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多地出現了大范圍降雨,導致道路成河、車庫變水庫。暴雨大水過后,市場上必然出現大批“泡水車”。這種被水泡過的汽車有很多隱患,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發生事故,因此打算購買二手車的朋友要擦亮眼,避開“泡水車”。
“泡水車”是指在暴雨中因為沒來得及移走而遭到積水長期浸泡的車,一般分為三類:水淹沒至輪胎、水淹沒至中控臺、水淹沒至車頂。
第一類“泡水車”最常見,危害性相對較小,只要經過維修、保養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而后兩類“泡水車”,泡水深度超過了中控臺或直接淹沒車頂,一定不要貪便宜購買,因為即使經過維修表面上恢復了正常,但內部安全隱患仍很大。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快速鑒別泡水車”呢?
看車燈
有泛黃痕跡的不行,但“新得過分的”也不行。如果大燈組的新舊程度跟車輛年份明顯不符合,就要觀察車燈周圍的鈑金,看是否有碰撞過的痕跡。如果沒有,就要慎重了,因為不少修理廠為了改善賣相,會把“泡水車”的大燈組整套更換掉。
看后備廂
接下來看車尾,打開后備廂并掀起蓋板,看看角落處是否有水痕,觀察隨車的工具是否有銹蝕。如果這臺車的備胎很新但鋼輪轂有明顯銹蝕,證明它的后備廂曾經有過積水,很可能是“泡水車”。
看底盤
底盤是檢查“泡水車”最關鍵的地方,底盤大件,如排氣管、發動機、變速箱底殼等如果銹蝕嚴重,商家一定會更換。大家要檢查這些鋁制部件是否有類似“發霉”的銹蝕情況、檢查排氣管的銹蝕情況,小螺絲也不要放過。
大部分車輛的底盤有防銹涂層,雨天行車水濺到底盤上也影響不大。只有車輛長時間浸泡在水中,防銹涂層被破壞,才會出現嚴重銹蝕。
大家還要注意底盤螺絲的新舊程度、樣式,如果你發現有一顆螺絲與其他螺絲的新舊程度差別很大或規格與其他螺絲不一樣,那就要小心了。
看內飾
觀察座椅底部的金屬支架,如果有明顯的銹跡,那基本可以判定是被水泡過的。當然,如果這個東西特別新,一點兒灰塵都沒有也有問題。
安全帶其實是很容易被忽視的部件,觀察安全帶上有沒有霉斑或明顯水痕,也能準確地判斷是不是“泡水車”。市面上,大部分車型的座椅填充物是發泡海綿,泡水曬干后會發硬,彈性會變差。
車內的按鍵與旋鈕,如果普遍手感發澀或回彈無力,就像你打籃球百投不進的時候一樣——手感不好,就要小心了。如果車內有液晶顯示屏,可以觀察一下液晶顯示屏是否明暗不一。如果明暗不一,很可能設備進過水,而且還不淺。
拆開地板,如果有黃土或水漬,這樣的車就不要了。商家未必允許拆內飾板觀看,但是大家可在門檻處輕微撬起來一些觀察。翻新的“泡水車”外觀基本上已恢復。如果泡水嚴重,座椅等內飾也會全部換新。如果發現內飾有改動或換新,要特別小心,仔細檢查。
看機艙
看發動機基本上看不出來區別,至于機油、冷卻液、剎車油等都會被換掉。而且車輛在水中沒有二次發動,發動機一般并不會有損壞。
對于“泡水車”而言,即使發動機經過維修,通過聲音也很難判斷出問題。即使一些油液進水,全部保養后也不會有什么問題。
大家能做的是通過一些細節來判斷是不是“泡水車”,如果一臺新車的發動機內部出現銹蝕和泥沙痕跡就值得懷疑。不是長期行駛在潮濕、涉水路面或泡水的車輛,出現這樣的銹蝕概率是非常小的。
聞氣味
聞氣味是最有效的辨別方法之一,“泡水車”內飾的處理方式無非就是全面清洗,但霉味是很難消除的。上車聞聞座椅等處的內飾是否有水腥味或者霉味,因為經過雨水浸泡后發潮的內飾即使經過晾曬也不會很快散味。
當然,也不排除有些車商為了掩蓋霉味,在汽車內噴灑香水。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更加仔細地檢查,以防買到“泡水車”。
出于成本考慮,大部分的“泡水車”只做表面“功夫”,能省則省,畢竟是為了賺錢而不是造福社會。購買二手車時大家一定要擦亮雙眼,千萬不要貪圖便宜,因為“泡水車”百害而無一利。大家除了具備一定的識辨能力外,選擇正規、靠譜兒、有口碑的二手車商也很重要。