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小紅
劉紅杰、趙秀華夫婦
馬俊新
王永素
葉鵬
馮雷
唐風花
黃紅敏
王瑞興
陳先群
趙安金
秦諍
陳樹德
常學文
王現平
李清芳
王雪
何更全
關促龍
朱宇航
李建國
直明禮
趙運堂
朱順發
孫會生
胥克貴
張永峰
崔建超
王學琴
谷秀忠
黃利方
張靜
劉萬義
牛秀俊
一、鶴壁市入選2020年第一季度“河南好人”榜先進典型事跡簡介(3人)
陳小紅 不離不棄好妻子,20余年悉心照顧患病丈夫
陳小紅,女,1968年4月出生,山城區朝陽街內衣廠家屬院居民。陳小紅與丈夫1986年結婚,1997年丈夫患上了漸凍癥,常年臥床不起。當時,他們的兒子只有8歲,陳小紅選擇獨自扛起家庭的重擔。曾有親朋好友勸她放棄,可她暗下決心,不論多難都要好好照顧丈夫與兒子。只要聽說有醫院能治漸凍癥,不管多遠,陳小紅都會帶丈夫去看病。每天早上5點多,陳小紅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用半個多小時的時間伺候丈夫上衛生間。為了避免丈夫腿部肌肉萎縮,陳小紅多次拜訪、求教醫院的專業醫師,學習專業按摩手法。20多年如一日的操勞,陳小紅從不抱怨。面對別人的稱贊,她總是說:“我只是在盡妻子的責任。”
劉紅杰、趙秀華夫婦 助人為樂傳大愛,捐款12萬元助力疫情防控
劉紅杰,男,1974年5月出生,淇濱區九州路街道大賚店社區居民;趙秀華,女,1976年2月出生,淇濱區九州路街道大賚店社區居民。從小在農村生活的趙秀華平時省吃儉用。當多地因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出現物資缺乏問題時,趙秀華就想通過捐款助力疫情防控。她的想法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愛人劉紅杰當即表示:“捐!現在咱的生活變好了,不缺吃的喝的,是該為社會做奉獻的時候了。”二兒子劉振葛說:“媽媽,咱多捐些,以后我省吃儉用,給家里省錢。”2月3日,趙秀華向大賚店社區捐款1萬元;2月6日,劉紅杰向淇濱區政府疫情防控指揮部捐款10萬元。夫婦倆看到九州路街道的工作人員天天在一線奔波,就想著買些醫用口罩給他們,但多方聯系也沒買到,就買了100箱方便面,同時又拿出1萬元捐給了九州路街道辦事處。截至目前,趙秀華、劉紅杰夫婦先后捐款3次累計12萬元用于淇濱區疫情防控工作。
二、鶴壁市入選河南省疫情防控中的“身邊好人”先進典型事跡簡介(10人)
馬俊新 守一線服務群眾,運物資突遭意外
馬俊新,男(1968年8月—2020年2月),中共黨員,浚縣浚州街道西馬莊村黨支部書記。去年臘月二十九開始,馬俊新就帶領村“兩委”干部和村里的其他黨員組成疫情防控小組,全天候開展卡點值勤、村內巡邏工作。開展疫情防控工作以來,他尤為關心隔離中的返鄉人員和貧困群眾,安排村醫定時為他們測量體溫,自己還常幫他們采購生活用品、解決其遇到的困難。2月4日,馬俊新駕駛電動三輪車到某農業公司領取送給隔離人員和貧困村民的愛心白菜,行至浚縣聆海大道與桑村廟村交叉口處被一輛轎車追尾,傷重昏迷,后因病情加重不幸去世。馬俊新住院后,同為黨員的弟弟馬俊才頂替他堅守在村子疫情防控一線。
王永素 第一時間遞交請戰書,在戰“疫”一線連續奮戰36小時
王永素,女,1980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市第三人民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挑戰,王永素第一時間遞交了請戰書,安置孩子回老家后,立即加入醫院抗擊疫情第一梯隊。她帶領全科醫護人員布控疫情阻擊各項工作,穿梭在醫院醫學觀察患者病房,在抗擊疫情一線連續36小時不眠,連續7日不回家,用責任與擔當踐行著自己的使命。
王瑞興 以實驗室為家,為疫情防控貢獻最大力量
王瑞興,男,1979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檢疫檢測中心副主任。王瑞興的工作是檢測疑似病例樣本。在疫情防控初期,他就對縣區疾控部門和各醫院工作人員進行樣本采樣、運輸、儲存培訓,并完善了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9-nCoV的實驗室檢測SOP流程。疫情防控期間,他將家搬到了實驗室,隨時保持工作狀態,常常每天只休息兩三個小時。
