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又到了村里發放養老金的日子。72歲的侯廣義心里很高興,在和幾個老伙計前往村委會大樓領錢的途中,他感嘆道:“我在白沙村生活了一輩子,做夢也沒有想到咱農村人也能像城里人一樣有新樓房住、有比城里還好的公園玩、和城里人一樣能領取養老金,還有城里人都享受不到的生活物資免費供應……我們全村人能過上這樣的好光景,決不能忘了咱的領頭人侯書記!是他通過沒日沒夜的操勞,才讓咱這個窮山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幸福村”。
侯廣義口中的“侯書記”就是河北邯鄲武安市淑村鎮白沙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侯二河。在他38年的任職經歷中,這個鐵骨錚錚的漢子一直信守著“我一定要通過努力奮斗,讓白沙群眾都過上好光景”的誓言。”經過勵精圖治、創新創造、為民謀利,使得這個連基本口糧都不能保證的窮山村變成了一個總資產達到18億元,年社會總收入達到20億元,村集體可支配收入到達4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10萬元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就因為有這樣驕人的業績,白沙村先后獲得了“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國文明村”“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國家森林鄉村”“中國幸福村”“中國特色村”等數十項國字號榮譽稱號。而候二河同樣也被獲得了“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道德模范”、“全國十大杰出村官”、“中國好人”等多項國字號榮譽,并被當選為十一和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候二河(右四)在參加完全國人大會議之后回村企宣講會議精神。
忍辱負重 實干引領
“吃水爬井坡,做飯燒柴火,糠菜半年糧,麻籽豆擦鍋”。白沙村的鄉親們用順口溜述說他們過去的窮日子。但如今,鄉親們則用“棟棟高樓一片片,硬化的道路平又寬。文明生態展新顏,白沙變成大花園”的歌曲來贊美她的靚麗新容顏。 但熟悉情況的人清楚,從窮山僻壤到鄉村都市,聯系二者的橫梁就是——不屈不撓的奮斗。
1982年,白沙村的老支書萬清因外出給集體辦事,突遇車禍而辭世,這時候年僅28歲的村黨支部副書記侯二河被推到了當家人的位置。那時節,用“一窮二白”來形容白沙村是最為真實的寫照。因為當時的村集體的不僅沒有什么資產,而且在公賬上還趴著30多萬元的欠款,而村民們的人均年收入也才只有幾十元。
面對這樣的窘境,從小吃糠窩窩長大的年輕黨員侯二河,將自己的初心化為一句誓言:“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奮斗,讓白沙村的鄉親都過上真正的好光景”,而從此就開始了一生之中最有意義的奮斗時光。
然而,決心好下,干事卻難。侯二河清晰記得,上任伊始就連續遭遇了幾次“不痛快”。開黨員大會,二河正講到火候上,突然有人怪叫,“下雨啦哈!”攪亂了會場。緊接著在全村發展產業的村民大會上,二河正在講著話,可一名支委竟宣布散會,一些人呼啦啦地跟著走了。年紀輕、資歷淺,一些黨員干部群眾不服氣,這咋干嘛?
“‘寧管千軍,不管一村’,受這個氣干啥,跟我到礦上去上班吧。”侯二河的姐夫在一家礦上當書記,他反復勸說,與其這樣受擺布,還不如到礦上工作更實惠,既能轉城市戶口,也能掙到更多的錢。對此,侯二河搖頭說“不”。
困難像大山一樣壓在侯二河心頭,他痛苦,他憋屈,他吃不下、他睡不著,于是有了要到老支書的墳前傾述一番的沖動。夜朦朧,齊腰深的谷地里,他跪在老書記萬清墓前,將壓抑在心底的屈辱化作滾雷般的哭訴。他哭一陣說一陣,委屈倒完了,心頭也暢亮了不少:“村里兩委班子年紀最輕的人也能比自己大上20歲,而且都是有一兩把刷子的能耐人,他們在沒有看清自己的心性和本領前,鬧上一些意見,給自己搞上一些難堪是免不了的事情。但如果我能讓村民們認識到自己確實是在一門心思為全村群眾謀幸福,而且也能夠真真實實地帶領老百姓走上致富路,我想還是能夠獲得他們認可的。”于是,侯二河在心里更加堅定了“一定要帶領鄉親過上好光景”的誓言,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撲到了村里的工作中。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侯二河深知這個理,于是他從自身嚴起。侯二河的一個本家叔叔因為澆地鬧糾紛,把村里的水管砸了。此事一出,多少雙眼睛睽目以視,“看你二河咋處理哩”?對此,侯二河按規定撤銷其生產隊隊長職務,并按程序給予留黨察看處理。 這一舉動 ,讓不少干部群眾為之叫好。“班子一亂,群眾遭難;干部斗氣,虧了集體。”侯二河經過深思熟慮,從調整村“兩委班子”做起:混日子的退,能力強的干,消極怠工的靠邊站。很快,一個團結向上、有戰斗力的班子齊刷刷地站在了群眾前頭 。
