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亮(右)在村民家走訪。
□晨報記者 李明英 文/圖
“清亮,謝謝你幫俺家賣雞蛋,如果不是你幫忙俺家會賠不少錢。”
“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你家的雞蛋賣出去了,你們的日子也能過好了,我比你們更高興。”7月3日,淇縣橋盟街道七里堡村包村干部李清亮剛到村里,57歲的村民杜寶年夫婦便熱情地邀請他去家里坐坐。記者看到李清亮走在村里,村民都會熱情地打招呼。在七里堡村,李清亮既是脫貧攻堅的戰斗員”、農產品的銷售員,又是矛盾糾紛的調解員、疫情防控的“安全員”,李清亮被村民親切地稱為“四員”好干部。今年7月1日,在我市召開的慶“七一”表彰大會上,李清亮作為市“優秀共產黨員”受到表彰。
脫貧攻堅“戰斗員”
七里堡村有1800余人,貧困戶10戶。2017年9月,在淇縣橋盟街道城建部門工作的李清亮被派到該村擔任包村干部。
“感謝清亮,不是他幫俺,俺家的日子還不知道以后咋過呢。”65歲的張學凱說,他患有直腸癌,因治病欠了10多萬元的債務。沒生病前,家里日子雖不富裕但也幸福美滿;可自從患病后,他的兒子、兒媳婦為了照顧他也沒法出門打工,治病又欠下巨額債務,導致整個家庭陷入貧困。李清亮到村后,在走訪貧困戶時得知了張學凱的情況,便幫張學凱父子申請了村里的公益崗位,還幫張學凱的兒媳找了一份保險宣傳員的工作,讓他們一家有了穩定收入。更讓張學凱高興的是,在李清亮的申請下,依據《河南省困難群眾縣域內住院先診療后付費工作實施方案》,他住院可以享受到“先診療后付費”的政策,緩解了他家的經濟壓力。“看病花了很多錢,后來都不敢去醫院了,現在各種針對貧困戶的補貼,也讓俺稍微能喘口氣兒。”張學凱說,2018年10月他家脫貧,未來他們一家要齊心協力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農產品銷售員
距離張學凱家約2公里處的一塊菜地里,38歲的袁樹歸正在采摘豆角、黃瓜。看到李清亮后,袁樹歸不停地道謝。
袁樹歸雖然不是貧困戶,但家里有三個未成年孩子,經濟壓力大。為了改善家庭困境,去年年底袁樹歸在村里種了近7畝的菠菜想在春節期間售賣。可還未等菠菜上市,便突遇新冠肺炎疫情,眼看著蔬菜沒有銷路,袁樹歸急得在地頭團團轉。李清亮了解情況后,立即來到他家菜園子查看情況,同時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里發布菠菜滯銷的消息,消息一經發出,李清亮收到眾多愛心市民的電話,他把對方需要多少斤菠菜,家住哪里等詳細地址認真記錄下來,讓袁樹歸提前打包好,每天下班后李清亮開著自家的面包車變身銷售員、送貨員,把包裝好的菠菜拉到市區,送往鶴翔西區、盧浮宮小區等多個小區。
“本來想著自產自銷多賺點錢補貼家用,沒想到第一年就滯銷,多虧了清亮幫俺才沒有造成損失,他可真是好干部;現在疫情得到了控制,俺家種的菜也不愁銷路了,家里日子也會越過越好。”袁樹歸笑著說。
矛盾糾紛調解員
除了日常工作以外,李清亮還負責調解村民之間的矛盾。“不能讓村民因為幾句話就產生隔閡。”李清亮說,村民之間的關系直接影響整個村的村風村貌,只要村民有矛盾糾紛,他立即變成調解員,把村民當成自己的親人,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主動去化解矛盾。
2017年,剛到村里做包村干部的李清亮,正在村委會辦公室工作,一位60多歲的老人找到他反映,自己年近80歲的姐姐劉榮英無人贍養,希望他們能幫著調解一下。
李清亮立即找了村黨支部書記了解情況,得知劉榮英的兩個兒子在幾年前相繼意外去世,老人長期借住在親戚家。了解后,李清亮立即帶著村干部到老人的兒媳婦家里做工作,希望能讓老人有一個安享晚年的地方,可未能調解成功。老人的贍養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可愁壞了李清亮。他翻閱法律條文、咨詢律師,又把老人的兒媳婦、孫子、女兒請到村委會,當面進行調解,最終解決了老人的生活問題,老人與兒媳婦之間的關系也得到了緩解。
這件事得到解決后,找李清亮的人越來越多,王海青便是其中一位。“土地流轉時我沒在村里,一直覺著村干部給我少測量了土地面積,聽清亮解釋后,我覺著自己誤解了他們。”王海青說,去年他不滿意土地面積的測量結果,一直對村干部有誤解,也一直未領取土地流轉金,在李清亮的耐心解釋下,他滿意地領走了土地流轉金,徹底解開了心里的疙瘩。
疫情防控“安全員”
今年年初,突發新冠肺炎疫情。作為一名黨員、包村干部的李清亮,在疫情防控期間,從農歷臘月三十開始到疫情得到緩解,他每天帶領村干部、黨員志愿者穿梭于村里的大街小巷,利用大喇叭不間斷播放“疫情防控緊急提醒”,用微信平臺廣泛宣傳疫情防控知識,消除群眾的恐慌心理。他組建了疫情防控隊伍在村里開展網格化、地毯式排查;堅持每天對村道進行消毒,晚上對卡點、村內大街小巷巡查。考慮到疫情防控期間群眾居家生產生活遇到難題,李清亮及時與村“兩委”干部溝通,成立了3個生活保障組,定時為村民采購物品,滿足村民生活、生產需求。李清亮在疫情防控期間一直沖在第一線,用實際行動做村民的“安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