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的物業問題,不新鮮,卻難辦。而自2017年以來,我市乘著榮獲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稱號的東風,著眼于小區“管理難”這個民生熱點、焦點,主動作為,探索實施了許多卓有成效的模式,讓曾經小區的“無人管”“管不了”,物業與業主針鋒相對的情況逐漸變成物業入駐、服務水平提升,居民滿意、主動繳費配合。“紅色物業”“物業+家政”等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邯峰社區紅色物業管理中心
羅二社區紅色物業管理中心
小區有了“紅管家”
王長友老兩口在邯山區浴新南街道羅二社區中華南四號小區生活了31年。曾經,小區的主干道坑坑洼洼、垃圾遍地、車輛亂放、雜物亂堆。沒有門衛,外來的攤販直接在院里擺攤;沒有路燈,小區到晚上一片漆黑……“還不是因為咱小區長期沒有物業!”王長友等居民對于小區臟亂差的緣由心知肚明,卻苦于沒有法子。
中華南四號小區長期以來就是一個“特別”的小區。羅二社區黨支部書記遆亞瑋說:“四號小區里,有2棟樓是區政府的家屬樓,3棟樓是地稅部門的家屬樓,剩下的是對外出售的商品樓,情況可以說是相當復雜。以前小區管理基本是‘各自為政’,就是三個區域的居民分別出點錢,各自雇一個打掃衛生的,只負責自己的‘地盤’。這就導致主干道的路、路燈、垃圾成‘三不管’了。”
這種“沒人管”的現狀,在2018年終于得到解決——在社區的協調下,小區統一的物業入駐了。66歲的王長友回憶起這之后小區的變化,可謂如數家珍:堆積的垃圾清走了,以往大風一刮,白色袋子亂飛的情形再也不見了;道路整修了,路燈修好了,夜晚出行更方便了;大門有了門衛,小區更安全了;小煤房“美容”了,古色古香的仿佛古建筑……“有了紅色物業就是好。”這句話,在接受采訪時,王長有說了6遍。
邯山區有717個住宅小區,其中老舊小區有538個,與中華南四號小區一樣,許多小區或沒有物業,或物業服務與居民需求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很多小區陷入“越亂越沒人管、越沒人管越亂”的惡性循環。
根據邯山區“民呼回應中心”反饋的數據,通過四級人大代表聯系選民以及新邯山人民網、手機APP等途徑收集到的群眾反映的熱點問題,涉及物業管理的超過40%的比例。
小區管理難題,誰來管?怎么管?“紅色物業”是邯山區在黨建引領下創新開展的社區管理機制和物業服務模式,就是把黨的組織嵌入物業,通過黨對物業服務的監督、管理、考核,共同管理和服務好小區居民。
邯山區住建局物業科工作人員冀亞超介紹,“紅色物業”的模式分為兩種:第一,在無物業管理的小區,由黨員志愿服務隊、物業服務隊、居民自治委員會組建“紅色物業服務站”;第二,在已有物業企業管理的小區,由黨員志愿服務隊、物業企業、業委會組建“紅色物業聯盟”。紅色物業服務站和紅色物業聯盟組建黨支部,支部書記由基層社區黨組織成員擔任或兼任,定期召開由社區、居民、物業等各方人員參加的物業服務聯席會議。
“每月一次的聯席會議,可以讓居民把訴求擺在桌面上說,大家共商解決,讓物業和群眾關系由‘背對背’變成‘面對面’,改善雙方關系,也可以有效提高物業服務水平。”冀亞超說,因為成效顯著,目前邯山區所有城市小區實現了“紅色物業”全覆蓋。
中華南四號小區運動廣場
物業+家政,家里家外事全管
家里老人歲數大了,家里有殘障人士,得找保姆?不用,到小區物業問問,有更便宜、更方便的貼身服務,還有社區和左鄰右舍進行監督……自2018年以來,叢臺區東柳街道辦柳西社區居民就享受到社區開展的“物業+家政”服務的便利,受益群眾直呼“靠譜”。
翟女士父親在桂花苑小區單獨居住,已是耄耋之年的他,讓翟女士時刻擔心。于是,翟女士便想找個保姆照顧父親的生活。她先后到多家家政咨詢,市場價格每月高達3000元至4000元,而在父親家門口的物業管理服務中心,每月收費只有2500元左右。并且,她打聽到,物業開展的家政,是社區引進的,服務質量有社區和左鄰右舍進行監督。在經過和中心人員一番交談,感覺選擇小區內的物業管理服務人員比較靠譜的她,選擇了物業的家政人員照顧父親。“一段時間后,我爸感覺被照顧得很不錯,鄰居們也都說好,我就放心了。”翟女士說。
柳西社區黨支部書記李天河介紹,通過“物業+家政”模式,居民可以在家門口申請到日托、上門照料、送餐、陪護等服務項目,并享受到低于市場服務價格的服務。并且,社區黨支部會定期到群眾家中征詢意見建議,收集群眾信息,通過聯席會議向管理處反饋信息,督促問題整改,監督收費標準。目前,通過推行物業和家政的互補式服務,東柳街道柳西社區的業主、物業、家政形成了和諧共建、共駐共榮的局面,居民群眾對黨組織的依賴度和信任度大幅提高。
“柳西社區共有12個小區,其中11個是老舊小區,社區在搞好物業服務的基礎上,折價開展對居民的家政服務,融洽了業主和物業的關系,增強了老舊小區業主對新駐物業的認可度,也樹立了居委會干部的形象,是一舉多得的辦法。”李天河說。
邯報融媒體記者 趙正杰/文 郝群英/影
◆短評
攜手共創美好社區
社區是城市的細胞,破解小區“管理難”關系著整個城市發展的大格局。“紅色物業”“物業+家政”模式作為我市處理這件“頭疼事”的生動實踐,其效果可謂“一石多鳥”。它既解決了小區尤其是老舊小區居民長期以來的煩心事,讓群眾享受到了物業服務提升帶來的便利,又讓黨的光輝照進了物業管理第一線和群眾心中,并且它還展示了我市有關部門為鞏固文明城市創建成果的積極思考和努力,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邯山經驗、邯鄲經驗。
但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作為社區主體的居民不僅期待宏觀問題的解決,而且希望有更加細致的服務、更為文明和諧的小區。而這,需要我們多個主體的共同努力和長遠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