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改造后,綠化多了、停車規范了,住得更舒適”“小區之間的圍墻拆了,空間得到合理利用,居民出行方便了”“看看我們小區現在的模樣,誰還能想起以前小區私搭亂建、房屋破舊、灰頭土臉的樣子”……日前,記者在采訪我市主城區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時,每到一處,都能聽到廣大居民對小區改造提升的肯定和夸贊。
據介紹,自2017年榮獲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稱號以來,為持續鞏固文明城市創建成果,我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明城市建設理念,按照“科學管理、便民惠民、常態長效”的原則,著眼于辦好群眾身邊實事,提升城市文明程度,連續三年把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列入全市20項民心工程和10件民生實事,累計投資25.8億元,大力推進全市1064個老舊小區改造,延伸管理鏈條,提升服務水平,惠及50萬余人,獲得群眾的交口稱贊。
精準改造 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我們小區變化太大了,院里私搭亂建全都拆了,路也平了,車輛停放整整齊齊,還有,現在進出小區直接‘刷臉’就行,可高級了!”家住叢臺區朝陽路11號院的任女士高興地說。她所在的小區內都是1979年至1986年建造的老房子,本是拆遷項目,由于多種原因,2009年拆遷立項后,開發商放棄項目,而小區部分設施已經拆除,后期恢復得不好。
此次老舊小區改造中,不僅包括屋頂防水、樓體內外墻粉刷,還更新了自來水、熱力管道、污水管網,施工方專門設計了古樸大方的裝飾風格,以滿足居民審美需求,同時新安裝了智能AI門禁系統,進出小區實現“人臉識別”功能,全面實現“無接觸”入門管理,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
“改造中,我們重點抓‘清、建、美、智’四個方面。”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物業處處長李雪介紹,“清”,即清除私搭亂建,針對這一老舊小區普遍存在的現象,解決由公共空間被嚴重擠壓而引發的環境衛生、亂停亂放、消防隱患等系列問題,從2017年開始,我市即以清除私搭亂建、清理破窗開店為突破口,全市社區小區共拆除各類違章建筑200萬余平方米。“建”,即整修基礎設施,累計投入4000余萬元對社區綜合文化活動中心,特別是“五室”建設,共計擴容36150平方米;同時針對供水、供電、分類垃圾箱等9項群眾關注的問題,開展專項整治,累計改造管網82公里,硬化路面25萬平方米,更換增設照明設施1萬余盞,規劃建設停車位13473個,老舊小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大幅提升。“美”,即優化美化環境,清理非法小廣告43萬余處,粉刷墻壁168萬平方米,累計植樹22萬余株,增綠補綠13萬余平方米,打造精品游園廣場達320余個。“智”,即打造智慧社區,以五一八小區為試點,全省首家開發并投入使用“互聯網+社區服務”智慧小區管理平臺系統,安裝進出口人臉抓拍、安防監控中心等智能化管理手段,投用后可為居民提供智慧監控、智慧消防、智慧醫療等十二大項服務,目前30個智慧平安小區正在積極謀劃建設中。
“紅色物業” 推進管理常態化
“誰能想到,幾個月前這里還是個臟亂差小區。‘紅色物業’一進來,違章建筑拆除了,小廣告清理了,路燈裝上了,道路變得整潔清爽,小區立馬‘活’了,居民也有了精氣神兒。”作為一個長期缺乏有效管理的老舊小區,邯山區南巷院小區的巨變,讓在這里住了幾十年的居民李海濱看在眼里、喜在心頭。和李海濱一樣,同住邯山區的邯峰電廠家屬院居民牛尚榮對“紅色物業”的服務舉措也很滿意,“去年‘紅色物業’進駐以來,在社區的帶領下,積攢多年的問題都一一得到解決,生活越來越有滋味。”
李海濱和牛尚榮提到的“紅色物業”,說的是黨建引領下的物業服務。“區別于普通物業的性質,‘紅色物業’實質上就是黨管物業,通過黨對物業服務的領導,以滿足居民需求為出發點,更加注重服務質量、服務形式,更加強調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整合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等多方力量,形成信息和資源共享機制,提供便捷高效的物業服務,讓居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副局長李中華說。
