底,對‘散亂污’企業、‘僵尸’企業、違法經營的路邊商鋪、村民自建等各類違章建筑,開展了排山倒海式的強大攻勢。”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復興區把整治小散亂污、拆除違章建筑作為黨員干部的“練兵場”。所有參戰人員明責賦權,每人每天工作都在15個小時以上,寒冬臘月凍僵了手臉,做群眾工作喊啞了嗓子,用行動詮釋責任和擔當。集中整治攻堅階段,區委書記潘利軍、區長李少鋒每天5點準時出現在指揮部,有情況就地研究,有難題當場拍板;戶村鎮黨委書記姚憲平被戲稱為“話聊書記”,靠著三寸不爛之舌,徹夜給違建戶做思想工作,一個月時間遷走上千個墳頭,清理近千畝土地;西苑街道黨工委書記姜偉在前后郝村征遷時,連續14天現場辦公到凌晨兩三點,早上六點又來到現場,一舉完成了1035戶征遷任務;康莊鄉黨委書記李曉亮帶領鄉村干部幫助張莊村養豬戶搬運飼料,尋找新的養殖場地,以“有情整治”代替“無私執法”;澗溝村黨支部書記安敬平帶頭拆除了自家投資4000余萬元且有環評手續的鑄造廠……正是這些基層干部先拆自己的、再拆黨員干部的、三拆干部親友的、四拆普通群眾的“頭雁效應”,才實現了復興區全域“零補償、零上訪、零違建”的目標。
據統計,截至目前,復興區累計拆除取締“小散亂污”企業861家,拆除各類違章建筑和違法占地7000余處、300萬余平方米,騰退土地1.5萬余畝,基本實現全域零違建。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責任機制、工作機制、問責機制,定期開展全區拉網式排查,堅決做到存量清零、增量為零,不僅拆掉了臟亂差違,更拆出了復興區干事創業的政治生態和未來發展的寶貴空間。
新作為
不等不靠 綠色新增量帶來環境新改變
家住東環路拉德芳斯小區的小張是邯鋼的一名工人,每天上下班需要跨過大半個邯鄲城。遇上高峰期,得花費將近一個小時。在邯鄲,還有很多和小張一樣“掙錢在復興、買房去東區”的“遷徙族”。他們的無奈選擇也加劇了交通擁堵,加重了大氣污染。
復興區老舊小區改造后的美麗街景。
復興區痛定思痛,依托地處太行山脈和得天獨厚的山水林田湖資源條件,以承接國家和省、市重大生態工程項目為契機,打造邯西生態區,推進區域綠色發展,將復興區從“工業污染區”向“綠色生態區”轉型,提出了“一年三萬畝、三年十萬畝”的綠化目標,重點打造了康湖生態文明示范區、沁河郊野公園、省園林博覽會園區,形成了“兩園一廊”的邯西生態屏障。
整地形、建廊道、清河湖、鋪管網、增綠量、出景觀,最大的困難是資金。其中,僅省園林博覽會園區就需要30億元。復興區以動為先、以干為要,向上要政策,對內挖潛力,強化政策激勵,出臺造林綠化獎補政策,對完成綠化任務的村莊實施定額補貼;對成方連片造林面積在100畝以上的企業或造林大戶,給予一次性補助;對廊道綠化,每側寬度在15米以上的國省道路以及鄉村道路新建林帶和環村林帶,由區級財政按照每年每畝1000元的標準給予補助,成功撬動大量社會資金投入綠化。
面對項目難題,他們先后爭取到總占地7000畝、總投資2000余萬元的省太行山試點綠化項目和總面積1萬畝的配套水利設施項目、占地2000余畝的南水北調沿線綠化項目,并向省申報了占地1萬畝的太行山綠化項目;面對力量薄弱難題,在春、冬兩季廣泛組織機關干部、企業職工、社區群眾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社會各界十萬余人次參與植樹綠化。化林街道辦主任王揚說:“中煤69處等許多小區樹坑里的土,都是社區干部自己拉回來的。大家說,自己種的樹、栽的花,看著都格外親切。”
近幾年來,復興區以“夙興夜寐、激情工作、不等不靠、事不避難、艱苦奮斗”的復興精神,勇挑重擔,敢啃硬骨頭,以“趕考”的心態,破困局、促轉型、謀發展,美化了人居環境,重現了青山綠水。三年來,復興區已累計造林12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1%躍增到42%,先后實施了泓森槐等“三大產業基地”,肖河百果園等“十個特色花果園”,張巖崳濕地等“十大濕地景觀”,霍石路等“十條風景大道”,大唐西郡游園等“十個城市游園”,郭河村等“二十個森林鄉村”,橋南院等“三十個精品社區”共計96項綠化工程,建成順康核桃園等一批特色農業項目;康湖萬畝完成1.6萬畝的微地形施工和基礎綠化,建成總長度50公里的“百里森林景觀大道”;沁河郊野公園全面開放,在保留3萬棵原生大樹基礎上,新植喬木3萬余株,槐香柳韻等10大節點、23處景觀,鋪就了十公里長的沁河風景畫廊。全區11個農村被評為省級美麗鄉村,牛叫河村被評為“全國百佳鄉村旅游目的地”。
“化蛹為蝶”催生新業態,“騰籠換鳥”引來金鳳凰。隨著環境提升,保利、美的、榮盛、澤信等一線地產企業紛紛入駐復興區,部分樓盤價格已比肩中心城區。2019年,保利發展集團以7.9億元摘得前郝村地塊,住宅用地招拍掛價格從以往的300萬元/畝一舉躍升至700萬元/畝。上班“遷徙族”們也陸續告別了“候鳥式”生活,他們創業在復興、生活在復興、休閑娛樂在復興,開啟了全新的生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