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復興區康莊鄉北李莊村的孔繁香今年74歲。從6月份開始,每天早晨她都樂呵呵地把家門口通往主街的小路掃得干干凈凈。
掃街不是她的工作,也不是她的義務,但她就是愿意干。“嫁到村里50年,從沒有像現在這么愿意掃馬路。”
孔繁香夫婦住的房子很大,位置卻有點兒尷尬,兩條十幾米長、一米多寬的小街巷交匯處,只住她一家,出門朝右朝前走,路都不好走。終于在今年5月底,家門口前的兩條小路都被整成了水泥路。
街巷雖窄,卻是群眾日常出行的民生路;街巷縱小,卻是距離百姓最近的連心路。
復興區把事關鄉村“里子”、老百姓家“面子”的街巷硬化作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關鍵性基礎工程,堅持整區推進,平整硬化了尋常巷陌、百姓門前的每一條小街巷。現已全面完成約88萬平方米農村街巷硬化任務,真正實現農村街巷硬化的全域覆蓋,“村村通”變為“戶戶通”。
小路連著百姓心
北李莊村處于丘陵地帶,長長短短、寬寬窄窄的街道近70條,310戶人家或集中或零散地居住在這些街巷中。村里幾條主要“大道”倒是鋪過水泥,但長時間碾壓,破損老化嚴重;一兩米寬的小窄道,干脆就是土路一條,晴天起土,雨天有泥。更為嚴重的是,老百姓習以為常地在家門口搭起儲物間,遠遠望去,街道儼然成為“廢品一條街”。
和北李莊村一樣,在復興區41個農村、15個城中村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相同的問題。
今年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收官之年。5月3日,復興區組織召開街巷硬化部署會,全面啟動村莊街巷硬化工作。
其實,早在去年年底,復興區給各村提前安排了更為緊要的工作:做好污水管網、自來水管網的地下鋪設,做好地下工程。而做好地下工程的前提,是必須把街上多余的臺階、護墻、儲物間清除,即拆清違建。
北李莊村村委5名干部,全村59名黨員帶頭先拆,群眾緊隨其后跟著拆。幾天時間,村里的小三碼里里外外拉出2000車次、6000立方米雜物。在幾個月的時間里,全村污水和自來水管網鋪設工作順利進行。
此后,全村街巷硬化工作全面鋪開。
據了解,在農村街巷硬化工作中,復興區各相關部門、鄉鎮、街道成立工作專班,研究制定實施方案,細化具體工作舉措,分解了工作任務。各村成立由村支部書記及包村干部組成的工作專班,負責對街巷硬化現狀開展全面摸排,將各村需硬化的街巷數量、面積、位置等情況登記編號,建立基礎數據臺賬。
但是,北李莊村的道路硬化工作一開始并不順利。“來了好幾個施工隊,一看路況,沒有一個接活干的。”
村黨支部書記李增濤告訴記者,村里有58條小街道,最窄的寬度在一米五左右,最寬也不過兩米有余,施起工來,電動運輸車根本進不去。再者,丘陵地帶道路坡度大,道路中間兩邊高低不平,施工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
就是這樣的條件,復興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明確提出,在推動街巷硬化工作上,多難啃的骨頭也要拿下,多難修的路也要修好,不落一村,不漏一戶,徹底打通民心工程的“最后一百米”。
院志周作為施工方負責人在這個村整整待了一個月。他告訴記者,在狹長的小街巷里,水泥是工人一車一車用手推車推進去的;中心胡同的主路,是施工隊挖掉路兩側的泥土填充到路中間整平的。
施工隊三班倒、黨員干部出義工、群眾自發進行路面養護。在一個月時間里,全村9條主路、58條小街巷、27000余平方米的道路全部實現硬化。
其間,北李莊村還在村西北頭修了一條4米寬、400米長的道路,與康莊大道北延相連接,直達沁河公園二期。村民開啟了南北都有出村路、走出村外直達公園的幸福生活。
打出生就生活在北李莊村整整67年的孔祥增對村里的變化贊不絕口。“以前出門稍不留神就摔跤,現在門口的道路光溜溜,現在生活在北李莊,可開心了。”
巷陌架起鄰里情
