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利英 苗苗
大干四個月、實現“雙過半”等不得、慢不得,須以雷霆萬鈞之力與時間賽跑,圍繞趕進度、補損失、穩增長的既定目標任務,爭分奪秒抓落實、促成效。
從招商引資談判協調會到項目建設工地,從城市公園游園到農村大街小巷,從生產車間到田間地頭,處處都有比學趕超的濃郁氛圍。這是近一個月記者在浚縣采訪時最大的感受。
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干四個月、實現‘雙過半’”的目標任務,浚縣縣委縣政府抓牢項目建設、招商引資“兩個關鍵”,強化城區建設、鄉村振興、脫貧攻堅“三個重點”,守牢防疫底線、安全底線、環保底線和服務保障底線“四條底線”,謀發展實事、出發展實招、做發展實功、求發展實效,強力推進信心提振、項目提速,產業提效、城市提級,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全面復蘇和高質量發展,向市委市政府和全縣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拼速度
項目建設按下“快進鍵”
提前一個月實現任務過半
6月22日,京東亞洲一號鶴壁電商物流園項目工地上一派忙碌景象。“只要條件允許,項目建設就不會停,正在全力推進。”該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
6月24日,今年投入運營的日日順海爾物流倉儲基地內,一輛輛貨車正在忙碌地裝貨。“6·18”期間,共有2.9萬多單天貓家電商品從這里配送到消費者家中。
浚縣產業集聚區鶴壁鑫發食品有限公司的廠房中,工人們正在加緊調試機器。這個由閑置資產盤活而成的年產3.5萬噸速凍食品項目預計7月份投入運營。
在李子園乳飲料、九州通醫藥物流等重點項目建設現場,無一不是搶工期、趕進度的場面。浚縣各相關部門“自我加壓抓推進、快馬加鞭抓攻堅”,推動項目建設熱潮涌動。
抓項目就是抓發展,抓發展必須抓項目,項目建設是經濟工作的“生命線”。復工復產以來,浚縣舉全縣之力、聚全民之智,主攻產業項目、基礎設施項目、社會事業項目等重大項目建設,一幅幅施工畫面演繹著項目建設推進經濟發展的“速度與激情”。
今年年初以來,浚縣縣委、縣政府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緊抓項目建設,不斷完善重大項目協調推進機制,突出抓好項目謀劃、開工、竣工等關鍵環節,積極推進集中開工活動。
為切實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工業企業復工復產工作,浚縣縣委、縣政府及時安排、周密部署,組織多個單位派專人下沉到各個項目組,實行縣級領導分包、重點項目秘書長服務機制,調派32名項目秘書長服務35個重點項目,全力助推重點投資項目建設,千方百計把疫情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
截至5月底,全縣共有重點在建項目京東亞洲一號鶴壁電商物流園、李子園乳飲料等100個,已完成投資60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56%;11個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0億元,占年度計劃的61%;集中開工項目電商快遞物流產業園、浚縣5G基站建設等24個;竣工項目河南特創塑業有限公司建筑裝飾玻璃深加工、鶴壁業之鼎智能家居定制家具等15個。
浚縣通過“縣級領導分包”“項目調度會”“聯審聯批月”等一系列活動,強力抓好項目調度,迅速掀起了施工高潮,促進了京東亞洲一號、萬邦農產品冷鏈物流等一批重點項目克服疫情帶來的影響,提前一個月實現任務過半。
拼氣質
以繡花功夫提升古城顏值
新增業態激活古城經濟
浚縣,作為一座古城,一磚一瓦中流淌著文化的汁液,一呼一吸間浸潤著文化的氣息。
文化是浚縣的優勢,也是浚縣的財富。只有循“古”向“新”,做好古城保護開發這篇大文章,才能以“文”化城,繪就魅力浚縣新畫卷。
今年年初以來,浚縣重點圍繞“以文化城”,積極整合“兩山”、古城、古運河、古糧倉等文化旅游資源,加快推進古城保護修復和街區整治等項目建設。截至目前,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立面改造、四個城門廣場、縣衙、海棠谷、翰林府、關圣廟等項目修復成景,成為居民休閑的好去處和文化旅游發展的新亮點;古城墻、文廟、土圓糧倉、兵役局歷史建筑片區等文物遺跡已經完成保護修繕工作。嘉里美食街已建成并投入運營,成為古城特色餐飲商業區新標桿。按照國家5A級旅游景區標準設計的高端游客集散中心項目已經開工,包含了游客服務中心、住宿、餐飲、商貿、停車場等功能。
在做好古城保護的同時,該縣按照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發展思路,精心布置了夜間亮化、夜間巡游、夜間演出、夜間市集等多項業態及內容,全力打造豫北最美“夜游”運河古城活動。組織開展了“浚縣古城歡樂嘉年華”系列夜間巡游、夜間演出、嘉里美食夜宴等多項特色表演體驗內容,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觀光體驗。這些改變,為浚縣的夜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7月3日晚,古城街頭華燈初上,眾多文物古跡在街燈的映照下更顯韻味,迎著燈光,順著人流,記者來到浚縣古城縣前街,“古風夜市”如期開市,商販們身著古裝,叫賣著發簪、手工藝品等特色商品,濃濃的古風讓人仿佛回到了古代。
