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開學前夕,走進市第十一中學,只見滿眼翠綠,別致的核心價值觀小花壇、充滿人文氣息的校史長廊、海量藏書的陽光書屋無不引人注目。
“今年來,我們把打造書香校園作為培育時代新人、弘揚時代新風的綜合抓手。”該校副校長李華棟表示,學校利用生物園栽花種草打造綠美校園的同時,堅持“以德治校”,認真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校園六個好”教育,形成了完善師德評價體系和班主任管理制度,通過開展“學規范遵規范行為規范”“國旗下講話”“文明班級評比”“綜合素質教育系列研學活動”,全面拓展學生活動空間。
市第二中學的校園靜謐而優美,樹木花草相映成趣。“我們將原竹柳林改造成以地質模型為重點、多類樹種、立體綠化型地理園,開辟建設柿子園,打造綠色游園,就是讓廣大師生能身心愉悅地投入到學習工作中。”該校黨委書記、校長焦運濤告訴記者,依托學校教育教學陣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建立師德師風考核制度,開展了文明教師、班級、學生、宿舍評比系列活動和“新時代好少年”“我和我的祖國”等系列教育活動;設置音體美專業教室、科技特色教室、數字實驗室等專業教室,利用課余時間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
走進市口腔醫院,導醫人員笑口迎來,繳費窗口排隊有序,整個大廳整潔優美。“自從推行了電子健康一碼通,患者只需通過手機就能實現掛號、就診、取消、費用結算、健康管理等就醫服務,同時開通診間支付和微信支付等多渠道支付功能,患者再不用焦急排隊了。”該院院長宋志民告訴記者,作為窗口單位,該院在做好公共場所環境治理和規范文明服務的同時,對醫院布局進行科學調整和改造升級,開辟夜間急診,在正畸科設置了學生課桌,讓等候就診的學生書寫作業;在兒童口腔科設置兒童游樂場,極大地滿足了群眾就醫需要。
市衛健委副主任周海英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市衛健系統13家窗口醫院開展“提質提效、文明服務”競賽評比活動,通過“三比三看”評出“提質提效、文明服務”創建活動優質服務窗口、科室等,建立文明建設巡邏隊,不間斷開展文明服務和衛生監督檢查。在全省率先推行“健康一碼通”;市中心醫院開設“愛心媽媽小屋”“夜間門診”;市第一醫院開展“一米陽光”活動和“文明服務崗”“文明服務窗口”評選等活動;市第三醫院打造“互聯網+醫療”,設立了《空中健康課堂》開展健康教育,改造完成“五星級”衛生間;河北工程大學附屬醫院設立高標準“一站式服務中心”,將導醫、預約、審核蓋章、患者退檢退費、病歷預約打印等服務整合,實行“智能陪檢”,為患者提供“便、捷、快、優”服務。
位于復興區的王郎貿易市場建于1998年,有固定商戶156戶,年交易量達到1000萬公斤以上,惠及周邊居民10萬余人。市場管理人員溫陽表示,為進一步提升市場經營環境,先后投入資金160余萬元對市場環境進行了改造提升。“我在這干了二十多年了,原來都是在小石臺賣東西,刮風下雨就不能出攤。現在都入店經營,市場新修了柏油馬路,門店牌匾也統一了,環境好了,來的人也多了,生意當然也就好多了!”市場蔬果攤攤主老郭說道。
位于沁河河畔的光明便民菜市場的變化同樣喜人。今年以來,該市場對路面進行硬化,整修了下水道,解決了污水橫流等困擾群眾多年的難題。市場負責人姜新表示,市場對110戶攤位門匾進行了統一復古式裝潢,所有從業人員統一著裝,并設置了雷鋒志愿者服務臺、公平秤。“以前在路邊的小攤買菜,商販隨意報價、缺斤短兩的事情時有發生,現在有了正規市場,大家在這里買菜放心多了。”正在買菜的劉女士滿意地說。
邯報融媒體記者 張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