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婷媛 通訊員 姜偉
“你好,問一下,這是朝陽小區吧?幾個月沒來,變得都不敢認了。”7月9日,記者在鶴壁市山城區朝陽小區采訪時遇到一位大娘問路,她說上次來時這里還是破破爛爛的,這次來,從里到外都變樣了。
朝陽小區位于山城區紅旗街街道朝陽南社區,建于1988年,由9個家屬院組成,今年4月份啟動改造。改造過程中,該小區堅持街道黨工委書記孫愛國提出的“四步工作法”(選出小區黨支部和小區自治委員會,便于收集社情民意;改造中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建議;釋放更多公共空間,拓寬道路和增加綠地面積;促進物業管理服務水平持續提升),得到了居民的支持和配合,項目推進速度較快。日前,小區改造基本完工,越來越多的人驚訝于小區的蝶變。
環境好了,基礎設施全了,居民幸福感增強了
7月9日上午,一場雨過后,空氣格外清新,記者走進朝陽小區,美觀大氣的大理石大門、粉刷一新的樓體、寬闊平坦的瀝青路面、停放整齊的車輛、造型別致的連廊、隨處可見的花草、綠意盎然的游園,儼然一個新建不久的小區。
小區居民有的在游園里散步,有的在健身器材上鍛煉身體,有的在連廊里坐著聊天,十分愜意。記者上前問他們小區改造后的變化,大家一下子圍攏過來,你一言我一語地向記者介紹情況。
“現在游園的地方以前是一大片荒草地,一到冬天黃土就露出來了,大風一吹,眼都睜不開,弄得人‘灰頭土臉’的?,F在你看,有綠樹鮮花、有環形步道,還有健身器材,我們再也不用跑到楓嶺公園去鍛煉身體了。”“以前小區里沒有一個路燈,一到晚上黑漆漆的,現在裝了80多盞太陽能路燈,老人也能出來散步了,孩子晚自習放學后也敢自己回家了。”“以前汽車占道停車、電車飛線充電,現在拆了違建和煤球房以后設置了停車位,建了充電車棚。”“以前居委會沒有辦公的地方,這次改造將廢棄的鍋爐房粉刷裝修后用來辦公,里面寬敞得很。”“以前9個家屬院之間有圍墻,出來進去很不方便,圍墻拆了以后,再也不用走冤枉路了。”“小區改造后推窗見綠出門見景,環境真是好!”
…… ……
“朝陽小區改造項目總投入2000余萬元,拆除面積2600平方米,主要改造內容包括立面改造,道路、綠化提升,管網建設,游園建設,安防、智慧化門禁,人臉識別系統及防高空拋物系統,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等項目。”朝陽南社區黨總支書記陳素平說。
小區書香園中各類健身器材齊全,居民結伴在此健身。 記者 張婷媛 攝
“管家”已上崗,精細化管理保持小區“年輕態”
“改造前,我們組織社區和小區黨支部成員入戶征求意見建議,改造時,居民全程參與、全程監督,有什么意見建議我們盡可能滿足,努力把這項民生工程做到群眾心坎上。”紅旗街街道黨建辦主任姜偉說。
改造中,有居民向小區黨支部書記孫進卿反映,小區里有些柳樹死了,而剩下的一些一到春天會長柳絮,影響環境質量,建議刨掉改種其他樹種。但在小區的改造規劃中并沒有這一項,于是孫進卿組織各樓棟長征求居民意見,并召開支委會商議,達成統一意見后向社區反映,社區上報給街道,沒過幾天,小區的柳樹就被換成了挺拔的銀杏樹。“還有居民反映小區沒有公廁,我們也是層層反映,最后將一個廢棄倉庫改造成了一個二級標準的公共衛生間,讓居民如廁更方便。”孫進卿說。
“暖氣管道架在陽臺窗戶外,家中的小孩子打開窗戶就能摸到,不僅影響采光和通風,還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困擾居民郭東方好幾年的煩心事也在這次改造中得到解決。“我把問題反映給了社區干部和幫扶干部張志勇,他們很重視,來回奔波了好幾天,積極跟供熱公司溝通、協調,現在暖氣管道已經降到了陽臺窗戶下,真是非常感謝。”郭東方說。
采訪中,記者看到有人在清掃路面,姜偉告訴記者,這是物業公司的保潔員,物業公司已于7月1日進駐該小區。“改造后的朝陽小區煥然一新,我們物業公司更好管理了。”小區物業公司負責人胡月玲說,他們為小區制訂了精細化管理方案,力爭讓朝陽小區持續煥發活力。
融入文化內涵,小區“書香”彌漫,處處可見 名言警句
朝陽小區緊挨學校,為營造良好學習氛圍,改造時注重融入文化內涵,打造書香朝陽、勵志朝陽、人文朝陽、文明朝陽。
記者注意到,小區的北門是仿照清華大學大門建造的,上面還有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進入大門,左側的墻上是清華大學校歌的歌詞,右側墻上是有關學習和讀書的名言。小區還建設了以讀書為主題的游園——書香園,書香園內有《孟母教子》《程門立雪》《鑿壁偷光》《鐵杵磨針》《孔融讓梨》等引人讀書向善的雕塑作品,園內曲折的步道兩側是唐詩宋詞里的經典名句。
“小區里道路的名字也和學習有關,東西這條街叫學子路。燈桿上宣傳欄的內容是鶴壁市考取清華大學等國家重點院校的14名學子簡介。南北這條路叫崇文路,燈桿上是山城區優秀教師等的先進事跡。”朝陽南社區副主任王鴻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