家住鄭州的趙志成趁著端午節假期帶著一家老小徜徉在古城中,白天賞美景,晚上逛夜市,在浚縣玩得不亦樂乎。“身邊朋友一直推薦我們來浚縣古城逛逛,趁著假期我們就自駕過來了,準備今年春節再來浚縣古城感受一下年味兒!”趙志成說。
巍巍大伾山,鐘靈毓秀;千年古運河,靜靜流淌。東攜大伾山、南攬浮丘山、西挽大運河(衛河浚縣段),經歷千年積淀洗禮的浚縣古城,如今已重現“兩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的獨特歷史風貌。游運河、逛古城、賞“兩山”,連點成線,全域旅游的生動畫卷徐徐展開。
拼成效
城市“雙修”提品質
以文化城增內涵
浚縣,也是一座新城,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中顯現著現代繁華,一顰一笑中雕刻著幸福美好。
“今年春節因為疫情,被隔離在外地沒能回家,這次回來發現村里大變樣。”浚縣伾山街道西楊屯村的王女士指著村西大片公園感嘆,“這么好的環境不利用一下實在可惜,我正計劃將老房子整修一下,結合我們村的泥咕咕研學項目,做特色民宿項目。”
王女士口中的大片公園是浚縣依托浚縣國家儲備林項目資金和國債資金建設的浚縣黎陽故城郊野公園,該公園建設規模2532畝,投資2.25億元,建設范圍為伾山街道大伾山東側黎陽古城遺址以南、天寧路以東、東楊屯至天寧路沿線以北。
浚縣黎陽故城郊野公園只是該縣在城市“雙修”方面做的眾多工作中的一項。今年上半年,浚縣一手抓生態修復,一手抓城市修補,將生態文明建設和改善人居環境并重推進,加快城市“雙修”,努力提升浚縣城市形象。據了解,該縣按照全市百城建設提質工程統一安排部署,共謀劃實施各類項目55個,總投資81億元,以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著力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今年上半年,在完善基礎設施方面,浚縣圍繞建設高質量發展城市,持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截至目前,黃河路道路已改造完成,景通路(原天寧路)近期開工建設;累計新鋪設城鄉供水管網15公里、城鄉燃氣管網17公里,新增供水用戶3000余戶,新增天然氣用戶2600余戶;完成黃河路、黎陽路、白云路等7條道路綠化升級改造工作。同時,該縣還有序推動老城區背街小巷綜合整治工作,按照“一街一特色、一巷一文化”的思路,每條街道重點規劃2條左右街巷,挖掘特色、打造亮點,城區居民居住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拼溫度
投入專項扶貧資金4683萬元
對接扶貧項目116個
俺家現在養了80多只羊,一只能賣好幾千元呢!”浚縣黎陽街道吳村的脫貧戶耿永申看著羊圈里的羊高興地說。耿永申患有慢性病,屬于弱勞動力,2017年經脫貧責任組介紹,在一家養殖場打工,原本已經實現脫貧,豈料2018年養殖場因經營不善倒閉,耿永申失業后沒了經濟來源。為了防止他返貧,吳村脫貧責任組通過再次研判,最終幫助他通過養羊有了穩定收入。
浚縣共有26個貧困村,7064戶20921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耿永申的家庭只是浚縣脫貧攻堅工作中的一個縮影。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年,今年年初,浚縣制定了《浚縣2020年脫貧攻堅工作要點》,先后開展了全縣2020年脫貧攻堅首季“六促”行動和第二季度“六查六保一強化”行動,聚焦貧困群眾“三保障”“三精準”“三落實”等方面的問題,對全縣2020年剩余貧困人口10人以上且貧困發生率高于1%的9個村和剩余貧困人口10人以上(含10人)的37個村實行縣、鄉領導分包指導,多措并舉、統籌推進脫貧攻堅。
疫情期間,為促進扶貧企業盡快復工,浚縣組織金融扶貧專班,對30家企業逐個走訪,了解情況,解決難題,并向6家企業投放資金2110萬元,密切其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讓貧困戶種高油酸花生、優質小麥,由帶貧企業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回收,直接帶動211戶貧困戶增收,戶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截至目前,浚縣已安排各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4683萬元,對接扶貧項目116個。
浚縣今年還將農村低保標準提高至每人每年4500元,農村特困供養人員基本生活標準提高至每人每年6300元。該縣先后對26個貧困村的站牌設置、通車班次、發車時間、沿途路面、路肩、綠化及路域環境等情況進行了完善,并改造了貧困村的電網,有效改善了貧困村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拼品牌
做強“里子”打響牌子
圍繞“三品一標”做好文章
6月15日上午,浚縣2020年第二季度重點項目集中開工。本次集中開工的16個項目,有一個項目是鶴壁豐盛物流有限公司年倉儲50萬噸優質花生項目。