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后,更加需要長期的維護和運營管理機制,從而確保改造后的效果長期保持,去年以來,我市積極探索“紅色物業”管理模式,有效解決老舊小區物業常態管理的難題。首先,完善組織架構體系,明確“黨管物業”的思路,通過構建“紅色物業組織領導體系+市場化運營分級管理模式”,街道辦成立紅色物業管委會、社區成立紅色物業管理服務中心、小區成立服務站和物業聯盟。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67個紅色物業管理服務中心、139個紅色物業管理服務站、112個紅色物業聯盟。同時,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紅色物業”志愿服務隊不計報酬為小區群眾提供服務,實現了物業服務質量、群眾滿意度和繳費積極性“三提升”。今年以來,“紅色物業”志愿服務隊組織開展活動700余次,服務時長達85690小時。“‘紅色物業’還會定期召開聯席會,黨群共同商討問題,這成為社區與居民之間溝通的新紐帶,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做好疫情防控、創建文明城市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李中華說,目前全市已有560余個小區推行了“紅色物業”管理模式。
整合資源 打通便民服務“最后一毫米”
“環四周來變化大,樓也新了路也平,車位整齊又好停。綠化帶來變了樣,中間建起文化廊,健身器材樣數多,大人小孩樂呵呵……”滏山花園小區居民李學光自編的一段順口溜,道出了小區居民的心聲。為方便居民生活,在充分尊重居民意愿的前提下,小區改造過程中在補綠植、粉刷鋪道的基礎上,建設了紅色文化長廊、孝老敬親園、科普知識園、婆媳對夸角、翰墨書香亭、讀書角健身場地、兒童樂園、棋逢對手園等9處文化小游園,大門兩側設置了智能人行通道,小區西北角新建了可容納240輛電動車的智能充電車棚……
“改造提升中,我們將完善便民服務功能作為老舊小區改造的一部分,打造便民服務綜合體,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滿足生活、學習、休閑、醫療等各種服務。”李雪說。首先,重規范,針對便民設施不足,服務水平不高、種類不全,邯鄲將便民服務規范管理納入老舊小區改造之中,清理阻塞交通、衛生隱患等400多處,建設惠民設施、劃線經營500余處。其次,全覆蓋,充分利用廢棄廠房、金邊銀角,因地制宜建造運動場地、社區服務中心、醫療服務機構等。主城區241社區1342個小區已基本實現“15分鐘便民生活圈”全覆蓋,惠及群眾100萬余人。為扎實優化城市管理水平,留住城市“煙火味”,真正提升文明城市的溫度,我市還著力育特色,整合居家養老、文體休閑、醫療診所、超市等生活服務資源,集中打造9家便民服務中心,推廣“一站式家門口服務”。
搭建載體 提高參與度和滿意度
“我們社區居民近2000人,由于地理位置較偏僻,社區文化生活相對欠缺。”復興區石化街道黨工委書記寧貴增告訴記者,“這次以老舊小區整治提升為契機,針對小區居民素質較高、文化氛圍濃、喜愛閱讀人群需求較高的特點,我們選定集書店、美學生活、文化教育、品牌效應為一體,并與石化街道理念高度契合的‘石簡書店’入駐社區,全力打造社區‘微書店’。”改造中,該街道采取黨建引領、社區合作、群眾參與“1+N”共建模式,突出服務居民、免費閱讀為基礎,打造社區公共文化空間的理念,受到居民的熱烈歡迎。
據了解,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推進中,我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明城市建設理念,著眼于豐富市民文化生活,通過搭建各類活動載體實現居有所樂、老有所依、幼有所教。首先,立德鑄魂,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常態化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活動,建好用好道德講堂、善行功德榜,運用“惠民幫幫團”、專題展覽、主題教育,開展思想引領、價值引領、典型引領、精神引領,用群眾語言講群眾身邊人、身邊事,讓群眾感同身受。
同時,著力弘揚新風,創建溫馨的鄰里關系,社區黨支部和居委會組織社區居民共度元宵、端午、中秋等中華傳統節日,舉辦社區鄰里節、趣味運動會等活動,為居民搭建相互溝通交流的平臺,打破家庭的小圈子,形成鄰里之間、守望相助的社區文化,更加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值得關注的是,為了有力疏解群眾的實際困難,我市還依托全市241個社區志愿服務站、4689個志愿服務組織、130萬志愿者,深入老舊小區開展面對面、分眾化的特色志愿服務。通過舉辦“愛心超市”,每周六日進小區開展醫療義診、應急救護知識講座、心理咨詢、家政服務等志愿服務,帶給居民更多獲得感。截至目前,“愛心超市”已經連續開展5年,累計走進100多個社區,開展志愿服務500余場,讓群眾精神上有收獲,物質上得實惠。
“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做得好不好,群眾的感受最直接、最有發言權。雖然現在這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改造任務任重道遠。”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兆社說,“我們將始終把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開展工作的原則和標準,相信通過我們的積極探索、開拓創新,一定會讓更多老舊小區重新煥發青春,不斷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邯報融媒體記者 冀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