葉鵬 堅守隔離病區40余天,直至實現“雙清零”
葉鵬,男,1970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市第三人民醫院防疫專家組成員、主任醫師。從備戰第一天直至醫院實現新冠肺炎疑似、確診患者“雙清零”,葉鵬不計安危,連續堅守隔離病區40多天。疫情防控期間,葉鵬負責全院隔離病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的會診排查、業務指導、醫療救護及相關業務知識培訓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的應急救治工作。他嚴謹認真,對新收住院的患者都要一一過問,決不讓一例隔離病區新冠肺炎患者流入其他病區。他經常通宵作戰,簡單休息一兩個小時后,又和專家組成員一起商定后續治療方案。
馮雷 用最美逆行,詮釋白衣天使責任擔當
馮雷,男,1969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市人民醫院疼痛科副主任。為了積極抗擊疫情,1月21日,他連夜寫好請戰書,第一個遞交給院黨委。作為醫院新冠肺炎救治專家組成員之一,他率先進入發熱門診,迅速制訂工作流程,確保醫護人員零感染;帶領醫護人員研究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對患者進行詳細的流行病學調查,親自采集疑似病例咽拭子;參與專家組會診,確保無錯診漏診。為減少防護用品的消耗和上廁所次數,他工作時常忍著口渴不喝一口水。由于長時間穿防護服、戴護目鏡和口罩,下班時他的衣服總會濕透。在這樣的工作強度下,他連續在發熱門診值守了20多天。
陳先群 連續奮戰15天,他病倒在防疫戰線上
陳先群,男,1981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浚縣公共檢驗檢測中心抽樣室工作人員。接到疫情防控通知,陳先群立即返回崗位。陳先群夫妻倆都是公職人員,父母年邁、孩子年幼,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單位本來安排他做后勤保障工作,他卻主動請纓參與疫情防控卡點值守工作。陳先群分包的卡點有兩名與新冠肺炎確診患者近距離接觸的重點管控對象。他和同事24小時堅守崗位,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安撫群眾情緒,嚴控人員進出。1月27日起,他在卡點連續工作15天。2月11日晚,他因心臟病突發昏倒在卡點,經過全力救治才脫離危險。
趙安金 71歲老黨員,生命路口的守望者
趙安金,男,1950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鶴山區姬家山鄉施家溝村村民。“大家請放心,我一定守好這個路口。”疫情防控期間,趙安金一個人堅守該村與外界連接的一個路口,沒讓村民離開,也沒讓其他人進入村莊。他守的路口通往鶴壁、安陽兩市交界處,平日里人來人往。1月25日,看到村黨員微信群里的疫情防控路口值守倡議,趙安金第一時間報名,從1月26日開始每天值守路口,自備筆和本,對來往人員進行登記,一直堅持到夜深才回去。
唐風花 事無巨細,深入社區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唐風花,女,1970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山城區火電廠社區支部書記、主任。疫情發生以來,火電廠社區迅速成立了防控小組,唐風花是第一責任人。她利用喇叭、黑板報、居民微信群、橫幅、宣傳頁等對居民進行疫情防控政策和知識宣傳。她在做好卡點出入人員管理登記、體溫測量和口罩佩戴監督等工作的同時,做好卡點居民管理工作,禁止人群聚集、給轄區居民配送生活用品;通過上門、打電話等方式開展監督,確保居家隔離人員不外出。唐風花把工作排得滿滿的,每天都要到社區里跑一遍心里才踏實。
黃紅敏 母子三人共堅守,服務群眾齊上陣
