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志嵩
“希望他們能少養狗,小區里不能再出現居民被他們家的狗咬傷的事件了。”7月12日,淇濱區軍民花園四區的武女士對記者說,前幾天她出門遛狗時,被小區一鄰居家的狗咬傷了。事情發生后,民警和社區工作人員都介入進行了調解,但她要求對方給一個合理的說法和有效的做法。她的態度之所以這么堅決,是因為她被這一家的狗咬傷不是第一次了。
■被咬傷者 兩次被同一家的狗咬傷,家人也被咬傷過
當天,在武女士家中,記者看到她的小腿上仍有淤青,傷口清晰可見。武女士告訴記者,事情發生在7月8日上午,她出門遛狗時,有4只小狗突然圍了上來。因為擔心自家的狗被欺負,她趕緊抱起自家的狗,這時其中一只狗咬了她。
被咬傷后,武女士撥打了110。“當時圍上來的4只狗都是我們小區里一對兒夫婦養的,3年前我就被他們家的狗咬傷過。”武女士說,不僅如此,幾個月前她的姥姥也被這幾只狗中的一只咬傷過。“我當時越想越生氣,小區的鄰居都勸我報警處理。”
3年前武女士被咬傷后,對方承擔了注射狂犬疫苗的費用。“當時我就勸他們,出門一定要給狗拴上鏈子。沒想到3年過去了,他們還是沒給狗拴鏈子。”武女士說,她被咬傷5分鐘后,狗的主人才出現,對方給出的解決方案還是只出打狂犬疫苗的費用,但她這次堅決不同意。“他們家的狗多就算了,遛狗還不拴鏈子,小區居民對他們家的意見都很大。”
■其他鄰居 不贊同養這么多狗,但礙于情面沒說
咬傷武女士的狗是其隔壁樓的一對兒夫婦養的,對方都80多歲了,沒有和孩子一起住,男主人姓李。當天記者到該小區采訪,多位鄰居表示,對于這對兒夫婦養這么多狗他們都有意見,但礙于鄰居情面沒說。
“我家孩子小的時候我下樓都是抱著她,不敢讓她下地。”一位鄰居表示,“幾只狗一起沖下來,邊跑邊叫,誰能不害怕。”
“今天下雨,平時天氣好的時候下樓玩耍的孩子很多,我們確實很擔心。”居民李先生說,這不僅是安全問題,樓道里還經常出現狗的糞便,大家有苦難言。
有居民還反映,這對兒夫婦養的狗中有幾只流浪狗,大家都很擔心防疫問題。“他們總說給狗打過針了,也辦過證了,但我們沒見過。希望他們能為我們考慮一下,不能光顧著自己。”
■涉事養狗者 以后少養狗,注意遛狗方式
“出現這種事我們心里也不好受。”涉事養狗者李先生向記者道出了自己的難處,他雖然養的狗多,但每只都拴有鏈子,平時出門遛狗也會及時撿拾狗的糞便。
記者了解到,這對兒夫婦平時沒什么愛好,就喜歡養狗。
記者把鄰居們的意見告訴了這對兒夫婦,他們說這些狗養了很多年,雖然舍不得,但鄰居們擔心,這次下定決心會把其中幾只送人。此外,他們說養犬證已經在辦理中,近期就能辦好,以后也會注意遛狗的方式。
延伸閱讀
養狗前看看這些規定
鶴壁市去年發布了《鶴壁市市區養犬須知》,并于2020年1月開始查處違規行為。其中規定鶴壁市限制養犬區域為市區建成區。鶴壁市區未經免疫、備案、年檢,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養犬。在市區建成區養犬的,一律實行拴養或圈養。建成區內居民只準飼養小型觀賞犬,禁止飼養藏獒等大型犬、烈性犬。
犬類出戶規定:
1.用犬繩牽領犬只,犬繩長度一般不得超過1.5米,并由能夠約束犬只的成年人牽領;
2.在公共樓道、電梯及其他擁擠場所,為犬只戴嘴套或者抱著它;
3.不得攜犬與他人爭道搶行,主動避讓行人尤其是老年人、殘疾人、孕婦和兒童;
4.有效制止犬只追咬行人、持續吠叫或者在人群聚集處追逐嬉鬧;
5.應當攜帶必要的清理工具,及時清理犬只在公共場所的排泄物;
6.不得攜犬進入機關、學校、醫院、體育場館、博物館、圖書館、文化娛樂場所、候車室、餐飲場所、商場、賓館等公共場所;
7.不得攜犬乘坐公共汽車等公共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