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速別車潑咖啡車主獲刑3個月”的話題在微博沖上熱門話題。不僅在外地,在永年區,兩名男子駕車外出,因為“超車”與其他車輛發生糾紛,在自家門口被對方毆打致傷;磁縣7人因“讓車”引發爭斗,雙方決定使用“武力”……
東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調查結果顯示,56.99%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路怒族”,其中,駕齡在10年以上的受訪者中,認為自己是“路怒族”的比例達到88.89%。
您是“路怒一族”嗎?近日,記者進行了多方采訪,為您梳理它的“病因”“癥狀”“治療方案”……
不久前,有網友發布了一段行車記錄視頻,該網友駕車時遭到一輛黑色小客車頻繁別車,最后又向其車輛前擋風玻璃潑灑咖啡,差點釀成事故。此視頻在網上發布后,立即引起廣大網友熱議,網友們紛紛譴責這名別車的司機。事發當晚,北京市交管部門經過調查取證后,對黑色小客車駕駛員依法采取刑事拘留。
近日這個一“潑”成名的北京司機被依法判刑,“超速別車潑咖啡車主獲刑3個月”的話題在微博沖上熱門話題,超億人次閱讀,近萬人參與討論。“路怒癥”,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再一次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
路怒癥從不是個別現象,據中科院的一份《城市擁堵與司機駕駛焦慮調研》顯示,北上廣三分之一的司機稱自己屬于“路怒族”。據東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調查結果顯示,56.99%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路怒族”,“路怒族”在人群中的比例基本上隨著駕齡的增長而增加。其中,駕齡在10年以上的受訪者中,認為自己是“路怒族”的比例最高,達到88.89%;而駕齡在1—5年的受訪者中認為自己是“路怒族”的比例最低,為57.14%。
公安部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65億輛,其中汽車2.75億輛;機動車駕駛人4.5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4.1億人。如此龐大的基礎下,哪怕路怒司機只有1%的比例,也值得引起重視。
一上車就想爆粗口
路怒癥離我們并不遙遠,永年區兩名男子駕車外出,因為“超車”與其他車輛發生糾紛,結果被對方3人一路尾隨,并在自家門口遭到毆打致傷;磁縣7人因“讓車”引發爭斗,雙方依仗自己“年輕火力旺”,決定使用“武力”解決糾紛。
市民王女士在采訪中告訴記者:“我開車時間還比較短,三四年吧,但是能發現自己的脾氣是越來越差,能打車坐車還是比開車好。”王女士感嘆自己從一名新手進化成老手,同時也從一名溫婉的淑女,變成了暴躁的老司機。“前天接家人在滏東大街陵園路口吃飯,紅綠燈等了三個才通過,看見那些加塞、插隊的行為,氣不打一處來。晚上回家,在世紀大街人民路口掉頭的位置,有車從中間道掉頭,差一點就撞上了,真是讓人好脾氣也變壞了。”
市民杜先生在開車前也對路怒癥有些了解,自認為能夠控制好情緒,但是自從開車之后,“我坐在車里粗口不知不覺就多了起來,實在憋不住啊,以前最多就是罵‘神經’啊,現在什么都會罵了。特別是那些突然竄出的行人和非機動車,更是讓我情緒惡劣,感覺他們都像是不要命一般。”
市民馬先生自認在日常生活中是脾氣挺好的一個人,可是一上車他就感覺自己像換了個人,脾氣變得特別急,很不理解為什么自己車上車下差距這么大。“我妻子也是,坐在副駕駛上常常勸我開車要穩重點,不要急不要爭,可她一旦開車平常囑咐我的話也拋在腦后了,雖然不是特別上頭,但是也能感覺到狀態不對,有些急躁,我也很好奇,為什么有些人日常生活中脾氣很好,一開車就狀態驟變呢?”
路怒是被不守規則逼出來的
人們常說,事出有因。那么,是哪些事情最容易在行駛過程中點燃司機情緒的呢?
記者采訪中發現,被遠光燈閃得睜不開眼,成為司機路怒的一個重要原因。很多市民都有同樣的感受,不知道為什么,在夜間會車時很多司機從來不會變更近光燈,有些車甚至換上高亮度的氙氣大燈、增光器。晚上迎面會車,司機們什么都看不清,尤其是在燈光不足的路段,有時候迎面看著對方車輛開遠光燈會車,閃燈光示意對方后,他還是我行我素,感覺真的太窩火了。
開車過程中,遇到行人亂穿馬路,無視交通信號燈的情況,尤其在省道和鄉道上,時刻提防路邊會不會沖出行人或者電動車,這些都成了司機們路怒的重要因素。
汽車行駛途中,一些“老司機”為了搶時間,在行駛過程中不斷加塞,強行搶道別車,在某種程度上也加重了道路擁擠狀況。如果按照正常行駛可能一兩個紅綠燈就能通過路口,但碰見加塞、別車等情況,甚至會延長到四五個紅綠燈的時間還未能通過路口。遇到上下班高峰期,車輛擁擠本就嚴重,再遇上這些情況,司機們往往會變得憤怒。
通過對市民的采訪,記者發現市民對路怒癥都有一定認知和防范,但是潛在路怒癥的人群并不在少數。
在由路怒癥引發的沖突和事故中,肇事雙方常常以脾氣不好做借口,導致他們并不會真正汲取教訓。那么,面對路怒這一現實問題我們應如何解決?如何防治?
