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有所育”到“幼有優育”
——大名縣“慧育中國·入戶早教計劃”初顯成效
記者史習武
“老師,今天我們玩什么呀?”張童童(化名)在家門口見到了育嬰輔導員張彩彥,她就一頭扎進張彩彥的懷里,仰著小腦袋開心地問。
2歲多的張童童家住大名縣楊橋鎮東海子村,2022年4月成為“慧育中國·入戶早教計劃”項目的實施對象,也是張彩彥定期家訪的38名受益兒童之一。
入戶家訪、親子活動、早期養育指導……2020年10月,大名縣成為河北省首個“慧育中國·入戶早教計劃”試點,為當地農村6至36個月嬰幼兒家庭提供科學的早期養育指導,促進兒童認知、語言等方面發展,探索適合中國農村兒童的早期發展干預模式,為國家兒童早期發展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據。截至目前,該項目累計為大名縣2728名兒童提供入戶輔導服務,彌補了農村家庭早期教育的空白,促進了農村幼兒早期教育全面發展,取得“孩子受益、群眾歡迎、社會認可”的效果。
打開“慧育中國”大名窗口
目前,我國學前教育發展區域不均衡,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孩子,單親、留守、隔代養育等問題比較突出。大名作為典型的農業大縣、人口大縣,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年輕父母開始追求科學的育兒方式。
“市場化的親子園、托育機構在城市已經比較成熟,在農村則是另一種情況。農村辦幼兒園的少,0至3歲學前教育多為‘散養’狀態,早教基本屬于空白。”大名縣衛健局黨委書記、局長張保華介紹,“慧育中國·入戶早教計劃”項目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2015年首先在甘肅省等10個試點運行,試點評估結果表明,項目有效促進了兒童語言和認知能力發展,改善了看護人養育行為和家庭養育環境。
“要實現鄉村振興,人是重要因素,兒童更是重中之重。”大名縣政府副縣長王潔說。經過多方努力,2020年10月10日,大名縣成為全國第11個“慧育中國·入戶早教計劃”試點縣,成立了以政府縣長為組長,主管縣長為副組長,縣衛健局、教育局、婦聯等職能部門領導組成的領導小組,經過前期調研和籌備,在家訪上門提供養育輔導服務基礎上,又在大街鎮雙臺村、楊橋鎮馬村、北峰鄉北峰村、埝頭鄉朱村開展實施“慧育中國·慧育中心”項目建設,在試點村鎮專門開辟一處公共活動場地,作為“慧育中心”,專供未上幼兒園的孩子們及其監護人集體活動、學習與交流。
“我們遵循‘滾動’進出原則,滿6個月齡時進入該項目,滿36個月齡時自動退出。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每年為該項目投入300萬元,縣財政每年籌措30萬元配套資金,專門支持項目開展。”張保華說,截至目前,全縣招聘村級育嬰輔導員和育嬰師107名,為6—36個月的嬰幼兒家庭提供每周1個小時的免費入戶養育指導,輔助培養嬰幼兒在運動、語言、認知和社會情感及健康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能力,全面提升看護人早教照護水平,提高廣大農村家庭的養育水平。
將“慧育中國”本土化
“這些是益智類玩具,旁邊是統一印刷的畫冊、拼圖、分類配對卡片等,我們有教材和既定流程,包括營養喂養和健康方面,也會根據孩子的興趣分類視角,與看護人共同進行游戲、繪畫、閱讀等活動,針對兒童智力、社會情感、語言和動作類能力以及安全保健進行指導。”育嬰輔導員張占紅說。
為尊重兒童發展規律的科學性,大名縣對“慧育中國·入戶早教計劃”項目家訪養育指導課程進行本土化改編。課程與教材遵循兒童發展心理學,針對嬰幼兒每個月齡段的不同成長特點,按周設計游戲、閱讀、親子互動、音樂欣賞、營養教育、健康知識傳授等家訪活動,適時了解兒童的營養與健康狀況,并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將早教指導、營養指導、健康指導有機結合,讓早教指導服務內容更加系統和全面。