據了解,該項目為浚縣拉長花生產業鏈條、圍繞浚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布局的項目之一。2019年8月,2019年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公布,浚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入選。該產業園主導產業是優質花生,善堂鎮作為產業園種植核心區,為善堂花生產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新契機。
圍繞本地特色,把地標產品做大做強,把品牌叫響是該縣一直努力的方向。今年上半年,該縣依托當地農業龍頭企業——河南豐盛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大力發展高油酸花生訂單農業,在去年1萬余畝訂單的基礎上,又新增了2萬余畝的訂單。
在全力培育“三品一標”品牌的同時,該縣還加大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開發及認證工作力度,實施品牌興農戰略。截至目前,該縣獲得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的農產品3個、綠色食品21個、無公害農產品58個。這一張張“名片”進一步加大了浚縣農產品宣傳推介力度,以此提升了該縣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和經濟效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小河白菜就是該縣用農產品地理標志這一金鑰匙開啟致富門的一個例子。7月1日,位于浚縣小河鎮張劉莊村的鶴壁市綠源農牧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源農牧)種植基地里,一座座蔬菜大棚整齊排列,一車車有機蔬菜經過打包后裝車運往各地。
就是在這塊土地上,去年種出來的白菜一棵可賣到39元,而且供不應求。這么好的市場行情,緣于浚縣縣委、縣政府內抓產業規劃和質量檢測,外抓宣傳叫響了小河白菜品牌。
對小河白菜這個不缺知名度的地標性農產品,該縣著眼做大做強,做好產業規劃,培育形成規模,提高特色種植的影響力。通過鼓勵企業加大與農業科研院所合作力度,不斷培育新品種,擴大種植面積,持續提高蔬菜品質,努力叫響農產品特色品牌。
為了真正讓小河白菜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產業,該縣確定了“政府引導、企業帶動、村集體參股、農戶種植、合作共贏”的發展思路,采取“公司+股份經濟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協調種植面積和管理,農戶負責種植,公司提供生物肥、生物藥,做到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檢測后貼標銷售。
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和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的小河白菜,像是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被全國各地客商相中。并在今年5月迎來了史上最大訂單,鄭州市大傻蔬菜購銷部與綠源農牧簽訂了600畝白菜供銷合同。
作為河南省的產糧大縣,在圍繞“三品一標”做好文章的同時,浚縣縣委、縣政府始終秉持“無農不穩,無糧則亂”的古訓,今年年初以來,浚縣小麥種植面積為103萬畝,畝產569.5公斤,總產58.7萬噸;全縣優質強筋小麥收獲面積為20.1萬畝,優質強筋小麥平均單產561公斤,總產11.3萬噸;玉米種植面積為76.5萬畝,優質花生種植面積為20.6萬畝,其中高油酸花生種植面積為2.3萬畝。
如今,務實重干的浚縣人,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忙碌。全縣黨員干部群眾正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方向,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持續踐行縣域治理“三起來”,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落實“六穩”“六保”要求,全力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圍繞浚縣縣委“33541”工作思路,搶抓機遇、做強優勢、補齊短板,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和社會大局穩定,以黨的建設高質量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確保在全市創建“五個示范區”中走在前列,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努力在中原更加出彩中走在前出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