路怒癥癥結在哪里?該如何正確處理這一問題?本報記者帶著這些疑問走進了市交通事故快速處理中心和市心理咨詢師協會,希望由專業人員為我們答疑解惑。
交警:都是沖動的懲罰
事故科的李警官告訴記者,針對北京司機一案,我國《刑法》有專門的規定,《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了“危險駕駛罪”,并將“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追逐競駛,情節惡劣的”情形列入此罪。《刑法》中的這條規定,旨在規制“追逐競駛”等危險駕駛行為,立法用意更看重“情節惡劣”,只要存在情節惡劣的危險駕駛行為,無論是否產生了人員傷亡、車輛損毀等實際后果,都應以“危險駕駛罪”論處。
李警官向記者講述了最近發生的一個因路怒產生極其嚴重后果的案例,“4月曾發生了一件嚴重的路怒案件。肥鄉鎮的霍某駕車將同鎮的王某追尾撞傷,但王某的父親向警方舉報,懷疑這次事故是霍某故意報復,惡意撞傷。事后,經民警審訊核實,霍某承認因雙方之前有過沖突,所以這才事后報復,撞傷王某。”
這件案例可以說是路怒癥的極端案例,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在這次案例中霍某也是因為情緒失控,在當時的節點下無法控制自己,才導致后續事件的發生,霍某在后續審訊中也表示自己在事后很是后悔和自責,深刻檢討自己的所作所為。
李警官說:“我們在處理相關案件時發現一個普遍性問題,那就是肇事司機在當時情況下都難以抑制沖動的想法,在事后普遍感到后悔,認為自己當時不應當那么沖動。”李警官生動地向記者解釋,“就像是你要揮拳一樣,你不知道這一拳揮下去會有什么后果,也許是輕傷,也許就致命了,但是你在那個時間節點下,由于情緒,可能你就忘了后果,忘了輕重,讓沖動的情緒占據了頭腦,這才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
李警官希望廣大司機朋友們在開車過程中以典型案例為戒,駕駛過程中遇事要多些冷靜理性,學會忍讓寬容,多些將心比心和換位思考,學會在最短時間平復情緒、排遣煩惱、穩定心態,避免一觸即發、一點就燃。
心理醫生:心病還需心藥醫
常言道:心病還需心藥醫。遏制由路怒導致的危險駕駛犯罪,關鍵還是要制怒息怒。市心理咨詢師協會會長顧利平在采訪中為記者提供了一些很好的見解。
顧利平說:“路怒癥,簡單說就是帶著憤怒去開車,典型特征就是司機通常是在憤怒的情緒下做出攻擊性行為。產生攻擊性駕駛一個關鍵的心理原因是,開車人有一種不正確的期望,他們下意識里認為可以完全按照自己設定的方式和時間從甲地開到乙地,沒有任何意外事項應該阻擋他們。所以,一旦出現交通擁堵、惡劣天氣、車輛事故、其他司機的野蠻駕駛行為等‘意外’情況出現時,會容易感受到挫敗、激發起憤怒,進而伴隨產生一些更為激進的行為。”
至于說為什么有的人在車內車外兩個狀態,顧利平為記者解釋道,城市車輛的持續增加,車多路堵,難免給交通帶來不小壓力,為了安全,司機在開車時需要傾注較大的注意力來判斷路況,身體與精神會一直處于較為緊張的狀態,駕駛的疲勞感慢慢轉移到心理上出現焦慮、憤怒的情緒。而且,在路況擁堵時,司機常常用鳴笛發泄個人的怒氣,當一個人無法控制噪音的音量與持續時間,被激起的惱怒將會變得更強烈。在這種內外情緒共同作用的基礎上,人的情緒波動就會異常明顯。
那么,我們應當如何緩解,或者說,如何避免路怒癥這一現象繼續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呢?
顧利平說,解決路怒癥最根本的辦法是增強情緒管理的能力。首先大眾要意識到,我可能已經路怒了,我有憤怒、煩躁的情緒了,我開車變快了,我要開斗氣車了。當我們意識到這種情緒,然后就可以用理智分析一下,這些路怒行為產生的后果可能是什么,比如說交通事故和接下來一系列費工費時的處理流程。然后我們就會發現,憤怒的成本太高了,不值得,所以要學會用理智來評價你遇到的事情,而不是被情緒控制。
在采訪的最后,顧利平給大家幾點建議,讓司機們在情緒激動時緩解一二:當意識到自己產生沖動情緒時,做幾次深呼吸調整心態;開車時,注意保持車距,緩解壓車帶來的緊張感;同車上的朋友聊聊天,轉移注意力;適當停車休息,給自己恢復的時間;研究表明嚼口香糖有助于提高積極情緒,對駕駛人的情緒、軀體感覺及駕駛行為有著積極影響。如果路怒癥情況確實比較嚴重,那就應當引起足夠重視,試著自己找出原因,爭取自行調整。如果自我調整效果不好,建議及時就診專業的心理醫生,尋求專業解決辦法。
記者手記:
公共道路不是賽道,更不是角斗場,在這里沒有輸贏,只有一個個受家人牽掛的你我他。作為駕駛員,就要堅持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駕駛車輛,認識“路怒癥”帶來的后果,不抱僥幸心理讓不文明的駕駛行為成為習慣,在路上開車難免會有一些磕碰,大家互相遷就一下也就過去了,一點不愉快就要出手相向,這是對他人生命的不負責,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希望大家能夠堅持文明駕駛,安全駕駛,畢竟“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范,親人兩行淚”。
邯報融媒體記者 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