為保證“慧育中國”項目效果,大名縣將運作機制也進行本土化調節。“我們在大名縣衛健局設置項目辦公室,聘用縣級總督導及助理各1人對項目進行指導、協調和監督,包括人員及相關部門協調、每月例會組織、人員能力建設、備課定期巡視、隨機入戶抽檢、相關數據統計上報等工作。”“慧育中國”項目總督導張新勇說,該項目還聘用14名鄉鎮督導員,對各鄉鎮育嬰輔導員進行指導和監督、每周組織集體備課、定期隨育嬰輔導員入戶及信息的統計上報等。
楊橋鎮鄉鎮督導員陳軍民說:“每周家訪開始前,我們都會帶領自己組內的育嬰輔導員進行集體備課,共同總結上一周出現的問題,模擬下一周的家訪課程內容,并針對家訪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挑戰商討應對方案。通過慧育中國項目自主研發的家訪APP、家訪日記等平臺,實時監測育嬰輔導員家訪動態,了解育嬰輔導員的業務活動。”
“看到孩子們每天都在進步,我的心中充滿了幸福感和自豪感。”從這句話中,不難聽出育嬰輔導員張珂對自己職業的熱愛。為確保項目順利推進,該縣從文化程度、從業情況、個人素養以及有無接受嬰幼兒專業教育或衛生健康教育等方面對從業人員進行嚴格把關,精心挑選育嬰輔導員,把最適合做兒童工作的人員招聘到崗位上。目前,全縣共107名育嬰輔導員,年齡在25至35歲之間,都有育兒經驗,有幼師教育和衛生健康教育背景的占半數以上。
開辟“慧育中心”新模式
寒風料峭,大名縣大街鎮雙臺村“慧育中心”內一派熱鬧景象。日前,中國發展基金會再次委派專業老師對育嬰輔導員就家訪課程、家訪小程序使用、兒童心理、養育等內容進行培訓。
“‘慧育中心’是我們在各試點村鎮開辟的新模式,由試點村鎮提供一處公共活動場地,專供未上幼兒園的孩子們及其監護人集體活動、學習與交流。”張新勇說,相比家訪員上門提供養育輔導服務,集中培訓效率更高,覆蓋面更廣。
經過三年摸索,大名在立足本地特色基礎上,不斷優化業務流程,完善運作模式和工作內容,創新性開展了“慧育中心”項目建設,進行了促進嬰幼兒早期教育的有益嘗試,提高項目應用效果,形成可復制、可借鑒的農村兒童早期養育服務邯鄲新模式,進一步滿足了人民群眾對“幼有所育、幼有優育”的美好期盼。
“全縣4所慧育中心均配備了豐富的玩具供孩子玩耍,并設置專門老師組織家長和兒童開展閱讀、游戲、音樂律動等親子活動,讓小寶寶們在與同伴游戲中釋放語言、運動、認知和情感潛能。”縣督導員助理張曉楠表示,不定期舉辦家長課堂,普及嬰幼兒照護知識,可以讓家庭育兒照護方式更加科學。
“在這兒,我們這些年輕媽媽不僅學習方便,彼此交流起來也方便,孩子碰到各種問題很快就能解決,孩子們喜歡,我們也喜歡。”大名縣埝頭鄉東馬陵村幼兒家長蜂元娟說。
“慧育中心模式與上門家訪服務模式相比,成本更低,受益面更廣,綜合效益更為突出。”張保華說,因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留守兒童多、看護人受教育水平低,他們倡導推廣家訪為主的幼兒早期養育干預方式,把養育指導按時按需送入家庭。對于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平原農村地區,建議推廣“慧育中心”式幼兒早教服務模式,可考慮與黨群活動中心、幼兒園、學校等政府公共服務場所相結合,為嬰幼兒及其監護人提供集體活動、學習和交流的場地與服務,降低服務成本、擴大受益人群、提升綜合效益。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近年來,大名縣“慧育中國·入戶早教計劃”項目通過不斷摸索改進,不斷創新優化,讓全縣農村貧困兒童享受到科學的優質早期教育,切實轉變提升了農村家長的養育觀念、育兒行為和模式,為推進兒童健康、助力鄉村振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截至目前,全縣共有2728名兒童先后接受養育輔導,在動作、語言、情感等智力發育狀況相比之前有明顯提高,營養與健康發育指標得到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