黃紅敏,女,1970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鶴山區中山北路街道東巷社區黨支部書記。從去年臘月二十八那天起,每天早6點她就開始了緊張有序的疫情防控工作,不管是入戶返鄉人員排查登記、路口設卡值班消毒,還是疫情防控宣傳,她都安排得井井有條。社區外地返鄉人員有58人,其中由武漢返鄉4人,為做好疫情防控知識普及、返鄉人員心理疏導和身體狀況檢查工作,黃紅敏建立微信群,及時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困難。她還動員兩個兒子參與疫情防控,把自家的車作為社區應急車輛給居民免費使用。
常學文 果敢堅毅逆行,做抗疫一線的“頂梁柱”
常學文,男,1971年5月出生,淇縣人民醫院感染病區主任。疫情防控期間,常學文日夜堅守醫院感染病區。他時刻關注患者病情的細微變化,隨時組織會診,對治療方案進行調整。他注重心理干預,通過打電話或發微信等方式,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和關懷。持續高強度的工作,導致他血壓升高。大家勸他休息,他吃了降壓片,繼續堅持工作。在他的帶動下,全科醫護人員齊心協力,以他為榜樣,共同奮戰在抗擊疫情前線。
三、2020年第二季度“鶴壁好人”事跡簡介(22人)
秦諍 男童商場高處跌落,休假民警奮不顧身施救
秦諍,男,1980年8月出生,浚縣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隊小河中隊民警。2020年5月5日下午,在浚縣建業商場內,一名男童不慎從3樓摔下,掉在1樓上方的安全網上,十分危險。這一幕被剛走進商場的秦諍看到。他立刻沿步梯向二樓飛奔過去,毫不猶豫地翻過欄桿,跳到一樓上空搭建的安全網上,小心翼翼地把安全網往自己這邊拽。由于重摔和驚嚇,男童幾乎昏厥。秦諍一邊呼喊男童一邊迅速拆解安全網,并把男童從安全網中拉出來,雙手托著送到二樓安全地帶。秦諍發現男童并無大礙,便把孩子交給其家長,悄悄地離開了。
王現平、李清芳、王雪 男童不慎落水,眾人合力救援
王現平,男,1974年2月出生,浚縣衛溪街道南關社區居民;李清芳,女,1988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浚縣衛溪街道南關社區衛生所醫師;王雪,女,1994年10月出生,浚縣人民醫院神經外科護士。2020年5月29日,浚縣南海公園里,一名男孩兒不慎落水。聽到男孩兒同伴呼救,一名未留姓名的女子向水中遞救生桿,不料自己也掉進河里。聞訊而來的王現平先把該女子拉上岸,又3次潛入河底,把男孩兒救上岸。此時男孩兒幾乎無生命體征,情況危急。一同趕到的李清芳和王雪馬上對其施行心肺復蘇術。搶救20多分鐘后,男孩兒逐漸恢復生命體征,隨后被送往醫院繼續接受治療。
何更全 老黨員不忘初心,樂當義務“紅色經典宣講員”
何更全,男,1948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浚縣善堂鎮李坊村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這讓何更全深刻認識到愛國主義教育對青少年的重要性,萌發了在學生中宣傳革命烈士事跡的想法。為此,他搜集整理紅色事跡資料,自費到外地學習宣講方法技巧,并編寫宣講材料,花掉了自己大部分的退休金。3年來,他騎車輾轉奔波全縣40多所中小學校,義務宣講革命先烈事跡80余場次,受眾達2萬多人次。何更全說,他會將義務宣講作為自己晚年的事業,讓青少年永遠銘記英雄歷史,懂得現在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為傳遞紅色文化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關促龍 消防員4次倒掛下井,勇救落井老人
關促龍,男,1995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淇縣消防救援大隊中華路消防站三班班長。2020年5月29日,淇縣消防救援大隊指揮中心接到報警稱,淇縣土地局家屬院附近一老人掉進機井里。關促龍和戰友到達現場后發現,井口直徑不足50厘米,深約15米,老人被困在井壁錯位的地方,隨時有繼續下墜溺水的危險。關促龍主動請戰,當他下井后才發現,由于井壁狹窄,老人身體被井壁緊緊卡住,營救的腰帶很難穿過被困者腋下,經過5分鐘嘗試,還是沒有成功。為防止長時間倒立,腦部充血發生危險,隊友們暫時把關促龍拉出井口。擔心老人有危險,關促龍又3次下井,雙手被井壁磨得鮮血直流,最終成功將老人救出。
