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莊村的古建筑。
千年古柏樹。
□記者 范麗麗 文/圖
鶴壁市淇縣黃洞鄉鮑莊村位于淇縣縣城西北30公里的太行山區,這里有“八古”:古村、古宅、古寺、古寨、古柏、古泉、古洞、古石。
這里曾是鮑叔牙的練兵場,因此得名鮑家莊,后改名為鮑莊村;這里的石頭縫里生長著一棵千年古柏;這里的巨型白虎巖會“預報”天氣;這里有明清時期的古建筑,這里山下有長壽泉,這里的老人很長壽,這里有棵樹“怕癢”……日前,記者來到了這個神奇的地方進行采訪。
曾是鮑叔牙練兵之地
馮增智出生于鮑莊村,6年前馮增智退休后積極響應“頭雁回歸創業”脫貧攻堅的邀請,回到鮑莊村擔任黨支部第一書記。馮增智介紹,鮑莊村歷史悠久,原名鮑家莊,曾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鮑叔牙練兵之地。鮑莊村轄鮑莊、范寨、小鮑莊3個自然村。該村四面環山,如居盆之中,白虎山、五龍山矗立在村莊的南、西方向,山間古泉連串,碧水長流。
該村交通便利,距鶴壁市區15公里,距淇縣縣城30公里,自然資源豐富,景色秀美,文化底蘊深厚,有古寺、古寨、古柏、古宅、古洞等多處歷史文化古跡。
該村黨支部書記賈四海介紹,據史料證實,此地于隋朝年間已有先人來此定居。鮑莊村的賈氏先祖于明朝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搬遷至河南省境內。清朝中期,賈氏族人幾經輾轉遷到范寨定居,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又在范寨西邊的鮑莊和小鮑莊建房置地。
清朝末年,馮氏、李氏、牛氏、王氏、申氏、閆氏、張氏、朱氏等多個家族也來到此地,在山坳建屋、墾荒。
春秋時期的古軍寨
在鮑莊村西側和南面有兩座圓錐狀孤山,村西的山高300米,村南的山高100米。山頂各有直徑30米至50米,墻高1.5米至2米,墻寬1米的環形山寨。村西、村南的山寨分別被村民稱為大寨、小寨。“相傳最初的古軍寨是春秋時期修建的,目前的寨墻已不是原始寨墻,但倒塌的墻石仍在,門石、墻石整齊,琢工精湛,石紋細膩,雕花活現,建筑技藝非同一般。在大寨西500米的山脊上,有一段長20米、寬2米、高1.5米堅固的攔馬墻。”馮增智說。
傳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鮑叔牙輔佐齊桓公曾在此地練兵。“鮑叔牙為政重教化,齊桓公在鮑叔牙的協助下,齊國迅速由亂轉治,由弱變強,齊桓公成了春秋五霸之首。”馮增智說。
石頭縫里長著千年古柏
記者在鮑莊村西南方向的山脊上,見到了一棵古柏樹,此樹的神奇之處在于,它長在石頭上。記者目測,古柏樹高大約10余米,樹圍約2米。據有關部門鑒定,古柏樹樹齡有1000多年。在山上,記者四下望去,整片山脊全是光溜溜的石頭,沒有土壤,古柏樹的根就深深地扎在石頭縫里。
“傳說古柏樹上居住著八位神仙,是村民的保護神。村民敬重它,逢節都要來樹下祈禱添財、安康、成才、和睦、長壽等心愿。老人說‘蠶老生繭,樹老生仙’,我們一代又一代鮑莊村人對這棵古柏樹是非常愛護,若有小孩子爬樹或者攀枝,會遭到老人們的嚴厲斥責。”村黨支部委員賈合平說。
在古柏樹西邊,記者看到大約有200平方米的石面呈高低起伏狀,紋理像水光粼粼的波紋一樣的波紋古石。馮增智說,據地質學家鑒定,該石為天然波紋石。在古軍寨的南側半山腰有5米寬、50米長的凸面花紋,據專家勘察,也屬于少見的天然紋飾。
白虎巖與“撓癢樹”