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侯二河上任不多久,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山旮旯兒,那時候社會上流行一句話:“無農不穩、無商不活、無工不富”,侯二河琢磨著,國家鼓勵鄉村發展鄉鎮企業,我們能干什么呢?白沙村村西的荒山上,石灰巖儲量很大,而一直都沒開采過。我們能不能從荒山上找出路?于是,他帶領班子打了第一仗:給村集體建一個石子廠。
“一缺錢,二缺電,怎么辦?侯二河認準的事九頭牛也拉不回來。沒錢,他和村干部自己籌;沒有電,他帶上干糧去毗鄰的峰峰去批電荷。而后,侯二河帶領大伙人拉肩扛往山上抬,加班加點建新廠,有時干脆就睡在山上。“砸石揮鐵,磕著碰著就流血。”起早貪黑,身板硬實的侯二河帶頭掄大錘,皴裂的手上經常帶著血泡……很快,產品問世了。當年,不僅還清了建廠的欠款,還凈盈利了2萬元。
候二河(前)深入白沙村現代農業園區調研。
小車不倒只管推。就這樣,侯二河依靠群眾、帶領群眾,從手工砸石子起家,像滾雪球一樣相繼開辦了17個廠:石子廠、麥芽廠、啤酒廠、團球廠、紡線廠、帆布廠……
事業發展總不會一帆風順的,就在侯二河帶領村民大干的1995年,一次意想不到的打擊降臨到了這個當家人的頭上。剛從外地考察一個項目回來的侯二河一進家門被檢察院的人員帶走了。原來是商業競爭對手編造了個《小小村官侯二河,貪污揮霍公款上千萬》的材料上報到上級檢查機關。
侯二河氣樂了:“扯淡!要是我有1000萬,我就不用為給村里上項目貸款東奔西走,愁得睡不好覺吃不下飯了;要是我有1000萬,就不會被要債的堵著門,連年三十都不得安生了。”清者自清。在被紀委審查了幾天后,侯二河帶著“清白”回家了。愛人邵朋茹哽咽著說:“你說你干村支書圖個啥嘛?又沒有花村里一分錢,還給村里干了那么大一攤事,賺了錢是大家的,賠了是咱全家的。干到這個份上,還讓人告‘黑狀’?”
可村里的群眾絡繹不絕過來安慰:二河呀,鄉親們都看得清楚,這一攤子事要是你私人干,不僅早就成為富翁了,還不會遭到別人的誣陷”。”二河呀,你這是為集體謀福利,反而為大家背黑鍋,但咱老百姓人人心里都有一桿秤,誰好誰賴都明白”。“二河呀,咱們村民都挺你,你得撐起頭繼續干、說啥也不能撂挑子”。男兒有淚不輕彈。這是侯二河當黨支部書記十多年來的第二次落淚,“共產黨員吃得了苦,受得了累,也要背得起屈辱,組織把我放在這個位置上,再大的風浪我也要干到底!”經過屈辱考驗的侯二河在為民謀利的道路上干的更有勁兒了。
白沙村現代農業花卉園區。
創新創造 產業興村
越野車沿著蜿蜒但并不崎嶇的柏油路盤山而上,向著白沙村的后山深處進發,在飛馳而過的車窗外,一層層翠綠如翡的梯田盡收記者眼底。這些梯田小的有三五畝,大的則達數十畝,讓記者驚奇的是,梯田里種的不是莊稼,而是一棵棵碗口粗細的油松。
“這里過去是經過采礦受到地表破壞的山場,我們經過平整覆土改造后,全部在上面栽種耐干旱、耐瘠薄,而且覆蓋效果非常好的油松品種,截止目前,整個山場改造已經超過了500多畝。我們的目標是讓咱白沙村的所有土地和山場全披綠裝。”陪同記者采訪的山體修復工程負責人趙樹鋒這樣介紹說。
1999年,地質部門勘探出白沙村有鐵礦山。這對于村里的發展將是個難得的大好時機。從此,那時候環保意識并不強的侯二河與大家一樣意識到這是村里快速崛起的契機,于是在他的帶領下,白沙的經濟發展開啟了新征程:他千方百計地籌資300萬元,建成兩個鐵礦,當年實現利潤500萬元;就憑這鐵礦的利潤,侯二河在村里滾起了產業發展的雪球,2003年,投資180萬元建成熱油泵廠,投資80萬元建起了加油站;2004年,投資4000萬元建起焦化廠、洗煤廠,當年總產值超億元,村集體收入3000萬元,人均純收入6500元,率先成為武安市的小康村;2006年,投資260萬元新上免燒磚廠和煤氣白灰廠,月收入126萬元……從2003年算起,白沙村集體年收入連續6年突破3000萬元,2009年達到1.1億元。村里的勞動力全部實現了在集體企業上班,村民們在銀行的存款總額達到了上億元。
