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良相坡蓄滯洪區附近,淇河、衛河、共產主義渠三條河流相互交織,水勢復雜 秦川 攝
7月22日,受副熱帶高壓北抬影響,我省大部分地區迎來降雨。見天氣不好,淇縣西崗鎮閆村巡河隊隊員劉志紅吃罷午飯便匆匆返回淇河大堤。3公里長的護岸工程,他走了好幾遍。
閆村位于良相坡蓄滯洪區的核心區。該蓄滯洪區總面積48平方公里。由于地勢較周邊低,這里成為我省海河流域運用最頻繁的蓄滯洪區,新中國成立至今累計進洪10次,被當地人笑稱為“洪水招待所”。
“淇河是海河水系衛河的主要分支,老話說‘淇河闖禍,衛河遭殃’,歷史上淇河洪水就多次在我們村漫溢分洪。”提起良相坡蓄滯洪區的歷史,劉志紅心有余悸。
“過去一進入汛期,鄉親們就得提前收拾行李,隨時準備撤離。為了下游安全,我們必須舍小家顧大家,時刻準備著將洪水‘領進家門’。”入夏以來,劉志紅和其他巡河隊隊員一起,每天值守在河堤上,為全村百姓站好第一道崗。
為平息水患,鶴壁市于2007年在淇河上游建成投用盤石頭水庫,水庫控制流域面積在淇河流域占比89.4%,削減淇河洪峰60%。同時,該市還建成衛河坡洼(良相坡、柳圍坡)蓄滯洪區工程,使下游7個蓄滯洪區的防洪標準由3年一遇提高至10年一遇。
西崗鎮臧口村位于良相坡蓄滯洪區的咽喉之地。在這里,淇河與共產主義渠交匯后注入衛河,3條河擰成一股奔流北上,河道狹窄,水勢復雜。
臧口村村民臧建國家的土地位于淇河岸邊,最近雨水頻繁“上線”,他的心情也如坐過山車一般。地勢低洼的“先天不足”,并未澆滅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熱情和信心。他們想盡辦法謀求種地以外的新出路,越來越多人開始從事養殖業。一來它不受氣候和地質條件影響;二來如再次滯洪,大不了“趕著豬娃兒們一起撤”,總比“帶不走的莊稼地”更靈活、損失更小。
2012年,臧峰泉從縣城的紡織廠辭職,回臧口村發展生豬養殖。然而在此之前的十多年里,他拼命想要遠離這片蓄滯洪區。
“汪洋澤國的畫面貫穿兒時記憶,當初想離開家是種本能反應。但在外面漂久了,誰又會不想家呢?”水利治理能力的不斷向好,讓臧峰泉遵從內心的選擇回到家鄉,他拿出自己攢下的10萬元積蓄購買生豬100頭,開始發展生豬養殖,如今一年收入超過6萬元。在他的帶動下,臧口村先后有十多戶村民從事生豬養殖。
“國家防總近日命令開啟安徽阜南的王家壩大閘。咱們全省一共13個蓄滯洪區,鶴壁就占了6個。關鍵時刻,鶴壁人也將發揚‘王家壩’精神,堅決打贏海河流域防汛抗旱保衛戰。”鶴壁市水利局局長徐偉表示。
據悉,今年海河流域降雨較往年總體偏多兩成。目前,鶴壁正組織對主要防洪工程進行全面排查,將防汛責任措施落地落細。
《河南日報》
2020年7月28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