在鮑莊村東南1公里處的白虎山,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寺廟叫白虎巖寺,寺廟因東側白色山崖酷似一只白虎而得名。
“碑上有記載,白虎巖寺鼎盛時期建筑規模龐大,寺內有東大殿、西大殿、伽藍殿、龍王廟、圣井庵、戲樓、南伙房、北伙房等,曾有僧侶上百人。”村民告訴記者,在戰亂年代,寺廟一度被損毀?,F在的寺院已經重新修復,新蓋了房屋,完善了水、電等基礎設施。
站在白虎巖寺向東望,能看到東側山崖總體覆蓋有墨綠色的樹,其中一塊山崖陡峭,上面沒有樹、沒有草,呈灰白色,從遠處看,像一只白虎雄踞在山腰,村民稱這塊巖石為白虎巖。
“這塊白虎巖非常神奇,它會‘預報’天氣,過去一代代的鮑莊村人通過觀察白虎巖的顏色變化來預判天氣變化。白虎巖的顏色比平時深了,說明要下雨了。老人們還會根據顏色深淺程度預報雨量的大小,如果顏色非常深,說明雨比較大。”一位經常來白虎巖寺幫忙的村民告訴記者,她仔細觀察過,站在寺廟的不同角度,“白虎”呈現出不同的神態。
白虎巖寺有一棵奇特的樹,被村民稱為“撓癢樹”,其樹齡有100多年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無風時候,用手輕輕撓一撓這棵樹的樹干,其樹梢就會晃動。記者采訪時恰巧無風,鮑莊村的村民賈獻陽用手輕輕摸了一下“撓癢樹”的樹干,其樹冠上的枝葉果然晃動起來,像是怕癢一樣。賈獻陽說,這棵“撓癢樹”是一棵紫薇樹,有凈化空氣的功能,是一種珍貴的植物。
古建筑與長壽泉
馮增智介紹,鮑莊村因水資源豐富而美麗、富饒、人丁興旺。在小鮑莊自然村有三眼泉,因為泉水富含微量元素,能延年益壽,被村民稱為長壽泉。泉水冬溫夏涼、甘甜爽口,四季不斷。“一到冬季,噴涌的泉水熱氣騰騰。村民愛飲用泉水,村里過百歲的老人有2人,90多歲的老人很常見。”馮增智說。
鮑莊村里的明清時期古建筑較多,僅范寨自然村遺存的明清時期古院落就有十幾處,其中一處保存完整的五進古院落,布局嚴謹,木雕、磚雕、石雕工藝精湛,被村民稱為賈家大院。在鮑莊村,還有一南一北兩座保存完好的兩進的院子。南院的房子依山而建,門前有臺階。村民說,此房房頂有“五脊六獸”,表明這戶人家出過秀才。
娘娘洞與仙姑洞
鮑莊村東北方向半山腰有兩個山洞,一個叫娘娘洞,另一個叫仙姑洞,仙姑洞又叫獅子洞。娘娘洞因何得名?馮增智說,相傳娘娘洞是齊桓公的夫人曾居住過的地方。鮑叔牙在此練兵時,齊桓公攜家眷來到鮑家莊,居住在這兩個山洞里。娘娘洞為齊桓公和娘娘居室,娘娘洞東邊的仙姑洞是齊桓公的女兒住過的洞,所以叫仙姑洞。
“我小的時候進去過,這兩個洞十分寬敞,里面有精致的石雕。聽說仙姑洞和后山的一個洞通著,我們村有一只貓,從這個洞口進去,能從五里以外另一座山的洞口出來。”一位老年村民說,夏季雨水多的時候,山頂上的水流下來,站在洞里向外看,洞口像是掛著水簾子一樣,非常漂亮。
“我們村旅游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我們正在按照馮增智書記的規劃,全力發展鄉村旅游,我們致力于把鮑莊村打造成全省治貧、創美、興游的示范基地。投資1億元的慈善文化產業園項目、投資500萬元的水景樂園項目和投資2000萬元的長壽泉康養中心項目正在建設中,投資500萬元的青少年拓展訓練基地項目已經完工。山美、水美、田美、業美、村美、人美、路美、景美、心美、語美的‘十美’鮑莊村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賈四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