可就在白沙村成了遠近被人羨慕的明星村、富裕村時,侯二河突然提出了要關停3個鐵礦廠、8家石子廠,以及焦化廠、洗煤廠、熱油泵廠等廠礦,全面調整村里產業結構的設想。
看到已經到手的利益雖然讓人不覺有多么驚喜,但讓其放棄已經既得的利益則讓人有割肉般的疼痛。看到周邊村子的小石材廠都在高歌猛進,四面開花,而白沙村則在偃旗息鼓,停工轉產。村里一時議論大嘩:“關停那么多廠子,村里一年就損失收益1.5億元,咱二河書記的腦袋是不是進水了?“二河呀,你得仔細思量呀,咱們好不容易爭得的飯碗不能說毀就毀了呀”!有的人甚至賭氣說:“別人都能干,我們為什么不能干?大不了干完了大家一起去完蛋,咱白沙出這個風頭干什么?”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外邊人對我們白沙的評價是’住著別墅吸石灰,開著小車聞臭氣’。因為今天我們所走的道路是不講究生態環境效益的粗放型發展道路,別看現在是掙了一些錢,但這樣的走法絕對沒有生命力,一旦遇到國家政策的收緊,這就會成為走不通的死胡同。”這時候,侯二河把村兩委班子的會議搬到了村里的后山頂,當語重心長的話語和全村無序開采使得山場滿目瘡痍的場景一起映現在大家的心底時,班子成員默然了。
“是呀,這么多年下來,咱白沙百姓的生活是富足了,但富足的生活在污濁的環境中是享受不到幸福和愜意滋味的。而如果我們今天在看到問題的實質后,還要繼續走吃資源飯的老路,咋對得起自己的子孫后代呢?”一通只有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給村民講透后,大家的思想終于轉過了彎。
隨后,侯二河以“壯士斷腕”的勇氣,一方面堅決淘汰落后產能,一方面抓企業轉型升級,紅紅火火的石子廠關閉了。在原址上拔地而起的是投資1.3億元、全封閉、智能化、環保型的新型建材廠,整條生產線從進料口喂料,到成品料口裝車,所有的生產環節全部在封閉的大廠房內完成。它不僅提高了產量上百倍,而且從根本上改變了石料生產對環境的污染。
白沙園清園景色。
一戰成功取得經驗后,侯二河又盯著產業的前沿,打造供需的“藍海”。緊接著投資2億元建成了一條綠色環保的高活性氧化鈣生產線,日產 1200噸,年產值1.3億元。工業支部書記、企業負責人侯峰局說:“我們的企業技術水平在全國都是領先的,其產品主要用于冶煉、化工、建筑、醫療衛生等行業,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價位比同類產品高30%,年企業產值一舉突破了4億元。”
“盲目發展壽命短,轉變思路天地寬”。侯峰局感慨道:“當初多虧我們二河書記有遠見,在村里產業非常鼎盛的時期轉變發展方式,及時組織升級轉產,而我們剛剛完成轉型升級,就遇到國家環保政策逐步邁入剛性,省內與之同類行業則因為環保不能達標而被迫關停,唯獨白沙村的產業是一路綠燈,健康發展,終究鑄就了今天銷售收入達到16億元之輝煌。這時候,大家才真正感受到侯書記當初果斷決策是多么的重要。”
“以前的白沙是一直賣資源,現在白沙要側重轉變于賣風景”。緊接著侯二河專門把河北工程大學專家教授請到白沙為村里發展“把脈”;在通過大家集思廣益后,一個《優礦勝地——中國白沙村》方案規劃已經走進白沙群眾的視野。整個規劃設計預算為8億元,打造好廢礦山體修復治理攻堅戰,將白沙村打造一個4A級、全面發展的新業態村。同時,打造成“一核雙軸”的晉冀魯豫全域旅游示范地,即:“一核”就是以旅游發展為核心,以白沙故事為脈絡,闡釋白沙精神,展示白沙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的成果;“雙軸”,即由白沙村約3.8公里景觀道、迎賓街構成景觀游軸線,將進出白沙村的必經之路串聯沿途旅游點,將道路由單一的交通功能向交通、景觀、生態、游憩和保護等復合功能轉變,打造景觀走廊。白沙的綠色發展已駛上“加速度”:投資600萬元,采用覆膜綠化技術,對村莊周邊的1000畝荒山進行綠化;投資1.1億元,建成集生產、采摘、觀賞、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
如今的白沙,山上如詩如畫的景觀與村邊碧波蕩漾的如意湖、朝陽湖、占地500畝的現代農業科技采摘園、占地百畝的植物園、百果園、櫻花園以及全省條件最好的文體中心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使得生態旅游優勢得到了凸顯。目前,白沙旅游公司已與北京、山東、山西、河南和省內的20多家旅行社簽約發旅游團隊。