朱宇航 奉獻愛心,小伙兒無償捐獻造血干細胞
朱宇航,男,2000年4月出生,淇縣橋盟街道崔莊村人,現就讀于廣州中醫藥大學。2018年10月,朱宇航加入中華骨髓庫。2020年4月1日,朱宇航接到河南省紅十字會的電話,說他與一名白血病患兒配型成功,問是否愿意捐獻造血干細胞,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征得家人同意后,朱宇航完成了捐獻前的各項檢查,于5月10日前往省腫瘤醫院。5月11日到14日,每天早晚要注射動員劑,以激活骨髓內的造血干細胞增殖并進入血液。由于打動員劑太疼,朱宇航不得不靠吃止痛藥來緩解,即便如此,依然有后腦勺枕骨痛、心跳加速、胸悶等嚴重不適感。5月15日,朱宇航終于順利進行了捐獻。雖然幾天下來受了不少罪,但能挽救一條生命,朱宇航說受這個罪很值。
李建國、直明禮、陳樹德、孫會生、趙運堂、胥克貴、朱順發 7位老人自發巡河,4年救起6名落水者
李建國,男,1958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淇濱區清華園小區居民;直明禮,男,1949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淇濱區農墾花園A區居民;陳樹德,男,1957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淇濱區清華園小區居民;孫會生,男,1962年11月出生,淇濱區清華園小區居民;趙運堂,男,1952年9月出生,淇濱區牟山一區居民;胥克貴,男,1948年7月出生,淇濱區清華園小區居民;朱順發,男,1957年10月出生,淇濱區福田六區居民。7位老人組成的義務巡河隊已成立4年,其間他們救起了6名落水者。老黨員李建國是組織者,也是隊長。最開始,李建國主動到二支渠義務巡河,后來逐步組織小區的熱心黨員、群眾成立了義務巡河隊,隊員年齡都在60歲以上。他們每天都在淇濱區泰山路二支渠巡河路口集合,向西走到興鶴大街再返回。撿拾垃圾、制止不文明行為、勸阻下河人員、提醒安全事項……都是他們巡河時要做的事情。他們隨身帶著長棍、夾子等工具,標語掉了,就用工具修好;凳子臟了,就拿抹布擦干凈;發現有人落水,就伸出棍子搭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他們的影響下,周邊熱愛公益的居民越來越多,不文明行為越來越少。
張永峰 不懼危險,為滅火救援打好信息前戰
張永峰,男,1989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淇濱區興鶴大街消防救援站通信班班長、火場文書。在2017年“5·19”小男孩鋼筋穿胸救援,2018年“3·9”16噸汽油槽罐車泄漏救援、“6·4”房屋倒塌埋人救援,2019年“12·5”緊鄰京廣鐵路和高壓變電站垃圾場火災等救援過程中,他多次出入高危現場偵察收集災情信息,為滅火救援打好信息前戰。疫情防控期間,他收集整理防控指令、疫情信息等材料,統計防疫表格,制作宣傳圖板,開展疫情防控宣講,完善涉疫場所預案,在41起滅火救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每警必出且必入危險現場,雖不像戰斗員一樣直擊火魔,他卻一樣與死神賽跑、一樣為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竭盡全力。
崔建超 大愛無言,18年無償獻血近3個成年人的血量
崔建超,男,1965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市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工作人員。崔建超在2002年無償獻血宣傳活動中了解到獻血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善事時,就無償獻血400毫升。此后,為了獻血,他風雨無阻堅持鍛煉身體,先后加入了市長跑協會、淇濱區長跑協會和市游泳協會。18年來,每年他都參加無償獻血活動,截至目前,累計獻血30次,捐獻全血9800毫升,成分血5單位,相當于近3個成年人的血量。他先后獲得全國無償獻血金、銀、銅獎。
