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反映社區抗擊疫情的公益微電影《愛在卡口》上線,上線當天網上閱讀量就超過了10萬人次,受到網友廣泛好評。這部由邯鄲市叢臺區委網信辦、邯鄲市群眾藝術館、叢臺區南蘇曹社區、河北任意飛影業公司等單位聯合出品的作品,從策劃、拍攝到后期制作近3個月。《愛在卡口》從“微小”的場景切入,表現“微小”的人物,卻在抗疫的背景下,表現出一種大愛。
小場景講主旋律
最打動觀眾的是“愛”
影片一開始,一個長達2分鐘的長鏡頭,讓觀眾跟隨男主角蘇志,了解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叢臺區南蘇曹社區的日常工作內容:提醒居民出門戴口罩、發放消毒液、保持社區衛生清潔、人工消殺、車載噴霧消殺、測體溫、組織黨員抗疫捐款等。影片明線是講述發生在小區卡口的故事,暗線則貫穿一個“愛”字:志愿者值守卡口嚴格查驗出門票證,表現了卡口人員對居民群眾的愛;居民為卡口值守人員送盒飯,表現了居民對抗疫一線人員的愛;社區封閉,女兒給媽媽送蔬菜、送門票,表現了母女之愛;爸爸執勤不能回家,女兒想爸爸落淚,表現了父女之愛;妻子支持丈夫執勤,承擔了所有的家務,表現了夫妻之愛。
該劇制片人、總策劃、叢臺區委網信辦主任常新山介紹說,影片以全市人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背景、以叢臺區南蘇曹社區防控一線實景為取景地,以真實事件改編。這部微電影展現了在這場戰“疫”中,退役軍人、黨員干部群眾和廣大志愿者積極投身抗擊疫情的風采,體現出普通家庭的付出和努力、社區疫情防控的執著和堅守,以及基層群眾對防控疫情的信心和決心。
志愿者拍志愿者的故事
讓主旋律有了不一樣的表達
抗疫期間,邯鄲市叢臺區在186個社區、行政村共設置了972個卡口,每個卡口都有志愿者,為轄區疫情防控作出了積極貢獻。這部公益影片創作期間,從策劃、編劇、導演、演員、群演、拍攝、化妝到后期制作共有100多人參與,每個人都是志愿者,可以說是志愿者拍攝記錄志愿者。
微電影雖不長,卻凝聚了創作人員幾個月的心血。常新山介紹,從前期構想、腦力激蕩到3月19日第一次策劃會,再到集中研討,正式開拍前連續三天組織籌備會,這是一個既興奮又痛苦的過程,大家為了討論一個內容,常常忘記了吃飯。三天的集中拍攝沒日沒夜,后期制作也進行了多次修改。電影片名設計了二三十個,從《“疫”不容辭》《我不是英雄》《平凡英雄》等,最后確定為《愛在卡口》,切入點越來越小、越來越精準;影片人物名字也有涵義,蘇志就是蘇曹志愿者,曹警官就是蘇曹的警官,媳婦李想代表一種理想,女兒蘇思楠是指心系南蘇曹,這些細節都有考慮。邯鄲市平調落子劇團演員李志廣友情出演男一號蘇志,市文廣旅局財務處的臧娟飾演女一號李想,南蘇曹小學的學生李思爍飾演女兒蘇思楠。由于疫情后期的不確定性,影片的結尾策劃也準備了三個版本。
吸引50萬+網友關注
180多家平臺熱播和推介
該片一經發布,迅速在網上掀起了一股熱潮,據初步統計,上線當天網上閱讀量就超過了10萬人次,“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等180余家網絡平臺熱播和推介,各類自媒體紛紛轉發,至今播出量和閱讀量已超過50萬人次,得到社會的廣泛好評。
影片導演楊曉靜說,由于拍攝時間有限,一拍就拍到了晚上12點,飾演女兒的小演員困得直打呵欠,但還是強撐著。最后呈現出來的片子得到了觀眾們的認可,他們感到很欣慰。
攝影師董繼龍說,參與拍攝時,他發現卡口工作人員很辛苦,志愿者和社區居民默默付出、攜手抗擊疫情使他感觸特別深。
社區居民楊德福看完影片說,內容真切生動,十分感人。看到小女孩給爸爸打電話哭了的鏡頭,他也掉淚了。
據了解,《愛在卡口》是以“我家叢臺”為主題的系列網絡微電影的第二季。拍攝“我家叢臺”系列微電影,旨在宣傳“我家叢臺,我愛叢臺”,叢臺人講叢臺事、叢臺人演叢臺事,大力宣傳叢臺各行各業形象和品質的巨大變化,引導全社會凝聚起建設品質城區、幸福叢臺的強大合力。“我家叢臺”第一季《貝貝的秘密》自去年6月底上線以來,被多家媒體相繼報道,被“學習強國”學習平臺、黨員遠程教育等平臺專題采用,榮獲省、市多項大獎,網上閱讀總量超210萬人次。策劃拍攝制作“我家叢臺”系列微電影,積極弘揚了社會正能量,營造了清朗網絡空間。
(供稿丨叢臺區委網信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