戶村鎮霍北村是復興區此次小街巷硬化數量和面積最大的村,全村106條街巷需要硬化面積達15余萬平方米。工作量大是需要面臨的問題;對于一個擁有4500口人的大村來說,做好群眾思想工作,讓工程順利實施更是需要面臨的問題。
“針對農村小街巷硬化,復興區出臺了特別優惠的政策,道路必須得整,此時不整還待何時?”戶村鎮正科級組織員王艷彬表示。
據了解,復興區研究制定了農村街巷硬化工作實施方案,確定了獎補措施:柏油路面硬化的每平方米獎補45元;小街巷使用滲水磚等便道磚硬化的每平方米獎補30元;使用舊磚瓦硬化的每平方米獎補15元;工程質量不過關、修建厚度不足的將不予獎補。據統計,街巷硬化資金2020年政府財政計劃投入4000余萬元,目前,已預撥付到位1千余萬元,為各村高質高效推進村莊街巷硬化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時,復興區還廣泛動員社會鄉賢、在外經商能人和在外工作人員以及村中致富能人等,捐款捐物投身美好家園建設中,形成綜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
復興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朝亮稱,各村拿到補貼的前提是保證工程質量。在鄉鎮先行完成驗收后,由區農業農村局、財政局、審計局、鄉鎮街道和第三方驗收公司聯合組成的驗收組,嚴格按照標準進行驗收,驗收合格的才能予以補貼。
因此,霍北村第一時間組織村兩委、黨員、村民代表召開了大會,統一思想,把這項民心工程做好做實,徹底改變村容村貌。
“施工輪到哪條街,街上的各戶村民都會主動配合工人,還為工人們送水送吃的;鋪上瀝青后,村民主動值守,防止路面被機動車碾軋壞。”村黨支部書記苗玉田稱,街巷硬化修好的不僅是門前的道路,更修補了一些歷史遺留的矛盾,促進了鄰里和諧。
記者了解,復興區在推進街巷硬化同時,給街路兩側綠化、路燈安置都預留出了空間,做到硬化、綠化、亮化、美化一體推進,同步實施。經測算,全區農村街巷硬化后,將新植樹13000株,綠化面積新增4萬平方米,安裝路燈1500盞。
路通帶來大效益
6月初,市民劉女士來到復興區康莊鄉石坡村,作為在這里開發民宿的投資者,她開始進村進料,將一套舊宅院打造成新民宿。
與她同時段進村的,還有另外三位投資人。他們分別對三套舊宅院按照規劃設計進行施工改造。
對于一撥又一撥來村考察并投資的現象,康莊鄉人大副主席常曉潔稱,石坡村知名度的提升恰恰印證了“要想富先修路”那句話。
曾經,石坡村里只有一條主路,且周邊圍著幾家洗煤廠、養殖場。雖然村東旁就是一條從石坡水庫流出的河流,但村民的家門都開在西邊,東邊無路,河水再美不是景。
隨著復興區對2萬畝康湖示范區、觀嶺山的規劃打造,緊鄰其間的石坡村乘上人居環境整治東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鋪設2萬余米污水管網、全村實現水沖廁、安裝120盞路燈、建設4個小游園。全村道路不僅實現硬化,還高標準建設了慢跑道,村莊綠化率達63%。去年,國家級森林鄉村稱號名落石坡村。
能賞花、可戲水;能感受鄉土氣息、可追尋當地文化——石坡村以新的面貌迎來新的生機。一組數據顯示:“五一”期間,該村接待全市及周邊地區游客1萬余人;近一段時間,來村考察的客商達30多人。
村黨支部書記李蟠告訴記者,如今的石坡村人旺、家旺、經濟旺。
隨著環境的大改變,石坡村許多外出打工的村民紛紛回家,實現家門口就業。游客增多帶動村民自產農產品銷量增加,村民的腰包也鼓起來。
經過兩個多月的施工,劉女士的民宿即將開門納客。她告訴記者,在相對封閉的庭院里,她打造出小橋流水、鳥語花香的“世外桃園”,為身居城市喧囂的市民提供了一處放松休閑的空間。
常曉潔稱,對于石坡村新業態的引進、老民居的利用,復興區有著嚴格的標準和要求,旨在通過科學、嚴謹、高標規劃設計,實現“一戶一案”,不留遺憾。
復興區副區長郭安新表示,復興區有意把石坡村作為人居環境整治及邯西生態示范區發展的樣板,高標嚴規地打造是為了更好地量化和復制,以此讓復興區更多村莊既成為宜居地,又成為宜業地。
邯報融媒體記者 崔桂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