王學琴 小區里的熱心腸,社區工作的好幫手
王學琴,女,1966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山城區朝陽北社區馨苑一區居民。王學琴是出了名的熱心腸,有啥事兒只要找到她,她都會想辦法幫助解決。她還是社區義務調解員,總是積極化解鄰里間、家庭中的矛盾。王學琴所住的單元有位80多歲的獨居老人,出門不方便,她便主動承擔起了替老人買菜、交水電費等任務。社區召開會議,她總是提前到場,幫助工作人員布置會場。不管是清理小區衛生,還是幫鄰居換水龍頭,她都樂意幫忙。王學琴做的事都很平凡,卻溫暖著小區里每一位居民的心。
谷秀忠 自強不息,10多年堅持照顧患病丈夫和公公
谷秀忠,女,1971年3月出生,鶴山區鶴壁集鎮王閭寨村村民。谷秀忠家于2014年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丈夫眼底神經萎縮幾近失明10多年,谷秀忠到處湊錢為丈夫求醫,可惜一直沒能治好。照顧全家的擔子都壓在谷秀忠的肩上。面對困境,她自強不息,白天打零工,晚上上夜校學技術,希望靠勞動使家庭脫貧。84歲的公公患有肺氣腫等慢性疾病,每年都要住一兩次醫院,每次都要住1個多月。谷秀忠抱著年幼的小孫子奔波于醫院和家之間,悉心照料公公和丈夫。
黃利方、張靜 扶貧途中目睹意外,緊急救助負傷老人
黃利方,男,1977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鶴山區脫貧攻堅督導組副組長;張 靜,女,1985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鶴山區脫貧攻堅督導組成員。4月27日,鶴山區姬家山鄉婁家溝村村民李雷拿著錦旗和感謝信來到了鶴山區扶貧辦,向二人致謝。4月9日中午,李雷的母親騎著電動三輪車在距鶴壁集鎮古樓河村約300米處不慎側翻,老人當場摔暈倒在路邊。下鄉扶貧途經此處的黃利方、張靜看到后,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又從老人兜里掏出手機,設法確定其身份并聯系其家人。張靜不停呼喊昏迷老人,幫老人恢復意識。因為摔傷嚴重,老人鼻子里、嘴里一直在流血,二人拿紙給她擦拭并進行安撫,直到20分鐘后救護車來,他們幫忙將老人抬上車,才默默離開。
劉萬義 積極交納特殊黨費,詮釋老黨員責任與擔當
劉萬義,男,1935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開發區海河路街道大八角村村民。抗疫初期,滿頭白發的老黨員劉萬義來到社區卡點值班處,將10張嶄新的100元錢交到社區黨支部書記劉素旗手中。劉萬義說,國家有難不能袖手旁觀,就想在特殊時期交納特殊黨費,這樣心里會踏實點兒。老人還要求加入社區卡點值班,考慮到他年事已高,劉素旗婉言謝絕了他的好意。劉萬義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為村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牛秀俊 半個世紀,扎根基層守護村民健康
牛秀俊,男,1953年11月出生,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淇水灣街道郭莊村村醫。1969年至今,牛秀俊一直從事農村基層醫療衛生工作,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守護全村人民的健康50余載。誰家的老人需要檢查身體,誰家的孩子生病難受,不管白天黑夜、風霜雨雪,他都會帶上藥箱上門問診。幾十年來,他跑遍了全村的每一戶家庭。今年年初疫情暴發,他積極參加抗疫,堅守在防控一線。他負責對村里返鄉人員及密切接觸人群開展醫學觀察,每天3次上門測量體溫、宣傳防疫知識、開展心理疏導。作為一名鄉村醫生,他履職盡責,用實際行動守護著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本版文字由記者王崢整理,圖片由記者王崢、鶴報融媒體記者陳艷艷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