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史習武通訊員沃倩倩 齊雄)漫步在磁縣講武城鎮北白道村,映入眼簾的是好一幅鄉村美景圖:平坦筆直的村路、成蔭的綠樹和整齊的路燈、整潔明亮的房舍、各種主題的繽紛墻畫、道路兩旁盛開的鮮花、擁有各種健身器材的文化廣場、便捷干凈的水沖廁所……
村莊小巷整治前
村莊小巷整治后
“過去的北白道村可不咋樣,道路沒人修、耕地沒水澆、干部不管事、群眾意見大。”群眾代表王春雨說,自從王貴生擔任村支書后,村里才有了大變化。王貴生在村里構建了“四中心三評比”工作機制,高標準打造了四個中心,把全村82名黨員分成20個黨小組,選好黨小組長,運行評比機制,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修路,綠化,建廣場,美游園,處處涌現著“我是黨員,是黨小組長,我先上。”的聲音,讓每一名黨員都成為了一面旗幟,擔一份責任。滿足群眾的辦事需求,帶領村兩委干部新建了綜合服務中心,實行“兩委”干部輪流值班,延長工作時間,真正實現“一站式服務、一崗通辦理”,現在的北白道村,“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的農村治理新格局已逐漸形成。
入村筆直的水泥路
在北白道村東南,拖運砂石的工程車輛來回穿梭,一條鏈接南白道的出村水泥路正在緊張建設,目前與道路配套的路網管道已經完工。“再有兩天這條出村水泥路就可以鋪設好。”施工人員告訴我們說。我們看到,這條出村路的一側有撲倒的小麥,一問得知,道路在擴寬的時候占用到了村民譚月法的耕地。談及補償問題,77歲的老黨員譚月法說:“這地我不要補償,免費出讓,王書記給我們村修路,這是利民的好事。”就這樣,在群眾的支持下,北白道村在王貴生的帶領下,硬化道路15萬平方,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我們爭取上級資金一千萬,村集體又后續追加投資1500萬,硬化了村內的大街小巷,同時在硬化路面下鋪設了內徑1.35米的污水管道,管道直接對接園區污水廠,在硬化路面的同時徹底解決了村內污水橫流的問題。”磁縣北白道村支部書記王貴生說。
正在鋪設的出村路
走到村內,房前屋后已不再垃圾扎堆、池內垃圾不再“任性”焚燒,代之而起的是標準的垃圾桶,各級“桶長”各司其職,各類垃圾“各回各家”……“以前,我們村是出了名的臟亂差,村民環保意識差,垃圾隨意丟棄,通過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大家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都自覺行動起來,街道變得干干凈凈,看著真舒服。”村民張長明說。農村垃圾分類看似一樁“小事”,背后卻是建設美麗鄉村、推動綠色發展的大課題。“自人居環境整治以來,我們投資了50多萬,購買了大垃圾桶30余個,垃圾清運車2輛,實行公司運營化模式,實現了垃圾日清運。”王貴生介紹說。
小廁所,大民生,廁所問題關系著農村千家萬戶的生活品質,為讓村民也像城里人一樣擁有干凈整潔的衛生間,王貴生因地制宜選用改廁模式,鼓勵和推進村民廁所退街、進院、入室,消除連茅圈和簡陋旱廁,村內新建住房必須配套建設無害化衛生廁所,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嚴格按照《農村戶廁衛生規范》實施。“我們在污水管網覆蓋地域,使用下水道水沖式廁所;在污水管網覆蓋不到的地域,推廣三格化衛生廁,截止目前村內已改廁600余戶。”負責村內廁所改建的王偉告訴我們說。
七棵榆村內廣場
在村內七棵榆廣場,納涼的人正扇著蒲扇,聊著家常。“之前這個廣場就是個垃圾坑,蚊子蒼蠅到處飛,我家就在廣場南側,進出家門都得捏著鼻子,實在難過,現在好了,垃圾坑變成了小廣場,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真是要感謝王書記。”64歲的王培玲高興的說。自人居環境整治以來,王貴生帶領村民除垃圾,搞綠化,在全村范圍內布“綠”,突出村莊生態綠化,一路一景,栽植綠植、松樹15000余棵,建成村內生態廊道,完成進村綠化200多畝,打造了北白道村美好農村的新景觀。
王貴生為村民辦理戶口登記
“這幾年我們村變化真大,住在鄉村比在縣城還舒服。”這是老百姓的心聲。談及下一步的計劃,王貴生滿懷希望的說:“今年麥收后,我們準備在入村林帶地發展林下經濟,種植林下作物,養殖雞鴨鵝,增加村集體收入,帶動村民發家致富。”在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一幅美麗宜居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在北白道村的田野上徐徐鋪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