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明英
“鄰里相見招招手,彼此主動互問候……”7月10日,記者在鶴壁市淇濱區長江路街道漓江社區漓江花園小區廣場看到,不少居民正在看社區建立的“文明公約”。
“文明公約”促文明提升
漓江社區圍繞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打造幸福社區品牌建設,推出了“幸福有約”黨建項目,分為建立“文明公約”、定期約會”、服務“約定”三個方面,引導群眾參與、聽取群眾意見,踐行惠民、便民、利民、靠民的創建理念。
漓江花園小區居民孟女士告訴記者,“文明公約”包含文明養寵、鄰里互助、維護社區環境、遵守文明規范等內容,切實為鄰里關系帶來益處,同時也讓文明行為真正融入居民生活。
“‘文明公約’涉及社區、小區、樓道及商戶等,不僅引導居民自覺規范行為,實現社區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還調動了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的積極性。”漓江社區黨支部書記郭琳說。
居民的事居民說了算
“我們小區的地下停車場終于有了監控設備,這要感謝社區工作人員的幫忙。”橄欖熙園小區居民張鶴云對記者說,小區內的地下停車場多年沒有安裝監控設備,她和其他業主多次找物業公司反映都未得到徹底解決。社區開展定期“約會”后,她作為業主代表把問題反映給社區,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
“我們每周組織小區黨支部、業主委員會、監事會與物業公司、網格員開展定期‘約會’,共同商討解決排查出的問題;每兩周開展‘半月談’,針對小區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研判;每月開展‘每月聊’,組織小區‘智囊團’座談,為小區建設管理出謀劃策,通過緊密結合群眾,讓社區服務更貼心、社區管理更精準。”郭琳說,“通過開展定期‘約會’,我們還發掘了很多能人,他們的加入提高了小區自主決策能力,有效促進了自治型小區建設,也為及時解決居民反映的問題和開展創建工作提供了強大助力。”
“家門口服務站”暖民心
隨后,記者在橄欖熙園小區的“家門口服務站”看到,社區工作人員身穿藍馬甲正準備出門到行動不便的困難群眾家中開展上門服務。
“很暖心,他們當我是家人,每周都會上門問問有啥需要沒。”該小區居民張國慶激動地說,因肢體殘疾行動不便,他需要辦理各種證件時未曾去過社區服務大廳,都是社區工作人員主動上門為其辦理,社區這樣的貼心舉動溫暖著特殊人群的心。
“社區定期開展服務‘約定’,對行動不便的困難群眾約定時間上門為其辦理業務,此舉也是‘家門口服務站’的一種服務方式。”郭琳說,在各小區設立“家門口服務站”方便居民不出小區就能辦理業務的同時,也能推行社區干部、網格員一崗多責,做好社區服務多面手,并充分利用轄區資源,在“家門口服務站”設立“五微服務角”(愛心縫紉角、愛心圖書角、愛心工具角、愛心健康角、愛心中轉角),于每周五在各個小區服務站里開展黨員志愿者便民服務活動,提升居民幸福感、滿意度。
“我們將通過‘幸福有約’黨建項目把黨支部、小區業主委員會、小區監事會與物業公司、網格活動統籌聯動起來,架起黨和群眾的‘連心橋’,創建幸福社區,助力全國文明城市創建。”郭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