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晨報記者 劉倩倩
7月2日是“全國低碳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綠色低碳,全面小康”。日前,鶴壁市發布關于能源緊缺體驗的倡議書,倡導大家少開一天車、少開一天燈……增強節約意識,養成綠色生活、綠色辦公、綠色消費的良好習慣。
能源緊缺體驗有何感受?為什么需要低碳生活?低碳生活還有哪些小妙招兒?7月2日,記者先后走進機關單位、大型超市、社區服務大廳等地進行采訪,帶您了解如何踐行綠色低碳生活。
體驗能源緊缺 激發人們節約能源的緊迫感
7月2日上午9點左右,記者先后來到市衛健委、市總工會、淇濱區黎陽路街道辦事處等單位,發現空調外機無一運行,“節能低碳”“文明餐桌”“節約糧食”等溫馨提示也隨處可見。不少工作人員表示,為了響應能源緊缺體驗的倡議,他們上下班都會選擇步行或乘坐公交車。“提前十分鐘出家門,一路步行到單位,我們既鍛煉了身體,還踐行了‘綠色低碳’,這應該成為一種生活時尚。”一位工作人員說。
在淇濱區江南社區,社區工作者將使用過的打印紙裁成小片后裝訂,給前來辦事的社區居民使用。“我們還搜集了一些廣告紙,裁成小紙片,居民來咨詢問題,我們就將一些內容寫在紙片上,方便居民。”江南社區主任李燕霞告訴記者,這已經成為他們的工作習慣。
在不少機關單位,“電梯三層內禁行”的標識也較為醒目,在低樓層辦公的人員也都自覺走步梯上樓。“今天體驗能源緊缺,激發了大家節約能源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我們從生活點滴做起,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踐行節能低碳。”淇濱區黎陽路街道黨政辦公室主任師明富說。
環保購物袋使用率高
當天上午10點左右,在淇濱區黃河路一家大型超市門口,記者發現不少顧客拿著環保袋裝東西。51歲的肖女士打開綠色的環保袋,將購買的蔬菜、水等裝了滿滿一袋子,肖女士說:“我的環保袋下面有倆小輪,還能變成小車子,拉著回家也不費力,可比塑料袋好看又結實,關鍵還可以多次使用,節能環保。”
記者在該超市采訪時發現,只有一位年輕人使用了一次性塑料袋。“我著急出門,沒有拿環保袋,以后我也會經常使用環保袋。”面對記者的采訪,現場不少顧客表示,現在大家已經把使用環保袋當作一種生活時尚。
該超市負責人王先生表示,在超市購買塑料袋的顧客并不多,超市前臺準備了環保購物袋,有全棉的、無紡布的,都可以反復使用。王先生說:“我們會提醒顧客盡量減少使用塑料袋,節能環保從點滴小事做起。”
在淇濱區九州農貿市場,記者發現不少攤主會將顧客的蔬菜全部放在一個大袋子里。“把蔬菜單獨稱重后裝在一個大袋子里,可以少用幾個小袋子,我們這樣也是為綠色低碳做貢獻了。”攤主王愛芝說。
“近處步行遠處乘公交車” 踐行“135”綠色低碳出行方式
“135”綠色低碳出行方式,即居住地距單位在1公里以內上班時盡量采用步行方式出行,3公里以內騎自行車出行,5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7月2日上午11時,在淇濱區蘭苑社區,56歲的董明清告訴記者,他和家人平時就是這樣做的。“近處步行遠處乘公交車,我和朋友去山里玩,還經常騎自行車去。”董明清笑著說。
90后市民劉曉陽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騎自行車從家到單位,需要半個多小時,我把這段時間當成體育鍛煉的時間,不但節能環保,還能鍛煉身體,真是一舉多得呢!”劉曉陽還經常發動朋友加入到騎行的行列,節假日出游,大家也會選擇騎自行車。
“周末和朋友出去玩兒,我們只開一輛車,一路上聊天兒、唱歌,‘綠色出行’可不是口號,我們從這些小事做起,都是踐行‘綠色低碳’。”32歲的崔女士說,她不但和朋友出去玩兒時選擇拼車,上下班也會選擇和同事拼車,已成為她的生活習慣。“我們有一個微信群,只要有一個人選擇開車,其他人就選擇拼車,大家都是綠色生活的踐行者。”
做低碳達人 自覺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
采訪過程中,不少市民分享自己的低碳生活小妙招兒,“電視屏幕太亮了,可以調成中等亮度,能省電還能保護眼睛”。“電插板不用的時候,關掉電源,才徹底不耗電,別小看這個小動作。”“從冰箱里拿東西,一次性拿出來,減少開門次數。”“把冷凍室內需要解凍的食品,先放入冷藏室解凍,這樣還能降低冷藏室的溫度呢。”
家住淇濱區偶之家小區的董露露十分注重節能環保,她分享了許多低碳生活小妙招兒。例如:煮飯提前淘米,并浸泡十分鐘,然后再用電飯鍋煮,可大大縮短米熟的時間,節能省電。“我還會把洗菜、洗米的水都倒到大桶里,可以沖馬桶、澆花。”董女士說她的節能小妙招兒,為家里節省了不少水電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