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記者 李丹丹 文/圖
這里,處處充滿了“老”氣息,年過百歲”的石屋、古樹、老溝到處可尋;這里的村落個個神秘,祖輩傳下來的傳說為其增添了幾分神韻;這里,淇水潺潺,鳥鳴山幽,一派風(fēng)光入眼來……近些年,經(jīng)過旅游開發(fā)和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等,鶴壁市淇濱區(qū)上峪鄉(xiāng)老望巖村這個原生態(tài)小山村,愈加出彩。
近日,記者走進這個中國傳統(tǒng)村落,感受這個有著700多年歷史山村的獨特魅力。
年過“百歲”的石屋、古樹到處可見
“藏身”于深山的老望巖村由6個自然村組成,始建于元代。村黨支部書記秦水生說:“俺村是個老村,根據(jù)族譜記載,每個自然村都有上百年的歷史。其中,趙峪村形成于元代,老望巖村和蔂草堰村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間,老洞村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間,五作溝村形成于清朝光緒年間。”
走進村里,年過“百歲”的石屋、古樹、老溝到處可見,它們像一個個耄耋老者,訴說著歲月的故事。
老望巖村的住宅都是石屋,石頭就地取材,房屋依山就勢而建。
秦水生告訴記者,全村現(xiàn)存古宅65處。最有特色的石屋是秦玉河故居,是一個“五裹三”的四合院,其地基完全建在一整塊大青石上。“豪宅”郭錦昌故居是兩層小樓,地勢全村最高。石木結(jié)構(gòu)的小樓建造精致,每塊砌墻石均經(jīng)過石匠仔細加工,方正平整。在周邊均是用碎石建造的石屋群中,格外顯眼。
在村內(nèi),還有很多百年老樹,或“立”于山崖之上,或“站”在石房之旁,“守護”著美麗而幽靜的村落。在老望巖自然村對面的山腰間,一棵參天古檀樹已經(jīng)有200多年的歷史了,盤根錯節(jié)的根須猶如盤龍臥虹,粗壯的枝干透露出厚重的歷史感。村民認為這棵古檀樹能帶來好運,都自覺保護著它。
在白連坡自然村內(nèi),一棵300多年的皂角樹,兩人合抱不攏,枝繁葉茂,龐大的樹冠像一把撐起的大傘。每年秋天,樹上掛滿了皂莢。“以前,村里人洗衣服、洗頭發(fā)都用這棵樹上的皂莢。”秦水生說。
美麗傳說為村莊添神韻
和村子一樣“老”的,還有各種美麗的傳說,更為這個靜謐的山村增添了幾分神秘。其中,“兩只金蛤蟆化成兩口水井”的傳說最為動人。
在蔂草堰自然村東,有道嶺叫水泉嶺,嶺上有兩口天然水井,井口約兩人合抱那么大。
相傳,村口原來的大堰地上有兩口泉眼,先祖?zhèn)儚耐獾剡w徙而來,看到這兩口泉眼后便在附近的土窯洞內(nèi)住下來。因泉眼周圍長滿了蔂草,先祖?zhèn)兙桶汛说厝∶麨樯牪菅摺?/p>
一天,一個南方人路過此地時口渴了,看到大堰地里的兩口泉眼后,便上前去捧水喝。當他準備離去時,突然發(fā)現(xiàn)兩口泉眼旁邊各臥有一只“金蛤蟆”。他看看四下無人,便把它們放在口袋里帶走了。當走到村東頭的一道嶺上時,他想看看“金蛤蟆”是否還在口袋里。這時,兩只“金蛤蟆”忽地從他的口袋里跳了出來,化成了兩口水井。從此,此地便取名為水泉嶺。
6個自然村的村名由來都很有趣,大多跟當?shù)氐纳健⑹嫌嘘P(guān):老望巖村得名于村莊對面懸崖峭壁上的一塊黃色大巖石,村民們一出家門就能看見它;老洞村得名是因先祖?zhèn)冊揪幼≡谝粋€可容納數(shù)十人的自然溶洞之中;白連坡村東、西、南三面環(huán)山,從東面而來通往村子的唯一坡路是白色的沙石路面,故而得名白連坡。
保護原貌開發(fā)旅游,老山村迸發(fā)新活力
林木蔥郁風(fēng)光好,萬卷美景入眼來。這是記者在老望巖村采訪時最大的感受。
秦水生告訴記者,因受交通閉塞、耕地不足等因素的制約,老望巖村屬于省級貧困村,多數(shù)村民外出務(wù)工,人口流失嚴重,村內(nèi)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殘。近兩年,在駐村第一書記和村“兩委”干部帶領(lǐng)下,村子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很多老人一輩子沒有走出過大山。為解決交通不便的問題,村里整修了村道,拓寬、硬化了山道,對接山外的交通要道,還通了公交車,可直達市區(qū)。
為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數(shù),村里新修建了公廁、衛(wèi)生室、文化廣場、停車場等,安裝了健身器材、太陽能路燈等。走在村內(nèi),頗有一番現(xiàn)代化山村的味道。
為增加村民收入,村里與旅游公司合作,發(fā)展特色種植,如中藥材、羊肚菌等,還建設(shè)了山泉水廠,帶動了村民就業(yè),村集體也增加了收入。
變化最大的要算白連坡自然村了。該村位于淇濱區(qū)打造的淇河谷景區(qū)內(nèi),記者在該村村后的懸崖峭壁上看到,玻璃棧道、高山滑水、懸崖秋千等旅游項目已開放迎客,許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村做起了小生意。村民蘇德智在村口賣飲料,村民蘇小三和蘇軍保各自購買了一輛電動觀光車,還有幾戶村民直接回家將老房子裝修成農(nóng)家樂,冷清的小山村熱鬧了許多。
秦水生說:“我們還下一步準備通過招商引資在趙峪自然村開發(fā)高端民宿項目等,讓村民們對未來的生活有更多的盼頭。”
一系列旅游項目的建成,引來了游客,也讓村民的收入多了起來。村里現(xiàn)有的4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已有38戶實現(xiàn)穩(wěn)定脫貧,另有2人因身體殘疾,對其實施了兜底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