白沙村的荒山荒坡綠化取得成效。
集體致富 普惠百姓
“白沙的村容是綠色的,樓房是高大的,空氣是香甜的,百姓生活是富足的,村民關系是和諧的。”曾在北京工作的外鄉人王玲玲這樣向記者講述5年前到白沙村的第一印象。“作為農村這里能享受到城市生活的全部便利,作為‘都市’這里又有城市生活不具備的安靜恬適,這真是全國少有的集體致富典型村,任何一戶村民在此都能享受到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因此,我一踏進這個村莊,就愛上這里了。”如今,這只“金鳳凰”已在這個“山旮旯”安家樂業:從愛村到愛人,她在村里找到真愛締結良緣;并從村廣播員、打字員干起,短短幾年中憑能力已做到村商貿旅游公司總經理職位。
王玲玲的感慨無疑代表著全村群眾的感受,因為在白沙村生活的每一個村民在此都有一種比城里人更為滿足的安居樂業的情結。
究其根本原因?這是白沙管理者“讓改革發展成果與村民共享,在小康奮進路上不讓任何一個群眾掉了隊”的普惠思想帶來的成果。
侯二河對記者說:“我們共產黨打天下,坐江山的唯一目標是讓天下勞苦大眾都能過上好日子。而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每一個普通老百姓。而作為我們今天致力打造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我的想法就是讓每一位村民都能過上與城里人媲美的幸福生活。”
改善村民群眾的生活,他們最向往的目標無疑是安居樂業。現在通過多年的奮斗,樂業的問題解決了,村中適齡勞動力實現就業率100%。而在解決就業問題后,安居的問題就該提上日程了。
從2003年起,侯二河就帶領村民開始了文明生態村建設。通過近10年奮斗,村里逐步拆遷了抗震、抗災能力低下的破舊民宅,累計投入資金4.8億元,建起了六縱三橫九條街道,建成了有著10個小區的城鎮化新村。讓所有村民不用一分自己的投入就住進了通雙氣、通寬帶、有車庫、儲藏間和地下室,人均居住面積達到52平方米以上的別墅樓、單元樓。
白沙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七旬村民趙保成家的寬敞明亮的客廳中,這位質樸的莊稼漢對記者說:“我在白沙村生活了一輩子,上半生和下半生則有著天壤不同的差別,這上半生是苦到了根上,下半生是甜到心里。看,我家從四面透風的破磚房中搬進了有客廳、臥室、廚房、洗澡間的新民居。而且還每月能拿到養老金。你說咱的日子還能有什么不樂意?不滿足?”
光居住環境改善與城里人生活還有一定的差距,能不能讓村里人的文化生活也能趕上城里的水平?在這里,侯二河又帶領全村群眾通過奮斗,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建起了河北省首家農村數字化電影院、首家設施完備的廣播電視中心、首家藏書超過3萬多冊的農村圖書閱覽室……這當中, 2019年4月建成的白沙村人民體育館更是一幢代表中國現代化農村先進文體娛樂設施的杰作。該館負者人趙一博對記者介紹說,白沙人民體育館占地13310平方米的,總投資7000萬元,分上下兩層的主題設計,館內設有健身房、兒童游泳館、成人游泳館、臺球館、乒乓球館、籃球館、射擊場等,各種體育器材一應俱全,且全部采用國內外一線品牌。這樣的配置不僅在放在全國農村處于一流,而放在我國的一線城市也處于一流。
當下的白沙,村民家家住樓房,戶戶有汽車,村集體免費供給米、面、油、肉、蛋、奶、蔬菜等生活用品;水、電、暖、燃氣、醫療和養老保險費用全部由集體承擔;孩子上大學、辦紅白事集體還給發5000至10000元補助款。村集體給予村民的年人均福利達7000多元,村民們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過著愉悅殷實的小康生活。
面對這讓外界人眼饞的福利賬,侯二河雖然感到很自豪,但沒有感到自滿,他對記者說:“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所謂日益增長就是說,幸福的日子不能封了頂,因此,我們還要擼起袖子加油干。目前,我們已經制定出了 一個《2450計劃》這就是用6年時間,共完成利潤總額達到24億元,集體為每位村民存款要達到50萬元,讓白沙的老百姓多一份堅實的民生保障,讓群眾更有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白沙村人民體育館游泳館。
(宋美倩 周金立 王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