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晚了,沒時間買菜;家有老人,腿腳不便,菜市場又比較遠;想做頓可口的飯菜,卻少買了一樣菜……遇到這些煩心事怎么辦?樓下有個24小時營業的“共享果蔬店”,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最近,我市的一些小區內,就出現了這樣的小店,新穎的銷售模式,正受到越來越多居民的青睞。
小區里來了“24小時共享果蔬店”
三十出頭的小任,是錦江花園小區的居民,最近比較忙,經常加班,午飯靠點外賣解決。7月8日中午,在小區的廣場,小任發現那里多了5個貨柜,上面寫著“24小時共享果蔬店”。貨柜里面擺滿白菜、豆角、茄子、西瓜、桃子等果蔬。許多居民透過貨柜玻璃窗,向里面瞧。在店鋪的上方寫著:無人值守,24小時營業。“自動購物,還沒時間限制。”小任對此感到很方便。
“雞蛋每斤2.38元,比菜市場便宜!”小任身旁一位大媽說,“我來試試怎么買。”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大媽拿起手機,掃了一下柜門上的二維碼,柜門開啟,她拿出一袋雞蛋,不用稱重,合上柜門,手機顯示“購買成功”。
“孩子突然想吃餃子,我看里面有茴香苗,還挺新鮮。”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又一位居民購買成功。中午12時許,騎車路過的居民紛紛拿起手機,掃描二維碼購買果蔬。貨柜里的特價雞蛋很快售罄。一些不會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在工作人員介紹下,辦理了購物卡,刷卡購買。
居民:給生活帶來便利
“作為上班族,我平常挺忙的,買菜做飯,成了最頭痛的事。”小任說,“這個小區距離大型超市和菜市場都比較遠。”他平常沒有逛菜市場的習慣,每次到菜市場買菜,都會被忽悠買回一大堆,多余的放壞了,只得扔掉。“為此,妻子總說我浪費。”小任笑著說。
“我可以把這個‘24小時共享果蔬店’當成自家的后廚房了。”小任說,“下樓就到,省去了跑菜市場或超市的時間。而且一次購買的量,正好合適,不再擔心浪費。”另外,小任認為,在“24小時共享果蔬店”購物,可以做到全程無接觸,隨買隨走無需排隊,也有利于疫情防控。
在我市,這樣的“共享果蔬店”,并非只此一家。記者調查了解到,在主城區的廣廈苑、明珠廣場、東方綠城等多個小區都有類似的“24小時共享果蔬店”。9日,陰雨連綿,記者來到廣廈苑小區,看到那里的“24小時共享果蔬店”貨品更加齊全。除了應季果蔬,還有油鹽醬醋和各種酒品。中午時分,該小區居民陸續前來挑選各自所需。
談起24小時共享果蔬店,廣廈苑小區的居民張女士說,“遇到壞天氣,也可以隨時來這買,很方便。”張女士還特別提到,“今年春天,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居民出入小區有次數限制,這個‘24小時共享果蔬店’成了我們購物的主要渠道。那時,半天不到,4臺貨柜就銷售一空。物業人員聯系店主,每天多次補貨,保障我們的蔬菜供應。”
該小區門崗李師傅笑著說:“疫情防控期間,有了這個特別的蔬菜店,物業和居民的矛盾糾紛都減少了。”
隨后,記者隨機采訪了多個市民,年輕人普遍反映,“24小時共享果蔬店”極大地縮短了他們購物的時間,特別是給部分上夜班的人提供了便利。
商家:既有成功,也有失敗
記者通過搜索引擎搜索“24小時共享果蔬店”,在網頁前端顯示,全國各地都有相關新聞的報道。“一次投資,長久創收”“無店租費用,無店員費用”等極具吸引性的廣告語,在網頁上不時閃現。記者隨機點選進入一家商戶網頁,通過咨詢其客戶經理得知,只要投資幾萬元不等的費用,即可享受線上、線下全方位加盟服務。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居民減少了外出,選擇在‘24小時共享果蔬店’購物的人越來越多,其市場潛力巨大。”作為今年新入行的商家趙少華,向記者講起了他上這個項目的經過。3月初,趙少華就看好該項目,到上海、山東等地調查后,他認為這個行業前景不錯,就聯系了市內多個小區的物業,尋求合作。令趙少華意想不到的是,錦江花園小區的物業公司馬上同意他入駐。
