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李永偉 通訊員苗文金)他是一名獻血志愿者,他是一名扶貧工作者;他是一名抗疫逆行者;也是一名普通交巡警。
他現任邯鄲市交巡警支隊邱縣大隊黨支部副書記,在平凡的工作崗位工作20余年,卻又干出不平凡的成績。他就是邱縣大隊輔警鄭衛亞。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先后榮獲邯鄲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隊“先進個人”,2019年邯鄲市交巡警支隊被評為“先進標兵”。
挽救白血病患者 發揚雷鋒精神
8月5日,河北分庫首例邯鄲市交巡警捐獻志愿者鄭衛亞在河北省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順利完成造血干細胞分離采集工作。
2017年,邱縣大隊黨支部副書記鄭衛亞,在邯鄲市紅十字會宣傳造血干細胞捐獻活動中,得知捐獻造血干細胞能夠拯救罹患白血病患者的生命,他選擇留樣入庫。2020年5月份,鄭衛亞接到紅十字會的通知書,他的留樣已經和患者匹配成功。得此喜訊,鄭衛亞爽快答應前去捐獻。
畢竟首次經歷,雖已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可還是很緊張。他咨詢好多相關人士和查閱大量資料后,得知捐贈造血細胞具有一定風險,但是他覺得挽救一條生命,甚至是一個家族,這比什么都有意義。當他的父母和妻子聽說通過捐贈骨髓可以挽救一條生命時,非常支持他的決定。
醫學專家稱,全國平均每年新添4萬名白血病患者。對這些專患者來說,俗稱骨髓移屬植的造血干細胞移植幾乎是他們生存的唯一希望。而在非血緣關系的骨髓供需者之間,配對相符率只有五千分之一甚至幾萬分之一。 “如果我不救他,他就會失去生命。想到我的骨髓能把一個人從死亡的邊緣拉回來,我就很激動。”鄭衛亞如是說。他隨后把情況向大隊作了匯報,大隊領導大力贊揚他這種無私奉獻精神,并全程陪同在醫院,為他加油助威。
鄭衛亞有機會捐贈造血干細胞并非偶然。因為從事交管工作,免不了看到因交通事故倒在血泊中的群眾,有的群眾中急需輸血活命。他很受觸動,遂參與無償獻血。自參加工作以來,他先后無償獻血14次。
卡住了一道門 守好了一座城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新型寇炎疫情發生后,作為邱縣大隊黨支部副書記的鄭衛亞帶領秩序中隊全體民警日夜堅守邱縣“南天門”卡點。他對民警說:“卡好了南天門,就守住了一座城。”
南天門卡點是輸入縣城人員和車輛重要通道之一。車多人雜,任務艱巨繁重,鄭衛亞始終站著疫情一線,帶頭盤查車輛。他要求所有人“逢車必查,逢人必查”,建立車輛、人員信息登記臺賬,確保不失控、不漏控。
疫情防控期間,天氣寒冷,有名隊員腿受寒,站不起來。鄭衛亞得知后,讓這名隊員回帳篷暖和后,讓人送了回家,鄭衛亞對隊員說,他的崗我來站,誰也不要和我爭,因為我是黨員。
“今天能正點回家嗎?”當其家人問起時,鄭衛亞回答最多的是:“估計懸!”疫情防控形勢嚴峻,作為黨支部副書記、卡點的負責人,鄭衛亞調度警力,開會傳達精神,提醒民警做好個人防護……他吃住在卡點,休息在簡易帳篷里,吃得是方便面。他無怨無悔,說:“只要保住這座城,吃這點苦,值!”
疫情防控期間,鄭衛亞和隊員共檢查過往車輛2萬余輛、人員3萬余名,勸返車輛100余輛、人員200余人,圓滿完成疫情防控任務。
精準扶貧暖民心
74歲的家住新馬頭鎮褚莊村褚老人,是一個不幸而又幸運的人。2017年,鄭衛亞到褚莊村參加扶貧工作,他的扶貧對象便是姓褚的老人。
鄭衛嚴第一次來到老家人時,看到一家人住在磚土房里,院子野草橫生,枯枝滿地,一院狼藉。看到此景,他捋起袖子,幫老人清理庭院。他一邊清掃,一邊了解情況。老人多病在身,常年吃藥,由于病情加重,逐漸喪失了從事重體力勞動的能力,老伴年紀大了,有個兒子腦袋不太靈光,賦閑在家,他還有三個孫子,單靠家里幾畝田地,日子過得很難。
鄭衛亞把大隊、縣向有關部門作了匯報,又與政府相關部門協調,為老人的兒子找了個臨時工作,為這個家庭增加收入來源,根據扶貧相關教育計劃,為其三個孫子申請了教育補貼。又根據相關政策,為其一家免費辦理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受社會養老保險。為一家人健康著想,又與村醫溝通,每季度為其一家進行一次體檢。一系列的扶貧政策和幫扶措施改變了這個貧困家庭的艱難處境,也使他們夫婦的臉上有了笑容。逢節日,他還走訪到戶,為其送去衣物、棉被、糧油等。
每次上門,褚老人都會握著他的手說:“現在兒子有工作了,孫子能上學,現在能養活自己了,都是多虧了你們,多虧了國家的好政策啊!”
著名詩人艾青寫道: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鄭衛亞骨子里,熱愛群眾,熱愛事業,更加深情生他養他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