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區百家街道六二社區北崗院,作為我市主城區1064個老舊小區之一,在時代變遷中失去往日光彩,小區設施和環境也越來越差,直接影響著居民的生活質量,很多居民被迫離開感情深厚的老屋,過上了“候鳥”生活。如今,伴隨著我市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程的持續展開,小區居民積極參與改造,讓“臟亂差”的大雜院蝶變為美麗宜居的城市花園,居民的滿意度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候鳥”歸家
8月21日上午,記者來到北崗院。在門口,新鋪的柏油路干凈整潔,通衢四方。道路一側規劃了車位,汽車有序地停放其間。小區里每棟樓的外墻統一涂成了紅色,也許是怕顏色過于單調,臨街一面的紅墻還繪制了巨幅宣傳畫。不遠處,幾位老人圍坐在宣傳畫下聊天。秋高氣爽,畫里畫外都是藍天白云,充滿了詩情畫意。
北崗院建成于上世紀80年代初,共有15棟居民樓,874戶,1000多口人,原住居民大多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從去年10月份起,小區啟動提升改造工程,中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度中斷。今年4月初,改造工程繼續推進。
85歲的何試軍在北崗院住了近40年,談起小區改造前后變化,老人頗多感慨。
“多年以來,小區設施老化得越來越嚴重,原來的水泥路面坑坑洼洼,居民下雨天出門總是踩了滿腳泥。”何試軍說,“下水道還經常堵塞,污水橫流,居民出行先要備幾塊墊腳的磚頭。到了冬天,暖氣不熱,家里也要穿棉襖。這樣的生活環境,親戚多次勸我別住了,賣掉置換新小區吧。”他雖然沒舍得賣老房子,但天氣轉涼后,他會搬到孩子家住。
何試軍的話勾起了小區里其他老人的回憶,他們紛紛訴說著過去無奈的“候鳥”生活。
“哪個人對自己曾經住過的老屋沒有感情呢?過去北崗院環境差,我搬到兒子家住,結果有一次遛狗,竟然不知不覺走回來了。”65歲的居民王女士說。
“5年前,我想把房子重新裝修一下,可兒女們說這么舊的房子有多少時間回來住,沒必要裝修。”70歲的蔡先生說,“后來我搬到孩子家住,但每年還會回來看看老房子。”
今年,這些“候鳥”的生活習慣改變了。入秋后天氣轉涼,他們沒有像往年一樣選擇“東南飛”。
“暖氣管都包上了白鐵皮,不但美觀還增加了保溫效果,相信今年冬天家里會暖和很多;小區重新鋪設了柏油路,路邊做了吸水的綠化帶,再也不怕下雨天出行了,看著改造后的小區,我簡直認不出來了。”何試軍笑著說。
“小區污水管網改造更是立竿見影,再沒看到黑臭水橫流的景象。”蔡先生說。
“北崗院正在建居家養老中心,今后不出小區門就能看病、理發、取工資。”王女士說,“我去里面看過了,還有個公共食堂,老人可以湊對做飯,這樣改造法,我感到非常滿意,再不用當‘候鳥’搬來搬去,麻煩兒女或親朋了。”
老院重啟
在現場,與老人們愜意的生活不同的是,許多工人正在緊張忙碌著。有的工人蹲在烈日下,認真地用白漆粉刷著花園欄桿;有的工人在井里鉆上鉆下,正在把樓宇間如蜘蛛網般的電線改裝到地下;還有的工人正站在腳手架上繪制新的外墻宣傳畫。
“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工人們正在抓緊施工,保證在今年國慶前完成該小區的改造任務。”六二社區書記楊紅說,按照邯鄲市改造辦在今年工作方案中提出的要求,給予小區改造充分自主權,要改出小區特色。六二社區對北崗院改造采用“8+X”的改造方案,首先從老舊房屋修繕入手,開展了內外墻體粉刷、雨污管網改造、道路硬化、停車場新建、路燈及照明等基礎設施改造等工程;結合城市“雙創”,房前屋后衛生清理,小區內綠化及景觀改造、門禁及監控設施信息化改造;結合城市“雙修”,重點整治“三線”、網管亂搭亂拉、破損等問題。目前,老舊房屋共鋪設了20000平方米防水層,完成樓體外立面加固保溫、粉刷和水、電、雨污分離,以及低壓電線入地等工程,重新規劃停車位150個,打造了沿道路兩側的吸水綠化帶,規劃5個休閑廣場,建成占地5000余平方米,集養老、醫療于一體的智慧社區服務中心。
智慧社區服務項目的負責人王俊康介紹,“我們以居家養老為思路,通過大數據+互聯網智慧服務,向小區的老年人提供智慧醫療、安全管理、遠程護理、社區餐飲服務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智慧養老。”在小區智慧服務中心樓外,王俊康一邊說,一邊用手機給記者演示智慧醫療對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精確管理。
復興區住建局物業辦主任張燕燕說,為了讓惠民生的老舊小區改造工程落到實處,目前市、區住建部門主要領導每周會對一線不定期督導調研,努力在第一時間解決施工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保障改造工作高質量完成,這已經成為全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新常態。
居民共建
“老舊小區改造的費用主要是由政府、原產權單位承擔。”楊紅說,但像更換防盜門、安裝電梯、美化門前環境等,居民作為最終受益人,需要出資或出力參與改造,這無疑增加了老舊小區改造的難度。為推進北崗院改造工作,六二社區充分發揮黨建優勢,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突出“融合”參與,積極發動小區的黨員、熱心居民組成小區改造的志愿者隊伍,動員大家參與到小區改造中來。
70歲的蔡先生,別看年齡大,卻是北崗院改造的志愿者,他放棄“候鳥”生活后,積極加入小區改造中來。“老年人有威望,最善于做思想工作。”蔡先生說,7月份集中改造小區的煤房,居民需要把舊門自行更換成新門,結果,部分居民以不常在家居住為理由,拒絕更換。為了提升小區整體環境,他配合社區干部一次次登門拜訪抵觸情緒較大的居民,以鄰居、朋友的身份和他們聊天談心、交流想法。“不斷的磨合,使這部分居民對改造的認識逐步加深,他們除了主動更換銹跡斑斑的舊門,還積極加入志愿者隊伍,為小區改造出工出力,提出建設性的好點子。”蔡先生指著院里一片片整齊的煤房說,“你看,過去最臟的小區角落,如今居民自發鋪上便道磚;房頂統一用藍色瓦片裝飾,與藍天呼應,煞是好看。”
“在老舊小區的改造中,居民思想經歷了一個大轉彎,從旁觀者到參與者,大家的主人翁意識、向心力和凝聚力都在提升,為下一步小區加裝電梯工作開了好頭。”楊紅說。
北崗小區只是復興區今年要完成的133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中的一個。記者從復興區住建局了解到,該區今年計劃利用中央補助支持改造小區83個,利用“三供一業”改造小區50個。在此基礎上,全區還將重點打造十個精品小區、六大片區,希冀留住更多的“候鳥”。
邯報融媒體記者 劉昆/文 陳蘇冬/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