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陳艷艷 實習生 劉思佳 文/圖
“這次生病多虧了鄰居們,天天不是往家送這個就是往家送那個。”7月18日,鶴壁市淇濱區(qū)福田六區(qū)9號樓70多歲的丁家菊拉著記者的手激動地說,鄰居們怕她一個人在家悶得慌,還專門到家里跟她聊天兒。
當天,記者來到丁家菊家時,正好有幾位鄰居陪著她嘮家常。聽到丁家菊說感謝的話時,鄰居們直言:“大家都是鄰居,伸把手是應該的,誰家還能沒個事啊。”
患病后鄰居們接力照顧
今年6月份,丁家菊因腰腿痛做了手術(shù),害怕鄰居們擔心,她沒跟任何人說。
“老丁好幾天沒出門了,干啥去了?”“不會身體不舒服吧,得去她家看看。”當時,鄰居們看丁家菊幾天沒出門,便開始找起她來。
“天天都在樓下坐著聊天兒,幾天不見肯定不正常,得看她究竟咋了。”同在9號樓居住的64歲的李清粉說。
詢問后,鄰居們得知丁家菊患病做了手術(shù),便想著其出院后輪流照顧。丁家菊的兒子在外地工作,回來的時間較少,女兒上班也比較忙,每天都是趁著下班時間到家里收拾一下,但畢竟時間有限。對于獨自居住的丁家菊來說,有鄰居的陪伴她感到很溫暖。
“我最近幾天才能慢慢走路,前段時間根本走不了路。”丁家菊說,79歲的鄰居張付云給她送面條、水果,還幫她買菜,包餃子也不忘給她送一碗。“張大姐身體也不好,還想著我,你說我咋能不感動!”
最嚴重的那幾天,丁家菊連開門都困難,鄰居們便讓她把門留個縫兒,方便大家來看她。“我家地上一直放著一袋子桃,我彎不下腰沒顧上收拾,鄰居保連來了,把軟的洗好放盤子里讓我吃,把硬的放在另一個袋子里。”丁家菊說,樊保連今年57歲,也是9號樓的住戶,其照顧癱瘓丈夫已經(jīng)十多年。即便如此,樊保連也不忘幫助鄰居。
85歲的張彩霞也是丁家菊的鄰居,知道丁家菊生病后,其經(jīng)常到家里陪著丁家菊聊天兒。
“要不是這些鄰居,我真不知道這段時間該咋過。”丁家菊說。“都是應該的,不用放在心上。”聽了丁家菊的話,鄰居們擺擺手說。
鄰居們告訴記者,他們之所以相處得這么和諧,得益于“老宋”的帶動。
有事找“老宋”總沒錯
鄰居們口中的老宋是9號樓64歲的宋金明。宋金明曾是鶴煤集團二礦抽放隊的副隊長,主要負責維修,對維修水管、家電比較在行。正因為如此,宋金明成了鄰居們的“維修能手”,無論大事小事大家都愛找他。
“他會修的自己拿著工具就給你修了,不會修的也會來看一看。”丁家菊說,有一次她家的水池壞了,漏的到處是水,她讓宋金明過來看一看,宋金明二話沒說就拿著工具過來維修了。維修中,宋金明的手被扎傷,滿手是血。
說起老宋,鄰居們也紛紛豎起大拇指。宋金明聽到鄰居們夸自己,不好意思地低下頭說:“都是街坊鄰居,我就是隨手一幫。”
而宋金明口中的“隨手一幫”,是看到鄰居們有什么困難,無論事大小,他都會伸出援手。
鄰居們一再強調(diào):“宋金明帶動整棟樓居民互幫互助,越來越和諧,在這里生活很幸福。”
鄰里互幫互助親如一家
在宋金明的影響和帶動下,9號樓的文明之風越吹越盛,鄰居們親如一家,看到誰家需要幫忙二話不說就會伸把手。
“看到我要搬凳子出門,知道我行走不便,不管是年齡大的,還是年齡小的,都會幫我搬出去。”丁家菊說,她在這里住著每天都很開心。
樊保連告訴記者,春節(jié)前貼春聯(lián),有的貼上還沒到春節(jié)就掉了,只要有鄰居看見,不吭聲就會幫著重新貼好。
“俺家對門的總是開門進家忘拔鑰匙,誰看見了都會幫著拔了送到家。”張付云說。
鄰居們說,在這里住著就像一家人,要是哪天不見面,總覺得少點兒啥。“搬家也舍不得這些鄰居。”說到搬家時,鄰居們直言舍不得,有的甚至還流下了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