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橫嶺村干凈整潔的景觀大道
游客在仙果源特色果木種植基地品嘗即將成熟的葡萄
牛橫嶺村入口處的笑臉墻 本欄圖片均為 郭戈 張志嵩 攝
在鶴壁市淇濱區大河澗鄉,牛橫嶺村一直很出名——之前是因為“窮”,現在卻因為“富”。
“這是俺村脫貧致富的‘金疙瘩’,不精心管護會中?”7月13日,記者走進牛橫嶺村仙果源特色果木種植基地時,村民侯愛芬正忙著為爬滿藤架的葡萄疏果、套袋。
地處太行山東麓的牛橫嶺村三面環山、土地貧瘠,受惡劣的自然條件限制,當地群眾祖祖輩輩靠天吃飯、生活困難,全村237戶近一半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任務艱巨。
“但凡有點門路的年輕人都出去了,只留下像俺這樣干不動活的老人。”說起牛橫嶺村的過往,75歲的牛天保老人直搖頭。
“貧困村”的帽子沒摘掉,眼瞅著“空心村”的帽子又要戴上了,村“兩委”班子下定破釜沉舟的決心,要帶鄉親們找到脫貧致富的出路。
“我們祖祖輩輩是農民,想致富還得從土地里找門路。”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牛路平帶領班子成員考察取經+頭腦風暴了近兩個月,產業“支點”逐漸明晰起來——發展特色果木種植,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讓群眾“有干頭、有賺頭、有奔頭”。
確定發展方向后,牛橫嶺村請來農業部門的專家實地勘察地形地況,并對土壤成分展開分析。在充分論證可行性的基礎上,該村于2016年5月引入鶴壁市仙果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村民土地300余畝建設種植基地,栽植獼猴桃、葡萄、草莓等特色水果,發展休閑農業。
“老話說得沒錯,地得靠養才能獲得好收成。”共青團鶴壁市委派駐牛橫嶺村第一書記田昕表示,為了確保特色果木種植項目能取得理想收益,他們在專家指導下不斷調整施肥配比,花費大半年時間改良土壤、恢復地力,結果第一年試種獼猴桃就獲得豐收,品相和口感遠超預期。
“以前種糧食全靠天收,一畝地一年忙活到頭還掙不夠300元。種上這些高品質水果發展休閑采摘以來,一畝地一年能掙近1萬元。兩屆村委接力扶貧,終于讓咱牛橫嶺的貧瘠地長出‘金蛋蛋’了!”看著晶瑩剔透的葡萄綴滿藤架,現任村黨支部書記牛貴喜的臉上寫滿喜悅。
“把家里那2畝多地交給‘仙果源’后,我就來種植基地上班了,每畝地一年700元的租金,再加上每月1500元的工資,一年能收入近2萬元。”能在家門口實現這樣的收入,侯愛芬十分滿意。
侯愛芬曾任村小學代課老師多年,她一手拉扯出兩位大學生——老大牛瑞光今年畢業,正在準備公務員考試;老二牛瑞楊讀大二,假期回來每天都幫著母親到基地干活。收入的穩定增長正加速改變著侯愛芬等貧困戶的命運。
2017年以來,牛橫嶺村依托特色果木種植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近215萬元。為進一步發揮種植基地的帶貧作用,該村投入部分村集體經濟收入,與45戶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簽訂入股協議。
“做夢都沒想到,入了1000元股金能受這么大益處。”作為“小股東”,牛天保老人每年能從種植基地受益近4000元。“去年下半年,我們在農業專家指導下首次培育出草莓苗并試種成功,以后再也不用外購種子了;今年,我們計劃擴大果樹種植規模,并承包給貧困戶自己打理,不光幫他們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長脫貧的志氣,增強勤勞致富的信心。”牛貴喜告訴記者。
“牛支書給俺們開會說了,自己承包種植果樹,一畝地一年能收入近1萬元。雖然還啥都不會呢,但我們都愿意學,都想試一試!”和侯愛芬同在種植基地務工的村民張繼妮笑著說。
不遠處,山坡上茂密的植被中露出高大的白色屋頂,那是村集體新近投資修建的300平方米恒溫冷庫。從出了名的“窮”,到出了名的“富”,牛橫嶺人依靠自己的努力改變著家鄉的面貌。牛貴喜暢想著,待今年秋季豐收時,這座冷庫能派上大用場,再不愁水果放不住了。
采訪手記
“俺村牛著哩!”
蹲點牛橫嶺村采訪的幾天時間,談及近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老鄉們總是不自覺蹦出這句話。300余畝水果豐收在即,每一位辛勤付出的牛橫嶺人內心都充滿喜悅,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脫貧致富,重在夯實根基、找對出路。同其他貧困村一樣,牛橫嶺村也面臨年輕勞動力大量流失、老齡化現象日益嚴峻等問題。在實施精準扶貧過程中,當地兩屆村委班子因地制宜探索并不斷調整扶貧路徑,確保扶助有效、脫貧持久,激發了群眾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脫貧之路。
鄉村名片
牛橫嶺村位于鶴壁市淇濱區大河澗鄉西南部,總面積5880畝,其中山林面積4800畝、退耕還林474畝、耕地面積僅606畝。近年來,這個曾經的省級貧困村通過土地流轉發展特色果木種植,努力探索“三季有花看、四季有果吃”的發展之路,打造了“冬春草莓夏葡萄,秋天來摘獼猴桃”的特色品牌吸引八方游客前來。記者 郭戈 蔣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