“前段時間,這個行業太熱門了,一直訂購不到貨柜。”趙少華說,他很著急,錯過了最佳發展時機。“不過,隨著疫情常態化的到來,共享行業還是很有前途的。”隨后,趙少華扳著手指,給記者算起了經濟賬:作為菜販,他過去臨街租個店鋪,每月租金兩千多元,還要雇幾個員工賣貨,人工費不低。現在,不用付店面租金,沒有人工工資,隨著居民日益熟悉自動購物方式,相信生意會越來越好。
記者向市內其他小區的共享果蔬店負責人咨詢,他們大多表示,看好這個行業的發展前景,正準備在更多小區投放設備,方便居民購物的同時實現自身盈利。
然而,也有部分從業人士提醒,投資創業需謹慎,不可盲目跟風。記者了解到,在我市的春光小區,在2018年就引進了“24小時共享果蔬店”,但經營不到一年時間就歇業了。記者聯系了該店鋪負責人高經理。他告訴記者,歇業原因是投資成本過高造成的。“沒有網上宣傳的那般美好,店鋪租賃費是節省了,但人工費并未減少,蔬菜需要打捆,不雇人怎么行。”
“這個行業盈利差別比較大,影響因素過多。”高經理提醒,店面地理位置、區域、客流量大小、菜新鮮程度、進貨菜價高低、菜的損耗程度等都與盈利掛鉤。商家入駐小區,首先需要考察小區的周邊環境是否存在過多的競爭者。如果小區附近有超市、菜場、早市等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小區居民選購果蔬比較方便,最好是不做考慮。競爭過大,客源不穩定,對于店面后期運營十分不利。
市場監管部門:新興行業,監管將逐步完善
“我擔心蔬菜放到里面,時間長了會壞掉。”市民王先生說,“他們的菜從哪里進來的,我們也查不到,還是不放心。”
記者采訪過程中,部分市民提出“購買到過期或有問題產品如何維權?”“共享果蔬店歸哪個部門管理?”“質量安全誰來把關?”等問題。
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從業人員介紹,目前商家運營共享果蔬店,受《食品經營許可管理辦法》規范。一般的操作是食品自動售貨商的總部到當地的食藥監管理部門辦理《食品經營許可證》,方可經營。但由于共享果蔬店數量眾多,分散經營,和門店相比,商品保存在機器中,且有一層玻璃擋住,這些實際情況給政府的監管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難。
“共享果蔬店給商家帶來利潤、給消費者帶來便利的同時,相關的消費投訴也成了新熱點。”市場監管部門工作人員介紹,“作為一種新型行業,目前還沒有相關法規和政策,相信不久的將來,綜合借鑒先進地區經驗,在共享果蔬店的監管問題上,相關法律制度會逐步完善起來。
“作為消費者也應該主動了解食品安全信息,敢于對食品安全隱患說不。同時消費者應當保留購買的記錄,作為消費者維權的重要依據。”市場監管部門工作人員提醒。
專家提醒:行業前景廣闊,還需有效監管
以自助服務為賣點的共享果蔬店,是曇花一現,還是進入了“開枝散葉”發展黃金期?記者咨詢了河北工程大學農學院教授陳敬誼。
“疫情發生以來,國家提出‘無接觸購物’新理念,一時之間,作為代表,‘24小時共享果蔬店’成為人們投資創業的熱點。”陳敬誼認為,它給群眾提供便利,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群眾更為關心“吃得是否安全”。從以往經驗來看,商家和農產品基地聯姻,建立“基地+社區”農產品平價直銷模式,效果不錯。商家采購無公害農產品,讓顧客全程可追溯商品來源,再結合線上配送服務,這樣一來,相信這個行業發展前景還是很廣闊的。
“新興行業離不開監管。”陳敬誼希望,相關部門應盡快明確政策導向,加快制定行業標準,創新監管機制,逐步完善與新業態相適應的監管措施,提高監管有效性,呵護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邯報融媒體記者 劉昆/文 邱勇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