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城
趙王城是戰國趙王的宮城所在地,位于邯鄲市區西南郊,總面積達505萬平方米,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戰國古城址,屬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邯鄲,建王城于此,歷經8代國君,前后計158年。該城址由西城、東城、北城三個小城組成,平面呈“品”字形。西城近方形,邊長1420米,四面城墻保存完整,殘高3-8米,內有5座大夯土臺。位居中部偏南的龍臺,是趙王城的重要建筑,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的王宮基址。它與北面的夯土臺,形成南北一條中軸線,中軸線兩側保存有面積寬大的多處夯土建筑基址。東城面積小于西城,南北最長處1442米,東西最寬處926米,四面城墻大部分完整,內有三座夯土臺,以南北兩個將臺為大,相傳此處為趙王閱兵點將之處。北城面積大于東城,東西最寬處1410米,南北最長處1520米,為不規整方形,地面只保存了部分夯土墻址,地下墻壁址完整。遺址西部的夯土臺,面積僅次于龍臺。它與西墻外側的夯土臺東西相對應,也是一組高大的建筑群基址。
我國著名文學家劉邵在《趙都賦》中寫道,趙王城,“百里周回,九衢交錯,三門旁開,層樓疏閣,連棟結階。峙華爵以表甍,若翔鳳之將飛,正殿儼其造天,朱欞赫以舒光。盤虬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飛梁。”由此可以想見當年趙王城的恢弘氣勢。
在曾經輝煌的歲月里,趙王城扮演了春秋戰國歷史上的重要角色,奠定了邯鄲崛起,并成為秦漢時期中國五大都市的雄厚物質基礎。趙王城里曾經上演過眾多流傳千古的故事:趙武靈王力排眾議,大刀闊斧進行胡服騎射改革;文臣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武將廉頗攻城、野戰,所向披靡……此外,毛遂自薦、聯楚抗秦、圍魏救趙、邯鄲學步、將相和等歷史典故也都發生在這里。
澗溝遺址
澗溝遺址位于邯鄲市復興區澗溝村,遺址被沁河環繞,與百家村、齊村隔河相望,面積1萬余平方米。1957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對遺址北部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200平方米,發現龍山時代和商文化遺存。
龍山時代文化遺存被商代文化層疊壓,遺跡有灰坑、陶窯等。陶器以泥質灰陶最多,夾砂灰陶次之,泥質陶以磨光陶為主,另有泥質紅褐陶。紋飾最多是磨光或素面,籃紋、方格紋較多。器類有鬲、罐、盆、壺、器蓋等;商代文化層發現窯址2座,發現陶、石、骨器,陶器以泥質灰陶最多,夾砂灰陶次之,紋飾有粗繩紋等,器類可辨者有罐、盆、鬲等。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郎城遺址
王郎城遺址是戰國、漢代城址,位于邯鄲市復興區王郎村,城址平面呈長方形,現存城墻長680米,殘寬16-34米,高3-12米,頂部寬約2米,黃土夯筑而成。據《邯鄲縣志》載:“王郎城在縣西三里許,世傳漢光武討王郎,平其城,今久廢無考。”曾在城內清理出戰國、漢代陶瓦片以及“貨泉”等錢幣,故證實王郎城始于戰國延續到漢。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龜臺遺址
龜臺遺址位于復興區戶村鎮戶村村北沁河南岸的臺地之上,其東南有澗溝遺址,面積4000平方米,遺址東部和北部斷崖商暴露有灰坑等遺跡,文化層厚0.5-1米。1957年秋,北京大學等單位對遺址進行了發掘,遺址共分9層,包括龍山時代、先商、周和漢代文化堆積。
龍山時代陶器有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兩種,紋飾有方格紋、籃紋等,器形有鬲、甑、鬶、豆、盆、罐等;先商文化遺存陶器以夾砂灰褐陶褐泥質灰陶為主,器形有鬲、鼎、甕、罐、盆等;西周時期陶器有鬲、豆、盆、甑、甕、缶、罐等。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圣井崗龍神廟
圣井崗龍神廟,位于邯鄲市復興區西北10公里處,緊鄰309國道,交通便利,因位居丘陵崗地,故稱圣井崗。是國家AA級旅游景區,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廟宇布局嚴謹,是比較完整的道教廟院之一。
據《邯鄲縣志》載,圣井崗龍神廟始建于元延祐二年(1315年),明、清兩朝屢有重修。圣井崗為歷代祈雨之所,明、清兩代均有帝王派員祈雨,清代皇帝先后5次為廟加封號、賜金牌。現存銀、銅、錫、鐵祈雨牌113塊,碑刻三通。該廟占地面積16余畝,為南北中軸線布局,軸線上布置有牌坊、戲樓、山門、前拜殿、前殿、蓮池、九龍橋、圣井亭、后拜殿、后大殿。另外在山門前建有旗桿一對,山門兩側建鐘鼓樓,后部建有道房、東西配殿等。現存建筑均為小式硬山、懸山布瓦頂建筑,建筑密集900多平方米。龍神廟對研究古代祈雨、氣候狀況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插箭嶺遺址
插箭嶺遺址位于邯鄲市趙苑內,包括插箭嶺、梳妝樓、皇姑廟、鑄箭爐、靈山、照眉池等6處文化遺存。
插箭嶺為一夯土筑成帶狀土丘,長630米,寬20-40米,高3-8.7米,出土有戰國、漢代三棱銅鏃,漢繩紋陶片,實屬邯鄲故城大北城西垣墻體的一部分。
梳妝樓分南、北二部分,南部東西長140米,南北寬180米,高7-8米。在梳妝樓遺址發現有紅燒土塊和戰、漢時期繩紋筒、板瓦殘片,說明此地原有建筑。
皇姑廟位于遺址范圍內中部,為一夯土高臺,東西長100米,南北寬80米,高2-5米。其南與梳妝樓相接,出土筒、板瓦等建筑遺物,應為建筑基址。
靈山位于遺址北部,為一土臺,現呈不規則三角形,面積1540平方米。經實際勘查,其為趙邯鄲故城大北城西垣角處的地面墻址殘段,兩端均有地下夯土延伸,出土戰國時期盆、罐、筒瓦、板瓦、排水槽等。
照眉池位于梳妝樓東側,呈長方形,南北長240米,東西寬60米,地勢低洼,傳為趙王故跡,趙王宮人照眉于此。現池水干涸,地面散存有戰國時期的器物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