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報融媒體記者 董丹 梅思龍
6月12日,剛下過雨的鶴壁市浚縣善堂鎮楊梁村的清晨很是靜謐。
記者行至巷口,便瞅見一個留著平頭、皮膚黝黑、身著軍綠上衣的中年男子扛著鐵鍬往外走。他就是鄉親們口中的小康戶”劉慶選。
“劉大哥,剛下過雨干啥去呀?”記者詢問。劉慶選放下鐵鍬,咧開嘴笑答:“村里有白事,幫忙去。”記者說明來意,劉大哥熱情地將我們迎到院子里。
“‘擼起袖子加油干’才是正理兒”
“哈哈,俺就是干活兒干得多。勤勞不勤勞,看看這雙手!”說著,劉慶選將雙手攤開。記者看到的這雙手,手指短而粗壯,指關節彎曲而突出,手心布滿了發黃的老繭,這是經年累月出大力氣人獨有的印記。
劉慶選說,他以前不懂新技術光會出蠻力,一年到頭兒累死累活收入也不高。現在村里澆地都是在地頭刷卡,水到渠成。在種植專家、育種專家的幫助下,大家的收成越來越好。家里吃水還不要錢,眼瞅著天然氣就要通上了,現在生活是越來越便捷了。
如今,村里還修了路。“村村通,縣鎮通,四通八達。”劉慶選高興地比畫著。借著地處安陽、鶴壁、濮陽交界地的位置優勢,他買了輛農用三輪車,每到收獲季節便和媳婦在方圓三五十里跑活兒拉糧。
“搶先把自己地里活兒弄完,每天拉著孩兒他媽早上四五點就出發,幫人家拉糧食,一車車送到市場去賣,干到半夜十來點才回家。這叫‘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劉慶選一邊說一邊帶記者參觀他的農用三輪車。他拍拍自己的車驕傲地說:“這個‘老伙計’可沒少給俺家出力,一天能拉1萬多斤糧。從年收入五六萬元到現在十幾萬元,功勞都是它的!”
可是一天1萬多斤糧食僅僅靠夫妻二人如何干得了呢?劉慶選又帶我們參觀了他的傳送機和小推車,借助傳送帶將兩輛小推車交替送上車,工作變得高效多了。劉慶選說:“這也算知識改變俺的命運吧!習大大說得好啊,‘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擼起袖子加油干’才是正理兒!”
看到記者因他不斷口吐金句而驚奇,他笑著說:“省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駐村第一書記李建勛就在俺隔壁住,3月份又來了范宏斌書記,倆書記經常給俺講黨的政策,幫俺謀劃致富路,俺就知道跟著他們學準沒錯!”
“鄉親們好,賽金寶!”
說話間,劉慶選媳婦郭朝民捧著一大捧花生走了出來。劉慶選招呼記者嘗嘗他種的花生。不愧是黃河故道沙土地種出來的花生,飽滿香甜。“誰都說俺這花生種得好,除了賣點兒,剩下的都送給外邊的親戚朋友吃了。”他樂呵呵地說。
采訪結束我們向劉大哥告別時,他又扛起鐵鍬小跑著追上來:“等等俺,咱一塊兒走!”記者問他正是收糧好時機,為啥不出去拉糧食?劉慶選瞪大眼睛說:“那你得分時分事啊。村里有白事兒,這忙不能不幫。鄉親們好,賽金寶!”
很快,劉慶選扛著鐵鍬的背影消失在巷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